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嚴峻的市場形勢下,增強企業競爭實力顯得尤為重要。京唐把科研開發、技術創新列為企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在步入高質量穩健發展時期,牢牢把握推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聚焦效率、效益,堅持以科技創新帶動全面創新,着力打造高端産品的差異化、特色化,緊緊依靠技術創新推動産品升級、企業進步。
2023年,集團領導圍繞“推動技術創新成為首鋼第一競爭力”到京唐專題調研時強調,要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推動技術創新成為首鋼第一競爭力。京唐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持穩中求進,堅持創新驅動,堅持追求極致,持續做優産品,強化管理、提升效益。先後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冶金獎50項,北京市科技獎15項,河北省科技獎20項。
一場全員積極參與的創新大潮在海上鋼城洶湧澎湃……
植以機制合力 增強技術實力
創新是發展的引擎,那麼創新體制機制就是這個引擎的“點火開關”。
一直以來,京唐始終把抓技術、抓創新作為謀發展的根本之道,堅持從頂層設計、謀劃長遠的高度推進技術創新工作,強化科技對公司和品牌發展的引領支撐。注重科技創新體系,技術中心在“一院多中心”的&&下,開創了京唐開放式、多層次、高效率的科研創新體系。制定《科技項目管理辦法》,強化科技項目績效管理,建立從科技項目立項到科技成果推廣的一體化管理體系。同時,實行季度評審,提高研發效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此基礎上,制定《科研人員薪酬管理實施方案》,健全科研人員薪酬激勵管理機制,加大科研人員激勵力度,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京唐的技術創新體系得到了有機延伸。
在京唐,創新投入已經覆蓋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科研載體&&建設等生態鏈上的所有環節,年度科技投入總量佔營業收入比重始終保持在3.5%以上,為開展技術創新提供了堅實支撐。
與此同時,京唐緊密跟蹤行業先進技術,大力鼓勵技術創新,發揮技術中心、專家工作站、校企合作等&&優勢,以技術創新帶動工藝突破、成本降低、産品升級,開展技術攻關。隨着時代的發展,技術創新一直是提高生産效率促進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實施技術創新時,對標已有的經驗和成功案例必不可少。
“開展對標工作,與自身比看到進步,堅定了繼續提升的信心;與標杆比看到差距,表明了持續縮差的決心;堅持以數據説話,‘真對標,對真標’,樹牢了爭創一流的恒心。”記者在製造部採訪時,負責對標工作的副部長劉鴻明説。
京唐不斷優化對標評價機制,特別是2023年,圍繞“打造極致效率、追求極低成本、提升産品競爭優勢”的目標,開展從用戶到用戶的全流程、全要素對標縮差工作,對標指標擴充至199項,涵蓋了質量、成本、交貨期、效益等維度。在“達標率”的基礎上,設置“擴差率”和“縮減率”,就如同事物並不是非黑即白,對標評價的標準也不能只有“達標”和“未達標”,“擴差率”和“縮減率”的引入將對標成果更加細化,也更直觀地反映了進步及差距。“不同於以往採用固定的標杆,今年我們把上年的指標作為基準,動態更新目標值,持續推進‘公司、部門、作業區’三級對標機制,開展‘T級五檔指標’內部對標評價,對各項生産指標進行管控,使目標值更加貼近實際,對標結果也更有參考價值”,採訪中,製造部技術管理室主任田貴昌説:“為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今年我們將掛牌督辦機制引入對標工作,按對標內容分為長期掛牌和短期掛牌,將可以快速改善、快速取得成果的項目通過短期掛牌督辦實現快改快贏。”
