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尚未開票,二級&&已提前預售”“官方開票立即售罄,加價購票則應有盡有”……今年以來,演出市場迅速回暖,再度激起了歌迷、影迷、戲劇迷們久違的熱情。然而,官方購票&&“一票難求”、“黃牛”加價倒票“大行其道”又讓眾多觀眾“心灰意冷”。混亂的購票秩序、遠高定價的“黃牛票”,嚴重困擾觀眾體驗,擾亂市場秩序。
倒票“黃牛”為何屢禁不絕?二級市場票源來自何處?票務市場秩序如何規範?記者為此展開調查。
5月26日,“五月天”演唱會在北京國家體育場舉行,觀眾正排隊入場。記者 吉寧 攝
官方&&開票“秒沒” 倒票“黃牛”票源充足
連日來,“五月天”在國家體育場連續舉辦多場演唱會。“五月天”與歌迷現場互動時調侃式地詢問大家是怎麼搶到票的,引來全場哄笑。
早在5月9日,“五月天”北京站演唱會開票,30萬張門票幾乎瞬間“秒沒”。官方售票&&大麥App顯示,該演唱會票價從355元至1855元全部顯示“缺貨登記”。但記者調查發現,在一些第三方&&上,高額加價轉售門票的信息卻比比皆是,不同場次、不同位置的門票一應俱全。
記者在二手&&“閒魚”上看到,關於“五月天”北京站演唱會門票的轉售信息數量龐大。記者以歌迷身份與一名轉售者建立&&。他告訴記者,“五月天”北京站演唱會不同場次、不同位置的門票一應俱全,只要下單即可,但每一張門票的價格都翻了至少一番。“我賣的都是電子票,買到以後可以在官方售票網站查到信息。”
“黃牛”倒票行為,早已引起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北京等地多次開展專項整治和聯合執法等行動。今年4月和5月,在韓紅演唱會和任賢齊演唱會前夕,北京文旅、公安、文化執法等部門聯合行動,核驗演出資質和審批文件,抓捕非法倒票擾序人員20人。針對“五月天”北京站演唱會,北京警方已依法打擊處理倒票人員29名。
然而,相關整治和執法行動沒能阻斷“黃牛”倒票行為的蔓延。5月26日,在“五月天”北京站演唱會第一場開場前,記者在“鳥巢”附近走訪發現,仍然有大量“黃牛”游走在人群中間。“要票嗎”“收票收票”……短短百餘米的路程,記者碰到了七八個 “黃牛”。
記者在現場與一名“黃牛”詢價發現,原價855元的看&票已經被炒到2000元,內場票更是炒到了6000元的高價。面對門票是否保真的質疑,該“黃牛”説:“紙質票、電子票我們都有,你要是不放心可以買電子票,在官方網站驗真。”而對於門票來源,該“黃牛”閉口不答,快步離開。
在觀眾入場時,記者隨機詢問了周圍7名觀眾,其中有3人是通過“黃牛”渠道購買的門票。
實際上,隨着今年演出市場的回暖升溫,官方&&開票“秒沒”、倒票“黃牛”屢禁不絕,已經成為常見現象。
北京市民田先生告訴記者,他在梁靜茹北京站演唱會的門票放票第一時間,通過大麥網、紛玩島、貓眼等多個官方&&購買,均沒有成功,最後只好通過加價形式購買了“黃牛票”。“場次、位置都可以挑,就是價格貴了一倍。”
記者設法&&多名“黃牛”了解到,任賢齊、張韶涵等演唱會都有門票,需要根據舉辦地點或者場次實際情況加價購買。“阿根廷男子足球國家隊來北京比賽的門票也可以預訂了。”一位“黃牛”説。
9月周傑倫天津演唱會的門票目前還沒有正式發售,但在一家第三方&&上,記者已經看到有關該演唱會開始預售並承諾有票的信息,原價1400元一張的內場票已經加價到2600元以上。
“黃牛”搶票技術更新迭代 二級票務&&成“倒票”集散地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演出票務信息採集&&數據監測,2023年一季度,全國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場次6.89萬場。演唱會、音樂節在所有演出門類中的票房收入是最高的,售出的票量超過110萬張。一邊是觀眾對演出市場的迫切需求和熱切期待;另一邊則是“黃牛”們借機牟利。人們不禁要問:“黃牛”為何屢禁不絕?他們的底氣從何而來?
