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城博物館改造提升年內開工-新華網
2023 06/05 14:59:48
來源:北京晚報

中國長城博物館改造提升年內開工

字體:

  中國長城博物館改造提升方案揭曉,預計年內開工。記者近日獲悉,經過國內外頂尖設計機構的三輪角逐,最終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建院)贏得了中國長城博物館改造提升工程方案設計國際招投標。改造提升設計將博物館融入自然環境之中,全面闡釋長城文化和歷史脈絡。未來,這裡不僅是游客品味長城、休憩放鬆的“大客廳”,也將更好地承載國際交往功能,展現大國氣象。

  尊重長城 拒絕複雜造型

  中國長城博物館位於八達嶺長城景區的山坳處,是迄今為止國內唯一一處以“中國”冠名的長城專題博物館。隨着時代發展,“年近三十”的中國長城博物館在闡釋內容、展陳手段等方面均顯陳舊,難以滿足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需求,改造提升由此提上日程。

  贏得此次改造提升方案設計招投標的是北京建院總建築師李亦農團隊,此前,路縣故城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房山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的設計都出自她和團隊之手。

  中國長城博物館改造提升項目的建築面積並不大,只有約1.6萬平方米,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的長城博物館將成為傳播長城文化、展示長城精神的場所,承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在李亦農看來,在長城宏偉的注視下,任何複雜的造型都是多餘的、造作的。博物館將是一個從環境中生長出來的建築,和大地山林融為一體,同時秉承傳統中式建築格局,呈現大氣中正的姿態。

  取勢自然 融入山水環境

  雖然原長城博物館1994年就已開放,但很多前往八達嶺的游客並不知曉景區內還有這個展館。李亦農介紹,原本自然的山體因為逐年建設形成了一道貫通高聳的擋土墻,大約有10米的高差,而博物館位於墻內高&之上,不易到達。

  李亦農介紹,原本的場地是兩層&地,設計方案中取消了低&地,“讓”出一個更加開敞寬闊的廣場,供景區和博物館舉行室外展覽、公眾活動等。博物館則融入上層&地中,原有擋土墻位置成為建築的主立面,取勢自然又有所昇華。

  原博物館及周圍6棟建築均被納入改造範圍。其中,博物館東側將適度恢復山體,修補自然;西側移走停車場後將恢復為綠地,結合北側和南側綠地形成連續的綠化。從空中俯瞰,整個場地將與八達嶺長城山景相依,呈現出層次錯落、舒朗開闊之美。

  “對於長城博物館而言,最大的‘展品’就是長城。”李亦農介紹,二層的盡頭是博物館最重要的空間——長城廳。整面通透的玻璃幕墻向南開放,將室外真實的長城盡收眼底,四季變換的長城與山脈將成為博物館最生動的背景畫面。

  改造後,博物館建築高度將由16米降至9米,長條形的建築主體簡潔有力,安靜矗立於長城腳下。

  數字展陳 帶來沉浸體驗

  八達嶺長城景區日接待游客約3萬人次,博物館建成後將成為景區重要的前導空間。“我們設計了兩個方向的參觀入口。”李亦農介紹,面向登城步道的游客大廳迎接登城歸來的游客到此參觀、交流、小憩、吃簡餐;面向和平廣場的入口更偏向於參觀博物館的觀眾和禮儀性使用。

  展廳環繞中央的“和平大廳”佈置為兩層,將運用數字展陳技術實現沉浸式展覽。展覽內容分為8個篇章,從歷史、軍事、建築、京畿、和平、智慧、文化、人類的角度,帶領游客感受長城的厚重歷史和豐富文化。“和平大廳”的圓形天幕將全天候展示全國各地長城的實時影像,讓觀眾可以隔空和各地長城的游客進行實時互動。

  改造完成後,中國長城博物館將由展覽中心、游客中心、長城國際研究與交流中心三大功能區域組成。“如果把八達嶺長城看做一個博物館,那麼長城博物館就像是它的序廳,引領大家感受長城的精神力量。”在李亦農看來,博物館承載着傳承長城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記者 陳雪檸)

  (原標題:中國長城博物館改造提升年內開工 建築高度將由16米降至9米 與大地山林融為一體)

【糾錯】 【責任編輯:許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