技術創新對標可以使企業不斷優化産品結構,提高産品質量,提高産品的市場競爭力。對同行業優秀産品進行對標,從中吸取經驗,提高産品性能和質量,使企業處於更有競爭力的優勢地位。經了解,今年1—5月份,京唐56項對標指標114次突破紀錄,製造端對標指標達標率比年初提高8.1個百分點;用戶端指標縮差比例比年初提高12.6個百分點;全流程O5板命中率較上年平均提高0.53個百分點。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京唐在創新發展的同時非常注重人才發展戰略,持續抓好人才工作落地,搭建人才成長&&,持續營造敬才、愛才、護才的良好氛圍。
京唐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思想,全面實施人才工程。
落實“首鋼科學家”相關管理政策,帶動、激勵各層次科技人才創造更大價值;強化業績貢獻與能力提升導向,穩步實施工作業績累積制管理,有效應用於三支人才隊伍晉陞激勵;深入推進首席制管理,設置首批首席工程師崗位,關鍵核心領域人才激勵措施更加強勁;建立高校畢業生差異化培養與激勵機制,讓優秀人才共享政策福利,高層次人才吸引力進一步增強……
“技術創新驅動的核心要素是人,把‘體系、制度、資金、&&’四股線捻成一根繩,最大程度發揮和調動人的主動性和創造力。”京唐技術中心主任徐海衛説。
做好技術創新工作,既要發揮科技創新主體和主導作用,也要充分調動各部門、各條戰線工作者的力量和熱情。只有充分發揮全員創新能力,才能迸發出推動公司整體向前的巨大力量。京唐分層分類建立機制、搭建人才培養&&,暢通人才職業發展路徑。紮實推進“青藍工程”,開展技術技能人才公開報告會,“傳、幫、帶”效果更加明顯。
“京唐要提升發展質量、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發展,需要的是創新。‘鐵前降本、鋼後增效’的急迫需求,對我們的創新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徐海衛感慨地説,“科研人員要人人爭當科研特種兵,以‘協同、創新、求真、引領’的要求強化自身的創新能力,以現場、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超越、引領為目標,在産品結構優化、重大工藝提升、系統降本增效、關鍵質量攻關、智能綠色低碳方面踐行‘及時、高效+創新、引領’的定位要求,爭做行業領跑者,提升京唐的核心競爭力。”
發揮&&優勢 創新多點發力
一個企業特別是製造企業,要突破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於創新。在企業,沒有技術創新,發展就如同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京唐堅持技術領先打造核心競爭力,依託“一院多中心”研發體系,發揮創新&&協同效應。組建專家工作站、推進QTI管理、成立職工創新工作室……京唐充分發揮這些載體&&作用,緊緊圍繞企業中心工作,組織職工積極開展技術革新、技術改造等創新活動,一大批小發明、小創造、小設計、小建議,激發了職工崗位創新積極性和創新效能。如今,京唐的創新如火如荼。
“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打造技術創新引領優勢,培養領軍人才,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京唐以專家工作站為&&,結合“藍精靈”項目,聚焦京唐重大技術需求和高端技術人才培養,有序推進各類科研項目。經了解,京唐的專家工作站就是將眼前及長遠的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專家工作站高效地組織起來,科學統籌、系統施策。與此同時,通過師帶徒的形式,使一批高技術人員快速成長起來。京唐現有吳勝利、康永林、王新華、張福明四個專家工作站,他們分別圍繞鐵前、鋼軋、煉鋼、高爐煉鐵專業,以課題攻關為依託,以創新為支撐,以團隊建設為載體,服務生産實踐,提升工藝裝備,推動技術進步,實現人才成長。
