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平房變身“美麗院落” 老北京胡同又回來了
2022-09-30 14:37:32 來源: 新京報
圖集

  9月20日,東城區東四九條胡同裏的居民休息區。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東城區東四北大街400號院前的違建拆除,改造成了口袋公園。東城區城管委供圖

  9月20日,東四北大街改造後的公交車站,馬樹華展示改造前公交車站圖片。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改造前,東四九條47號院內的地面被香椿樹樹根頂得破碎不堪。東城區城管委供圖

  9月20日,東四九條47號院改造後的一處院落景觀。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馬樹華

  居住地:東四九條47號院

  居住時長:42年

  談變化:平房有了小花園,胡同敞亮了,出門遛彎兒都是景。

  又到了北京最美麗的季節。

  最近,馬樹華每天吃完飯,都習慣出去遛一圈。推開房門就是寬敞的院子,擺着她精心種植的各種花草;走出院門,胡同裏不再像以往那般,停滿了汽車,取而代之的是休息區和花箱;繼續往西走,拐到東四北大街等地,漫步在青磚灰瓦的路面上,沿街精美的磚雕、復古的挂檐板……她仿佛又回到了昔日的老北京街頭。

  馬樹華居住的東四地區,可以説是北京城極具代表性的地理坐標。歷史給這座城市沉澱的人文底蘊,就深藏在老街胡同的門檐舊墻老槐蔭中。

  她曾一度想搬離這裡。雜亂的平房院、停滿車輛的胡同、雜亂無章的街面……2020年開始,馬樹華家門口的環境發生了明顯改變。

  伴隨着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實施落地,街區“美麗”的支脈從街巷不斷向院落延伸,居住了40多年的平房院,也成了“美麗院落”試點。

  而今,她改變了想法:“一座城市總有讓人懷念的地方。現在還是覺得,住在這兒好,環境好、交通也方便。”

  不怕被樹根絆倒,晚上能安心出門了

  東四九條47號院分前院和後院,老北京胡同裏的傳統居住合院,像這種有寬敞院落的少見。馬樹華和閨女、女婿住在後院,院中有修繕一新的花壇,種植着月季等花卉,鋪着木板的階梯式平台邊,擺放了一圈綠植。

  這處階梯式平台的位置,原先是一棵老椿樹。1980年,馬樹華結婚就搬到了47號院。9年後,她在院裏親手種下了這棵香椿樹。生長了30多年的老椿樹,樹榦粗得一人抱不過來,四通八達的樹根也深入到房基下面,不僅把原先地面上的磚都拱翻了起來,導致人無處下腳,甚至還堵了下水道。“樹根拱得院裏地面比屋內地面都高,一下雨屋裏就進水。”馬樹華説,院裏住的老人多,一到晚上基本都不敢出門,因為這裡路面不平、又黑,都怕摔着。

  居民們也想過把香椿樹砍掉,但有規定,在園林局登記過的樹木,不能隨意砍伐。他們也試過找施工隊,打算把地面平整一下,誰知施工隊一來,看到盤根錯節的香椿樹樹根,搖搖頭就走了。

  去年8月份,東四九條47號院成為東城區第二批“美麗院落”試點之一。改造前,院裏有兩棵香椿樹,至少有80%的地面存在損壞情況,安全出行成為大夥兒普遍關心的問題。起初聽説院子要改造時,大家討論最多的就是地面整修。

  為了讓居民們對改造後的院落更加放心,東四街道聘請專業設計單位對院落地下管線等項目進行全面測繪。街道與設計師團隊多次溝通協調設計方案,從安全性、實用性、耐久性三個維度出發,對院落景觀、建築、使用方面的設計提出合理建議,最終確定了採用倣古青磚、石材、鵝卵石等多種耐磨、防風化的鋪裝材料。

  同時還與産權單位合力解決院內問題,産權單位報批相關手續並伐除影響周邊居民房屋安全的險樹,設計單位對遺留樹根周邊做了混凝土加固,並對樹根拱起位置做階梯式處理,徹底消除了房屋安全隱患。

  東四街道“美麗院落”改造項目啟動後,馬樹華不僅是見證者,身為居民代表的她,還多次受邀參加意見徵集會,成為項目的“參與者”。

  在對院落進行改造的過程中,東四街道專門邀請居民參與座談會,由責任規劃師團隊現場為大家答疑解惑,還組織召開實施方案居民意見徵集會,聽取大夥兒對地面整修、地下排水、植被選擇等方面的建議,根據建議對設計方案做出修改和深化。馬樹華説,改造中,居民們提出的意見和需求,都在設計方案中有所體現,被列入改造內容中。

  改造完成後的院落,重新平整鋪裝了院內道路,還增加了太陽能燈照明、綠化,讓小院既有大樹,又有小景。馬樹華對此喜出望外:“住了幾十年的院子,沒想到一改造,‘顏值’還挺高!”