記者調查發現,“黃牛”倒票業務近年來開始從線下到線上轉移。一些“黃牛”研發了專門用於搶票的軟體,可以在售票開啟第一時間搶到票,甚至還形成較完整的搶票産業鏈。在一些&&,記者看到有賬號兜售門票代搶工具。一名業內人士介紹,如果遇到對實名制要求較高的場次或者熱門演唱會,“黃牛”會預先收取定金,提前拿到賬號和身份信息代搶。
還有一些“黃牛”會雇傭大量學生搶票,囤積票源,再以“代搶”或是“現票預訂”的名義,在各大&&兜售門票。在小紅書等&&,記者發現了不少招收學生代理的賬號在長期運作。
大麥網有關負責人回應稱,大麥對“黃牛”持“零容忍”態度,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備的精準識別、智能對抗、實時攔截的&&治理體系,可精準攔截機刷請求。根據&&提供的數據,僅2、3月份,大麥共攔截“黃牛”機刷等行為400萬次,持續通過風控技術阻擊“黃牛”搶票。雖然大麥網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但記者在一些&&看到,仍有賬號通過“代拍”模式招攬門票生意,也有門票交易成功的信息顯示。“對於代拍的情況,由於其與正常消費者行為一致,&&方也無法識別。”一名大麥相關負責人&&。
記者了解到,“黃牛”倒票之所以屢禁不止,是由於除了官方&&正常發售的門票外,還有大量不在線上銷售渠道範圍內的門票流入“黃牛”手中。
一家官方票務&&的有關負責人&&:“近期北京的某個大型系列演唱會,只有70%左右的門票由我們的銷售渠道以電子票的形式售出,還有大量紙質票不在我們的銷售範圍內。”
記者在小紅書等社交&&上發現,在“黃牛”兜售的高價票中,的確存在一定比例沒有價格的紙質“內部票”。
當前,我國演出票務市場已經形成以一級專業票務&&與二級票務&&共存的多元化格局。票牛、摩天輪等二級票務&&整合了多方資源,成為票務領域重要參與者。這些二級票務&&主要提供中介服務,並不參與定價,票價由賣家自行設定,&&從中抽取一定佣金。
業內人士指出,因為這些二級票務&&沒有票源,只是充當了中介的角色,實際上為“黃牛”倒票提供&&。二級票務&&無法辨別門票真偽,也無法規範市場票價,暴露出服務與監管的短板。
在官方售票&&大麥網的門票售罄後,記者在百度搜索“五月天演唱會”門票,出現“摩天輪”&&的鏈結。記者立即嘗試在該&&購買一張5月27日“五月天”北京站演唱會的門票,855元的門票售價達到1200元,其中既有第三方的加價,也包含&&的服務費抽成。
記者將相關信息投訴到該票務網站所在地的市場監管部門。該部門一名工作人員&&,目前她手頭正在處理關於“五月天”北京站演唱會門票的投訴就超過1000起。“很多二級票務&&已經成為‘黃牛’的集散地。”該工作人員坦言。
業內建議加大打擊力度 擠壓非法渠道牟利空間
受訪專家及業內人士&&,“黃牛”倒票行為已經愈演愈烈,如果不嚴加管理,將對演出市場健康發展、經濟有序復蘇回暖造成極大傷害。
4月26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演出市場管理規範演出市場秩序的通知》,明確&&“督促演出舉辦單位、演出票務經營單位面向市場公開銷售的營業性演出門票數量,不得低於核準觀眾數量的70%”。“種種舉措都在整治演出市場亂象。”有專家&&。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俊海認為,票務市場的組織方、演出單位,應當用好現在的互聯網技術,強化網絡售票實名制,擠壓“黃牛”的生存空間。“市場調節或許出現失靈,但監管不該失靈。執法部門和行業市場監管部門應當用好、用夠、用足法律賦予的市場准入、行政監管、行政處罰和行政指導權限,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強化打擊和制裁黃牛倒票行為,為演出市場可持續健康發展服務。”
目前,記者了解到,各個票務&&不斷通過訂單限購、實名制、技術打擊等手段,構築票務系統的“防火墻”,擠壓非法渠道牟利空間。
“強實名制”是許多演唱會用來防備和打擊“黃牛”的一種手段,要求“人、證、照”合一,部分場次嘗試“限時退票”“票務電子化”“僅允許轉贈一次”等模式。
北京市律師協會消費者權益法律專業委員會主任蘆雲認為,實名制乃至“不退不換”是一把“雙刃劍”。過度“一刀切”政策在堵住票務後門的同時,可能會涉嫌霸王條款,剝奪消費者解除合同退票的權利。
“因此要在穩定票務市場秩序和維護消費者權益摸索出一條新路徑。一方面,完善售後機制,可以分時間分活動為正常的代買、轉贈和退改需求留足救濟途徑,保證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另一方面,要確保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蘆雲説。
一名票務&&相關負責人&&,面對逐步回暖升溫的演出市場,關鍵還是要監管部門重拳出擊,督促主辦方公開透明公示信息,加大打擊力度,保護消費者公平市場權益,為我國消費市場復蘇保駕護航。(記者 孔祥鑫 郭宇靖 吉寧 北京報道,參與采寫:劉珺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