來到今年5月份剛剛揭牌的“首鋼科學家張福明工作站”,了解到科學家工作站將結合京唐煉鐵生産現狀和需求,通過創建技術團隊,聚焦“長期順穩、經濟高效、低碳冶煉”高爐煉鐵關鍵技術開展研究。科學家工作站的首批弟子、煉鐵作業部設備工程室副主任于佔忠告訴記者:“目前我們工作站已經確定了5項攻關課題,每個課題都有具體負責人,我們將在科學家張福明的指導下推進項目實施。科學家除了每月的現場指導外,日常還會通過微信群與我們交流項目進展情況,在線為我們答疑解惑。”
談到專家工作站的成立,徐海衛説:“專家工作站聘請的都是行業知名教授,當前,工作站團隊在專家的帶領下,以‘藍精靈’項目為抓手,能夠幫助我們研究解決生産上的瓶頸問題,輸出更多的創新成果,但更重要的是工作站對於技術人才的培養,這是我們建立專家工作站的長遠目的。”專家工作站成立以來,先後培養出董相娟、滕召傑、錢瑞清等青年科技領軍人物。
改善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思想先行、貴在行動”,京唐以這個QTI(QuicklyTotalImprovement)理念為先導,倡導“改善不嫌小,改善不畏難”,開展全員改善,激發全員創新動能。
京唐的QTI改善,是基於學習實踐6S、六西格瑪、TPM等工具方法,借鑒先進企業精益管理做法,結合自身特點而形成的。十年來,京唐通過長期探索,建立了基於全員的快速改善體系,重點圍繞企業運行過程中的各種浪費和不合理問題,實施改善提升;注重引導全體員工結合崗位實際和專業管理,通過不投入或小投入解決現場問題。
截至目前,京唐職工改善參與度達到95%以上,共輸出改善成果20余萬項。“改善即是創新,人人皆可創新”的濃厚氛圍在這裡盡顯。“完成自身崗位工作可以獲得積分,而且獲評優秀提案、優秀課題後可再次獲得更多積分,如此一來,在激發職工參與改善積極性的同時,還提升了職工改善的榮譽感、獲得感。”京唐運營規劃部精益管理室(QTI推進辦公室)主任趙世傑説。
走進京唐,創新的氣息迎面撲來。2022年8月4日,以“創新築夢、共贏未來”為主題的首鋼京唐“職工創新節”拉開帷幕。職工創新成果展、創新工作交流會、大國工匠講堂、職工發明大賽等系列活動林林總總;2023年6月14日至15日,北京市職工創新工作推進會暨北京市工業(國防)工會創新工作室聯盟授牌儀式在京唐舉辦,京唐王保勇創新工作室名列聯盟名單。
京唐大力營造人才驅動創新、創新引領發展的濃厚氛圍,從2012年開始建設創新工作室,目前共有創新中心3個、創新工作室60個、創新小組176個。創新工作室側重發揮高技術和高技能人才的領軍作用,開展更高層次的創新。高技術人才創新工作室以技術專家或者專業骨幹為領軍人物,瞄準行業發展需求及前沿技術,深入開展研究和攻關,不斷掌握新技術,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例如王保勇創新工作室定位於汽車板前沿技術追蹤,為公司鋅鋁鎂等高端汽車板研發作出了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以工匠、技能操作專家等為領軍人物,瞄準生産現場需要、解決現場問題,同時傳承自己的技能技藝和職業操守,提升一線職工技能水平和操作能力,打造藍領創新團隊。再如陳萬忠創新工作室的成員都是一線門機司機、指吊工,他們按照“人人都是發明家”的理念,通過小發明、小創造解決現場難題,近兩年申報專利110項,獲得授權43項。
鍍錫板事業部胡娜創新工作室開展科研攻關,實現了0.19毫米減薄紅牛鐵的行業首發,成為國內首家通過奧瑞金遼寧、廣東、江蘇三大基地認證的企業。煉鐵作業部劉文旺創新工作室針對大比例球團技術,定期組織技術學習和技術交流,助力高爐高效低耗穩定運行的同時培養了一批技術骨幹,徒弟錢瑞清今年被評為京唐十大傑出青年。鋼軋作業部榮彥明創新工作室通過理論培訓、倣真操作、VR排故等多種手段,將軋鋼工的培養周期從3年縮短為1年,成立兩年多來,培養了16名高水平軋鋼工,他們全力保障着MCCR産線平穩運行,榮彥明本人今年也獲評北京市大工匠。熱軋部張維中創新工作室建設了鉗工實訓&&,每月組織開展技能培訓,定期開展技能競賽,先後培養了5名首鋼集團機械點檢員大賽冠軍,張維中本人也逐步成長為首鋼工匠、全國機械冶金建材行業工匠……
