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工作日的午後,廣寧街道綜合文化中心的文創工作室裏,社區居民在參加手工藝術活動,活動同時通過直播惠及更多居民(資料片)。
從家中出發步行15分鐘即可到達一個公共文化活動場所,就近享受到免費的文化服務,這樣的服務圈被稱為“一刻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北京目前已建成市、區、街鄉、社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共6937個,它們編織出一刻鐘公共文化服務網,“圈”出了市民的文化新生活。
優化文化空間,激發社區活力
緊鄰首鋼大跳&的石景山區廣寧街道,過去在外人眼裏是個“沉睡”的街道。轄區6.1平方公里內的居民絕大多數是區熱電廠的老職工。伴隨冬奧會舉辦和後冬奧時代公共文化服務的持續發力,老住戶們心中有了一個社區精神家園——廣寧街道綜合文化中心和廣寧街道冬奧社區文化健身廣場。
2019年廣寧街道高井路社區掛牌成為首家冬奧社區,居民對公共文化活動空間的需求也日益增高。去年,街道騰退小旅館和小餐館,改造出建築面積2334平方米的街道綜合文化中心。外形簡約時尚,內裏設有冬奧展廳、區圖書館分館、多功能廳、文創工作室、少兒活動室、綜合排練廳,燈光、音響、LED屏、排練鏡墻一應俱全。而斜對面的冬奧社區文化健身廣場佔地面積4350平方米,也能滿足多種文體休閒需求。
廣寧的老住戶無論從哪個社區過來,直線距離都不超過2公里。再加上廣寧街道轄區內還有3處社區級文化活動室保持開放,實現了“一刻鐘公共文化服務圈”,也點燃了居民的文化激情。“別看我們街道只有5個社區,卻有28支業餘文體團隊,隊員700多人。”廣寧街道辦事處主任楊紀鋒介紹,其中的藝楓舞蹈隊、藝楓模特隊、藝楓合唱團,經常可以在區級比賽中見到他們的身影,而藝楓老年輪滑隊更是一支網紅團隊,不僅自娛自樂,還常常去其他街道、其他區表演和授課……
廣寧街道綜合文化中心是全市334個街鄉文化中心當中的一個。目前,北京建有市、區、街鄉、社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共6937個,它們為培養、維護、激發1.9萬支群眾業餘文藝團隊和眾多市民的文藝熱情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和細水長流的服務。“街鄉綜合文化中心不僅實現建有率100%,按照北京市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標準,即鄉鎮綜合文化中心不低於1200平方米,街道綜合文化中心不低於800平方米的要求,還實現了達標率超過96%。”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距離居民最近的社區村綜合文化室,全市也有6560個。除此以外,遍佈城市各個角落5616個各類文化廣場和200余個24小時自助圖書館、借還書機,也在為人們提供豐富的活動空間和便捷的文化服務。
採取社會化運營,保障服務時間
在廣寧,無論周一還是周日,無論早9時還是晚20時,居民推門就可以進入街道綜合文化中心。同樣的便捷也可以在海淀北部文化中心、東城區美後肆時·景山市民文化中心等地享受到。這些公共文化設施能保持“超長待機”時間,都得益於聘請了社會化運營團隊。東城區內務部街27號院的運營團隊是一群海歸年輕人,他們設計的文化活動既貼近居民生活又充滿時尚感,以藝術推動社區發展。在運營團隊努力下,北京國際設計周、創意點亮北京、北京閱讀季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走進胡同,來到社區居民身邊,城市最新潮的脈動與老城胡同肌理相融一體,散發出別樣魅力。
目前全市已有266個街鄉、社村的文化活動中心(室)採取社會化運營,保障公共文化服務品質。富有演藝資源的京演集團、保利集團,富有文化産業資源的77文創、首創郎園等作為服務提供方,參與到公共文化設施的社會化運營中來。“通過社會化運營,全區街道綜合文化中心服務項目和服務人次較實施運營前同期增長6倍以上。”石景山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效果顯而易見。
公共文化服務要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目前石景山區、東城區已先後&&有關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的系列文件,構建了“選、管、用、培”的全流程機制,有效提升政府文化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大數據智能化服務,居民跨時空享受
近兩年,北京已有8個區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和首都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以先進經驗大大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其中,在互聯網時代活用新型傳播方式讓更多居民跨時空享受公共文化服務就是一種有益嘗試。
