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9日拍攝的遠處的延慶區大莊科段長城。
近日,北京市延慶區大莊科段長城研究性修繕項目産出一批前期考古工作成果,包含明確了延慶3、4號敵&的地基作法與建築形制、登城便門建築形制與結構,以及明確了長城廢棄後的狀態、植被對長城建築的影響等,並出土了一批文物。
自2021年起,北京市把長城保護工作的重心由長城一般性保護工程向研究性修繕項目轉變,選取延慶區大莊科段長城和懷柔區箭扣長城為試點開展研究性修繕項目探索。與以往修繕過程中各專業技術人員作業相對分離不同,研究性修繕從工程啟動便形成協同模式,即考古、設計、勘察、施工等人員在各環節中共同參與。其中,作為第一步的考古階段以配合長城保護方案制定為主要目標,明確長城建築形制、材料、工藝、時代關係、病害根源等,為後續聯合勘查、設計、施工方等單位科學編制保護方案提供全面、系統、科學的依據。
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是考古前的大莊科段長城延慶4號敵&;下圖是考古後的大莊科段長城延慶4號敵&。新華社發(北京市文物局供圖)

6月9日拍攝的大莊科段長城延慶2號敵&與3號敵&間的一段墻體。工作人員所站的位置是研究性修繕項目的一處考古點。

這是6月9日拍攝的大莊科段長城延慶3號敵&一角。經過前期考古,坍塌的墻體狀態顯現,考古人員可以對敵&的廢棄過程進行研究。

6月9日拍攝的經過前期考古後發現的大莊科段長城3號敵&的地基基槽。

6月9日,大莊科段長城研究性修繕項目考古負責人尚珩(右三)向媒體記者介紹延慶4號敵&的考古成果。

6月9日,大莊科段長城研究性修繕項目考古負責人尚珩向記者展示通過數字化雲平台實時觀看修繕項目現場。

6月9日,大莊科段長城研究性修繕項目考古負責人尚珩向記者介紹一段墻體的地基作法。

6月9日拍攝的考古後的大莊科段長城1號便門。前期考古工作明確了便門的建築形制與結構。

6月9日拍攝的大莊科段長城研究性修繕項目的一段長有植被的考古點位。前期考古工作明確了植被對長城建築的影響。

6月9日拍攝的大莊科段長城延慶4號敵&內景。一旁的展示牌呈現了該敵&考古前後的樣貌。

6月9日拍攝的大莊科段長城研究性修繕項目出土的施工分界碑。上面寫着“右車營秋防工尾止”。

6月9日拍攝的大莊科段長城研究性修繕項目出土的文物,包含箭頭、火炮彈等。

6月9日拍攝的大莊科段長城研究性修繕項目出土的瓷器殘片。

6月9日拍攝的大莊科段長城研究性修繕項目出土的瓷器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