2012年以來,首鋼京唐創新工作室共完成課題攻關2971項,解決現場難題5956個,創造經濟效益超8億元。在京唐,每一項技術創新都體現在生産穩定、工藝優化、質量提高、節能降耗水平的提升,這裡蘊含着京唐人的心血和汗水,見證的是京唐堅定不移走創新之路的決心和信心。
京唐大力鼓勵技術創新,持續打造技術領先優勢,2022年研發投入3.85%,開展科研攻關62項,2023年開展技術攻關74項。持續推進自主創新,2023年上半年,申請專利369項,授權專利178項,截至目前,京唐共持有有效專利1950項。2022年以來,京唐獲省部級以上科學技術獎13項,其中一等獎3項;職工2項發明獲巴黎國際發明展金獎,1項成果獲全國機械冶金建材行業職工技術創新成果展特等獎。
技術創新應用 推動轉型升級
“企業做強做大,就要根據市場需求、差異特色,實施創新驅動、技術領跑,以獲得明顯的效益和産品轉型升級。”採訪中,京唐製造部部長袁天祥説。
適時拿出市場需要的産品是企業生存之本。多年市場磨煉,京唐人深諳這個道理。
專業的技術人才隊伍,良好的科技研發環境,以及完備的科技研發體系,使京唐科技創新步伐持續提速,促進了一批高效、節能、安全、環保的技術創新項目的推進,進而推動了産品升級和更新換代,推進了京唐轉型升級的步伐。
隨着國家“雙碳”目標的提出,國內9Ni鋼市場隨之持續向好。京唐抓住契機,果斷啟動了低溫容器用9Ni鋼研發工作。查閱相關資料顯示,9Ni鋼被譽為“鋼板皇冠上的明珠”,是國內外業界公認的高技術含量、高生産難度、高利潤空間鋼種,耐受最低可達零下196攝氏度的超低溫環境。廣泛應用於低溫運輸船、液化天然氣儲罐等超低溫壓力容器的關鍵部位,生産技術工藝極具挑戰性,國內唯有少數鋼企具備生産能力。其間,首鋼一級科學家周德光親自挂帥、統一協調,組織制定集試製、認證、供貨於一體的推進計劃,各相關部門高效協同。
為充分發揮技術人員的技術創新力量,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技術中心實行派駐制度,將技術人員採取挂職的方式,派駐到不同的生産崗位,解決技術難題。張學峰就是技術中心派駐到中厚板事業部挂職主任工程師的技術人員,回憶起當時開展9Ni鋼試製生産時對記者説:“必須啃下這塊硬骨頭!通過攻關,我們快速解決了氧化鐵皮、翹皮、壓坑等一系列質量問題。”他們與首鋼技術研究院的專家一起,針對9Ni鋼生産重點、難點,制定出涵蓋煉鋼、軋鋼、熱處理等工序在內的全流程技術方案,最終生産出的9Ni鋼板力學性能、表面質量、剩磁等各項指標完全滿足客戶要求,京唐9Ni鋼實現批量供貨。“現在,京唐圍繞中厚板已經建立了以9Ni鋼為引領的容器類産品大綱,進一步拓展了京唐品種鋼範圍,拓展了高端産品市場領域,提升了公司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張學峰&&。
“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對於技術人員來説,挂職就是一次深入一線調研的機會。”技術中心在熱軋作業部挂職主任工程師的北京科技大學材料學博士李曉林説,通過對現場工藝的深入研究,讓自己的技術與現場實際生産實現了有機結合。在世界首條多模式全連續鑄軋産線MCCR投産過程中,李曉林博士團隊先後開發了700—980兆帕級別高強鋼,並攻克了1.2—1.5毫米規格高強鋼扁卷及980兆帕馬氏體鋼成形開裂的難題,為當前國內外無頭産線生産的最高級別的鋼種。在熱軋,他帶領團隊成員瞄準商用車市場細分領域,研發了500—800兆帕系列橋殼鋼産品,實現橋殼三種成形工藝産品的全覆蓋,國內市場佔有率第一,其中,700兆帕機械脹形橋殼鋼實現國內首發,並獲得2023年冶金科學技術三等獎。