  沒了隨意停放的汽車,胡同靜下來了

  作家劉心武曾在隨筆《人在胡同第幾槐》一文中描寫過東四的胡同和大槐樹,他想繪製一幅東四胡同的畫作,畫中有槐樹,有騾馬大車,也有車上賣剩的西瓜,但“現在倘若要畫……應該畫上艷紅的私家小轎車……”

  在馬樹華的印象裏,大約2010年以後,胡同裏的汽車慢慢多了起來。

  “晚上汽車回來了,都擠在胡同裏,有的地方寬敞,還兩邊各停一輛。”馬樹華站在胡同中間,向記者比劃着這裡停車最“鼎盛”時的景象。

  她回憶起胡同裏被汽車“塞滿”的日子,寧靜的生活總是被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攪亂:早晨上班,汽車開走了,回來後發現,家門口的車位被佔了,常常引起糾紛口角;不少居民拖來破舊自行車、水泥墩子搶佔車位;狹窄的胡同裏還有鄰居搭的煤棚子,天黑時,到處都是車,躲也沒處躲,不小心就會被絆個跟頭。慢慢地,馬樹華不願意再出門。

  2020年8月30日發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進一步明確了北京老城的發展方向,並創新性地提出“安寧交通”,即改變以車為主的交通理念,讓胡同逐漸回歸清靜、舒適的公共空間。

  經過摸底調研,東城區將轄區胡同停車難題分為三大類,並依次確定了共享、盤活、適度建設三條解決路徑,即優先與駐街單位共享停車資源,通過企業降一點、居民掏一點、政府補一點“四兩撥千斤”解決車位缺口;在駐區單位較少的胡同,挖潛路側車位、邊角地等停車資源;當前兩個條件都不具備時,在胡同口、路外因地制宜建設停車設施,將停在胡同裏的車“吸出來”。

  通過將胡同東口的閒置拆遷滯留地改造為路外公共停車場,原本因車輛隨意穿行、亂停而擁擠喧囂的東四九條安靜了下來,這裡也成為東四歷史文保區的首個不停車街區。胡同東口的停車場所在地,原本是一片拆遷整治後的閒置地,改建成停車場後共有50多個車位,一部分作為東四九條居民的固定車位,還有一部分可以在每天早7點到晚9點之間提供給外來車輛使用。

  停車問題解決後,胡同只允許車輛從東口駛入,除了落客,不可以在胡同中停車。為此,街道還特地制定了《九條居民停車自治公約》,挨家挨戶宣傳。

  整治後的東四九條,又重拾過去的悠然自得。路變寬了,胡同裏也裝上了路燈。如今,走在全長700多米的東四九條中,可以看到胡同兩側擺放着白色的矮柵欄,柵欄後的花箱裏種着綠植,居民和游客在胡同裏慢悠悠地走着,高大的槐樹遮蔽住刺眼的陽光。

  修舊如舊,熟悉的老北京街頭又回來了

  從馬樹華的家裏出來,沿着胡同往西,就來到了東四北大街。

  她回憶,以前胡同口有兩棟建築,左手邊是一家酒店,右手邊是一個婚紗影樓。“兩棟建築外觀都很誇張、現代,與街區的整體風格不搭。”馬樹華説,家門口的大街上,往往也是人車混行,雜亂無章。

  現在,婚紗影樓改為教育培訓機構,兩棟樓外立面進行了重新設計,砌着復古的青色老磚,看上去整體氛圍舒服多了。

  走在大街上,令她印象深刻的,有加寬的人行道、增添的綠植、中央綠化帶上設置的安全過街的隔離空間,還有沿街精美的磚雕、復古的挂檐板、古樸的女兒墻、獨具匠心的各式窗欞……記憶中的老北京街頭又回來了。

  恢復性修建,是北京老城保護,也是東四這片歷史街區的重要更新理念。

  東城區城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推進東四南、北大街環境整治提升工作中,東城區着力打造傳統生活體驗區和商業文創區,塑造“京韻、大市”的城市風貌。在設計上,延續“北古南新、多元並存”的風貌肌理,秉承“保護性修繕、恢復性修建”的理念,參考上世紀60年代、90年代的老照片,以“修舊如舊”的“繡花”功夫,賦予老街歷史文化內涵,讓老街重現古都歷史風韻。

  不僅是東四九條胡同口的酒店和培訓機構外立面“變了臉”,沿着東四北大街往南,青磚灰瓦的傳統建築一路相伴。此次在東四南、北大街修繕中,共使用了86萬塊“老磚”、18.2萬塊“舊瓦”,讓整個街區恢復古都風貌。

