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中國人在博物館中尋根歷史賡續文脈-新華網
2023 05/16 15:39:54
來源:新華網

越來越多中國人在博物館中尋根歷史賡續文脈

字體:

  新華社北京5月16日電 題:越來越多中國人在博物館中尋根歷史賡續文脈

  新華社記者劉斐、史林靜、羅鑫

  栩栩如生的複製洞窟群、彩塑造像、敦煌花磚、絹紙畫……幽暗神秘的燈光布景令人恍若置身敦煌莫高窟。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展廳,志願講解員、北京市民章華為觀眾娓娓講述敦煌藝術故事。

  “文明的印記——敦煌藝術大展”自去年8月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開幕以來,就受到文博愛好者的熱捧,本來於今年2月28日落幕的展覽,延期舉辦至5月5日。展覽共展出複製洞窟8座,文物、臨本、現當代藝術家創作等280余組(件),為公眾呈現了一個結構多元、內容豐富的敦煌藝術展覽。

  從頻繁看展到志願講解,再到購書研究,章華對博物館越來越癡迷,“當志願講解員,是一次對文物‘再發現’的經歷,蘊藏其中的中華傳統文化獨特魅力展露無遺”。

  河南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存有豐厚文化遺産。河南博物院以中原文明起源、發展、變遷為線索,呈現華夏文明發展軌跡,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吸引超7萬人次參觀。

  “90後”北京姑娘玉茹是其中之一。“博物館猶如歷史的沙盤,透過文物呈現城市的文明發展,每一次的博物館奇妙之旅,都會激起我對那段歷史的好奇心。”她説。

2022年4月30日,參觀者在河南博物院內觀看展品。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近年來,“博物館熱”在中國持續升溫,吸引越來越多人走進博物館,獲取精神愉悅和滿足。越來越多“博物館迷”成為這股文旅新風的自覺推廣者與引領者,在博物館的“奇妙旅行”中,尋根歷史、賡續文脈。

  “參觀博物館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洞見未來。”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安來順説,“博物館熱”是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的體現,老百姓物質生活達到一定水平後,會追求精神層面需求。

  中國2021年&&的《關於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館強國。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備案博物館達6183家,90%以上免費開放。

  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衛東説,中國各類博物館在展陳設施和表現方式上整體提升,展覽內容推陳出新,博物館大多已成各地核心文化地標。

  在數字中國建設按下“快進鍵”的當下,為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個性化、沉浸式體驗需求,數字化已是博物館轉型升級的“必答題”。

  河南博物院在支付寶推出“一起考古吧”互動産品,吸引超1億用戶“在線考古”;借助全息成像等數字技術,洛陽牡丹博物館的牡丹擺脫了花期束縛;北京法海寺壁畫藝術館將昏暗光線中的水月觀音像,以3D建模並投影在4K高清顯示屏上的方式,令觀眾看清了局部精彩細節……

這是2023年1月31日拍攝的法海寺壁畫展陳。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中國“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推進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和數字化發展,發展線上數字化體驗産品,發展沉浸式體驗、虛擬展廳、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務。

  國際博物館協會研究與交流中心管委會副主席段勇説,數字化技術不僅能對博物館傳統功能進行優化和提升,而且可能對博物館形態和關聯關係進行再造。“這是信息時代博物館生存與發展與時俱進的必然選擇。”

  如何讓博物館裏的陳列不再是“神秘仰望”,而是“走入凡間”?近年來,中國各大博物館積極探索各類社教活動,通過研學、開設特色課程等形式,打造“流動的博物館”。

  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認為,“流動的博物館”讓傳統博物館的被動社會教育服務變為主動延伸宣傳教育,通過 啟發和培育,帶動更多人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親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020年印發的《教育部 國家文物局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提出,各地文物部門要指導博物館設計適合進校園、下基層的流動展覽和教育項目。

2020年10月21日,在河北滄州青縣大杜莊中學,講解員為學生講解運河滄州段謝家壩的構造。河北滄州博物館“運河文化校園巡迴展”活動先後走進9所大中小學,旨在讓學生對京杭大運河及運河文化有更多認識和了解。新華社記者 王民 攝

  就在上個月,中國鐵道博物館東郊展館館員李靜通過直播互動教學&&,為河北省清河縣縣直漓江小學三年級一班的學生開展了一堂生動的線上直播課程。這是中國鐵道博物館東郊展館“雲支教”小講堂首次開講。

  李靜説,鄉村孩子較難有機會走進博物館。希望通過授課,架起連接城市博物館與鄉村學校的橋梁,讓博物館特色教育資源支持和陪伴更多青少年成長成才。

  越來越多博物館積極開發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深入社區、學校、社會機構等場所,擴大服務人群。

  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博物館舉辦展覽3.6萬個,教育活動32.3萬場。

  “博物館要最大限度地傳播歷史文化資源,與社會共享這些資源。”安來順説,博物館延伸服務到大門之外,和學校、社區等結合,可以讓更多人了解歷史,增強文化認同,找到自身的“根”。

【糾錯】 【責任編輯:許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