京唐堅持創新驅動,選擇低能耗、低排放的高爐大球比冶煉技術路線,經過刻苦攻關,三座高爐冶煉的入爐球團礦比例最高達到70%,引領行業發展。該技術榮獲2021年全國冶金科技一等獎;建成國內首例白灰窯尾氣二氧化碳回收項目,應用到轉爐頂底復吹系統,替代底吹氮氣、氬氣的使用,成為國內首家實現二氧化碳煉鋼的企業,每年減排二氧化碳5萬噸。該項目被列入河北省低碳技術推廣目錄,納入河北省第一批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試點項目;建成世界首例“燃—熱—電—水—鹽”五效一體高效循環利用系統,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效率達到47%以上,每年減排二氧化碳約40萬噸。該項目研究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榮獲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減排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該技術被列入工信部節水技術推廣目錄。
2022年,副部長莫志英説,如今,高強、減薄、高延伸的鍍錫産品在各行各業應用廣泛。綠色、減薄、高性能是“蟬翼鋼”極薄系列産品的極致追求。京唐積極發揮設備、工藝和技術優勢,大力推進極薄規格DR材(二次冷軋材)産品的研發生産。“蟬翼鋼”生産涉及煉鋼、熱軋、冷軋等多個主流程大大小小300多個工序,有着上千個質量控制點,技術難度可想而知。“我們採用了虛擬FGC技術,不僅解決了極薄規格帶鋼生産過程中的穿帶、大跨度及起停車問題,更打造了極薄産品競爭優勢。”鍍錫板事業部産品室技術人員吳明輝説。其間,他們還攻克了力學性能、板形和表面質量等一系列技術難題,最終實現了一次次突破,蟬翼鋼最薄達到了0.07毫米。如今,京唐“蟬翼鋼”産品成功進入文創領域,在2023年5月21日聯合國設立的第四屆“國際茶日”上,“蟬翼鋼”製成的藝術茶罐文創産品登上國際舞&,被作為官方禮品贈送世界各國嘉賓。
在京唐,技術創新還深深嵌入到了數字化、智能化領域。京唐緊扣時代發展脈搏,緊盯高質量發展目標,立足系統、裝備、管理等實際,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和智能化建設。基於5G、GIS、模型運算、圖像識別等智能技術,冷熱軋智能排程,中厚板多工序生産計劃優化,智能物流管控&&,無人倉儲、自動卸船機、道路監控、智能安全&&等智能場景建設……記者獲悉,京唐信息化、智能化已經擁有了67個子系統,數據實際利用率提升至95%以上;系統&&接入點增加到近6萬個;實現端到端數據延時小於2毫秒,全面實現工序多專業、多部門系統作業和信息化管理,打造了“統一&&、多級融合、流程閉環、協同管控”的智能化運行&&。“未來已來。京唐將踐行‘綠色、智能、創新、價值’的理念,充分利用智能遠程集控、AI人工智能、機器視覺、AR遠程協作、數字孿生等先進技術,積極推進數字技術運營、智能生産製造、智能物聯客戶服務、智能集控綠色安全等方向智能製造項目的實施,以‘效率、效益、價值’為核心,加速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將京唐建設成智能化鋼鐵廠,發揮區域引領和行業示範作用。”京唐信息化計量部部長郭亮説。
市場是産品的試金石,好的産品只有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才能顯示出它的價值和生命力。2022年,京唐堅持産品高端定位,打造差異化、特色化産品系列,全年開發新産品120項.。2023年上半年,開發新産品51項。
掌握市場主動,技術是核心。在當前嚴峻的市場形勢下,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的生死搏鬥中站穩腳跟,只有快速適應環境,分析市場需求,推動技術創新成為第一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競爭優勢,在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