  從元代開始,東四南、北大街就是一個商業中心,如今僅東四北大街就有商戶232家。恢復老街京韻,尊重居民、商戶意見,設計師參照了上世紀60年代、90年代等各歷史時期的老照片、老電影等,在保留老建築風貌的基礎上,結合沿線不同時代、不同功能的建築外形,為沿線建築提供傳統、民國、新中式、現代4種建築立面設計風格,根據建築風格又提供了套方、龜背錦、拱形門窗、落地櫥窗等48種不同門窗樣式,商戶可自選顏色材料、把手樣式、裝飾欞條等,自行組合搭配。

  幹擺、絲縫等傳統磚墻工藝的回歸,加上“黑紅凈”“鐵紅”等多種院門配色及門聯楹聯的再現,突顯了全街建築“和而不同”的原有特色,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老街味道、古都特色。

  東四南、北大街環境整治提升項目還打造了多處可進入式“小而美”的“口袋公園”。

  “口袋公園”以“東四八景”——“北新典故”“九曲尋幽”“府邸舊事”“合院朝夕”“商鋪集錦”“大市天際”“燈市駢集”“十步芳草”為主題引導,展示片區周邊歷史文化,提升沿線綠化景觀品質。

  東城區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進一步介紹,他們對現狀綠地進行品質提升,包括張自忠路口東南角等節點,在保留現狀植被的基礎上,增加具有複合使用功能的景觀場所;結合新增拆違騰退空間、加寬的人行道空間進行園林景觀營造,包括隆福寺街口等節點,將原有被佔用的公共空間還於人民,增加了植物綠化和休憩座椅。植物配置上充分保留現狀長勢良好喬木,補充種植具有北京特色的植物品種,如西府海棠等,豐富季相變化,營造三季觀花、四季有綠的公共景觀,同時完善了座椅、鋪裝等基礎設施。

  如今,馬樹華對小院的佈置,心裏已經有了安排。她計劃明年就在階梯式平台上裝一個遮陽傘,傘下支起桌椅,“到了夏天,晚上坐在院裏休息,旁邊就是花草,這日子甭提多美了。”

  秋日午後,陽光正好。她從煥然一新的院落裏走出來,閒步在寧靜的胡同裏,感覺“特別順心”。“美麗院落”建設,打造“安寧交通”,東四南、北大街的環境整治提升,馬樹華一直積極參與其中。她覺得,自己作為土生土長的老北京人,在老城的保護與更新中,更多了一份使命感。(記者 陳琳 趙亞楠 景如月 周博華)

  (原標題:東城區整治提升環境,“修舊如舊”讓東四南、北大街恢復古都風貌 舊平房變“美麗院落” 老北京胡同回來了)

+1
【糾錯】 責任編輯: 畢尚宏
北京要聞
  • 700餘人參加北京市第十三屆登山大會
      新華社北京9月30日電 在中華傳統節日“重陽節”即將來臨之際,700余名來自全市的市民代表30日在延慶區井莊鎮柳溝村共同參加“九九重陽”北京市第十三屆登山大會。
  • 北京兩機場國慶假期預計運送旅客49.6萬人次
      圖為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航站樓內景(採訪對象供圖)  記者9月30日從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大興國際機場獲悉,國慶節假期(10月1日至7日)兩機場預計運送旅客49.6萬人次,保障航班約6100架次。
  • 北京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完成“三連擊”
      本年度北京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分為線上和線下培訓,3期線上理論直播課於6月進行,線下培訓於9月在北京住總京體健身中心舉行,分為健身操舞類、武術類、健身氣功、綜合類、健身器械和健康走跑共6期,每期2天,共有548人參加培訓並考核合格。
  • 各部門全力迎接國慶黃金周出行高峰
    隨着國慶黃金周即將來臨,各地出行客流明顯回升。為保障旅客安全有序出行,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公司堅持做好旅客進站測溫驗碼、查驗48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強化站車通風消毒。
  • 10月這些新規將施行 超15年私家車將一年一檢
    皮膚病專科醫療機構、設有皮膚科的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應當建立與其診療範圍相適應的化粧品不良反應監測制度,並確保監測制度有效執行。《電子煙》強制性國家標準規定,不應使産品特徵風味呈現除煙草外的其他風味,並明確要求“霧化物應含有煙鹼”,即不含煙鹼的電子煙産品不得進入市場銷售。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開幕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開幕
北京:工作之餘 樂享飛盤
北京:工作之餘 樂享飛盤
北京市花樣滑冰和隊列滑聯賽標準賽啟迪站賽況
北京市花樣滑冰和隊列滑聯賽標準賽啟迪站賽況
北京先農壇舉辦秋收農耕體驗活動
北京先農壇舉辦秋收農耕體驗活動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4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