今年元旦前夕,一個名為“東壩君”的視頻號火了起來。由郎園社區文化管家團隊與朝陽區東壩鄉聯合舉辦的“東壩之星”評選,吸引了26個社區的100組文藝能人通過小視頻大展才藝。歌舞、朗誦、手工製作……居民的才藝豐富多彩,10天內吸引了36萬人次瀏覽量、3萬人次點讚量和1萬多次轉發,其觸達範圍之廣、滲透率之高創歷史紀錄。疫情以來,公共文化活動由線下轉線上逐漸常態化,東城區美後肆時·景山三市民文化中心去年曾組織7大主題110場文化直播。今年一季度,文化直播也已有35場,除了轄區內的景東社區、鐘鼓社區、汪芝麻社區、吉祥社區等社區居民觀看,優質線上內容還很快打破社區界限,被廣為傳播。
石景山區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和首都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過程中,摸索出提高政府文化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新着力點——以大數據技術應用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相結合。該區的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大數據&&,整合了“石景山文E” APP、首都圖書館“一卡通”系統等。&&的大數據分析被用於社會化運營績效考核、用戶畫像、定制化活動服務內容推送、重點變化情況提示等多種場景。
伴隨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群眾知曉率、參與率、滿意率正不斷升高,最終讓北京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記者 李洋)
專家點評
“一刻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可獲得性強
公共文化是老百姓生活中的文化。因此,近在身邊,方便享用,可獲得性強,是首先應考慮的。“一刻鐘公共文化服務圈”既是一種形象的表達,又是實實在在的公共文化服務半徑、網點布局的要求。社會化管理運營,是以體制機制的創新解決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管好用好的有效辦法;發展數字智慧化服務,是互聯網時代公共文化服務擴大覆蓋面、增強時效性的必然選擇。這標誌着公共文化服務朝着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高質量發展方向紮實邁進。
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為王”。“一刻鐘公共文化服務圈”的長久吸引力、持續發展動能,在於服務內容的豐富多彩、不斷創新。這既需要政府持續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又需要運營團隊的創意設計、組織協調,更需要廣大市民的廣泛參與、自我創造和自我服務。與編織設施網絡相比,完善服務體系、豐富服務內容、持續服務創新是更重要、艱巨和長期的任務。(北京大學教授、國家現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國新)
-
開設綠色通道 全城暖心 確保老年人“應檢盡檢”
今天,在西城區什剎海街道西海社區核酸檢測點,工作人員引導居民有序參與檢測。戴琪果 攝 在豐台區萬潤社區核酸檢測點,工作人員指引老年人通過綠色通道進行登記、採樣。記者在現場看到,比起街道組織的集中核酸檢測點,在小區裏參加核酸檢測的居民以老人和小孩居多。
-
返崗上班第一天 清晨4時 醫務人員起床準備
在位於北京中軸線上的東城區鐘鼓樓文化廣場核酸採樣點,醫護人員為市民進行核酸採樣。陽光下,醫護人員熟練地進行採集工作,打開瓶蓋、進行採樣、收集樣本、進行消毒,整個流程一氣呵成,做完核酸的人員奔赴各自的工作崗位。
-
朝陽部分臨時管控社區解封
今天,朝陽調整了部分區域的管控措施。勁松街道16個社區處於臨時管控區內,此次有7個社區解除臨時管控措施,分別是百環社區、百環東社區、八棵楊社區、和諧雅園社區、西大望路社區、首城社區、西大望路南社區。
-
北京健康寶被彈窗了怎麼辦?別着急,解除方法有這些
面對當前北京的疫情形勢,大家關心到底什麼情況會被彈窗,一旦被彈窗,又該如何解除?一些特殊情形如何查驗核酸檢測結果?
-
北京:“五一”假期線上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受疫情影響,今年“五一”假期,北京市旅游接待總人數306.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5.8億元。市民出游半徑縮小,線上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