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推動館城融合 打造全域活態博物館-新華網
2023 06/13 15:18:51
來源:新華網

北京推動館城融合 打造全域活態博物館

字體:

  新華社北京6月13日電(記者羅鑫)一到節假日,一群身穿黃馬甲、耳邊挂着擴音器的“小小講解員”,就活躍在國家自然博物館的各個展廳。

  17歲的講解員劉雨菲就是其中一員,她的志願講解經歷已長達10年多。儘管已經上高中,劉雨菲依然堅持定期來館裏講解,伴隨着博物館的“成長”,圍着她聽講解的文博愛好者也與日俱增。

  6月5日,參觀者在國家自然博物館內觀看展品。今年1月,位於北京中軸線南段東側、毗鄰世界文化遺産北京天壇的北京自然博物館,經有關部門批准同意,更名為“國家自然博物館”。新華社發

  北京市文物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北京共有備案博物館215家,年均接待觀眾超過5000萬人次。為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參觀需求,國家自然博物館多措並舉推動館城融合,主動融入學校、社區及線上&&,並且將在北京南中軸地區的大紅門博物館群開闢新館。

  國家自然博物館館長孟慶金説,文物、標本、模型雖然是靜態的,承載的信息、價值卻是“活”的。跨學科研究、跨國交流、數字化呈現、展覽“走出去”等做法助力打造“流動的博物館”“永不落幕的博物館”,為更多觀眾提供觸手可及的服務。

  今年以來,國家自然博物館搭載有科普展板、標本、化石、互動展項、球幕電影的流動科普車,陸續走進江西、福建的多所山區學校,“點亮”孩子們好奇的目光。據介紹,自2014年開通以來,國家自然博物館流動科普車已前往全國12個省區市的中小學,為20多萬學生提供研學教育活動。

  國際博物館協會亞太地區聯盟主席安來順説,博物館是一個開放包容的系統,它的功能不應局限於收藏、保護和研究,而應該將資源最大限度地傳播出去,能夠被社會所共享。

  郭守敬紀念館於2018年11月20日重新向公眾開放。(北京郭守敬紀念館提供)

  入夏以來,晚風送爽,位於北京什剎海西海北岸的北京郭守敬紀念館並沒有沉寂下來。大運河主題音樂會、大運河詩詞賞析會、大運河主題圖書角,吸引附近居民及慕名前來的市民感受大運河文化底蘊。

  “自2019年社會化運營以來,紀念館聚集了專業的團隊,對博物館運營體系進行大幅提升。”北京郭守敬紀念館執行館長張鵬説,小到一處文物説明的措辭、一個展櫃的高度,大到紀念館新的定位,大家都不敢馬虎。

  據了解,到2018年,北京郭守敬紀念館經過一年多的展陳更新及運營管理提升後,在2019年接待量實現同比增加約5倍。

  2019年9月5日,觀眾在史家胡同博物館參觀沙盤模型。新華社記者 孟鼎博 攝

  “一條胡同,半部中國近代史。”史家胡同曾是清政府選拔赴美留學生的考場,諸多名人曾居住於此,它也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肇始之地。史家胡同24號院曾是民國才女凌叔華的故居,印度文豪泰戈爾訪華時曾到訪於此,各路名流也是這裡的常客。

  史家胡同博物館副館長潘禾瑋弈介紹,史家胡同博物館是北京第一家胡同博物館。自2013年建成以來,博物館面向胡同居民徵集老傢具、老照片等老物件,邀請藝術家開展“胡同聲音”項目,錄製、收集了胡同裏的陣陣蟲鳴、聲聲叫賣,打造常設展覽,為胡同居民留下共同的記憶。

  這是4月21日拍攝的北京首鋼園區秀池。新華社發(王靜頤 攝)

  在京西首鋼園區,料倉、筒倉等工業遺産被改造成博物館、藝術館,迸發出傳統與現代相交融的文化活力。在光影、聲效的渲染下,300萬年前的“永定河”滾滾而來、洶湧澎湃,一幕幕傳説故事在360度的沉浸式數字空間中輪番上演,賦予古老的永定河文化故事以新的展現形式。

  瞭倉數字藏品博物館(又稱瞭倉藝術館)館長韓月説,自2021年年底開館以來,博物館圍繞家風文化、詩詞文化、永定河文化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策劃了三期展覽。這些展覽突出科技屬性,運用全息影像、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向觀眾展現活態化、沉浸式的上古神話傳説以及不同時代的文化符號,同時增加互動環節,驅動聲音傳感器,傳達中國傳統詩詞的審美意境。

  今年以來,北京陸續掛牌8家“類博物館”,將這些具有部分博物館功能、但尚未達到登記備案條件的社會機構,納入行業指導範疇,做好孵化培育。隨着北京地區博物館品類和內容變得不斷豐富,越來越多“私家珍藏”正走向“社會共享”。

【糾錯】 【責任編輯:劉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