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冬奧會延慶賽區核心區位於小海陀山南麓,共建設“兩館一村”: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飛燕”)、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雪游龍”和延慶冬奧村,是建設難度最大的賽區。記者從北京市重大辦了解到,延慶賽區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賽區”,場館全部通過綠色建築三星認證,同時實現了場館建設和生態修復同步進行,修復面積達214萬平方米。
站在位於小海陀山山頂放眼望去,“雪飛燕”的雪道猶如7條白色瀑布由山頂向山谷蜿蜒“流淌”,山腳下的“雪游龍”則宛若一條巨龍靜臥,等待着一飛沖天的時刻。11條索道、纜車仿佛躍動的曲譜將高山滑雪每一個區域連接了起來。而延慶冬奧村這座中式庭院掩映在山林之間,實現了體育設施同自然景觀的和諧相融,運動員們既能盡享冰雪運動的無窮魅力,又能盡覽大自然的生態之美。
北京市重大項目辦副主任趙北亭介紹,延慶賽區是一個100%使用風電、太陽能電力的綠色清潔能源賽區,是一個水資源全部實現自我收集處理再利用的“海綿型賽區”。同時,它還是一個“生態賽區”,賽區建築施工表面的原生土全部收集,建設完工後全部原土覆蓋,所有珍貴樹木全部就地、遷地保護。
“賽區內的場館全部通過了綠色建築三星認證。因此,它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綠色賽區’”。趙北亭介紹,為突出“綠色辦奧”,把建設奧運場館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努力讓體育場館和市政配套設施同小海陀山的自然景觀和諧相融,是延慶賽區場館建設工作的重要原則。
記者了解到,延慶賽區內最高海拔2198米、建設條件艱苦,生態修復工作的難度不亞於新建場館工程。全部建設工作歷時6年,於今年6月完成,成為北京冬奧會建設周期最長的一項工程。從建設伊始的生態調查到保護標準制定,從邊建設邊保護,再到生態修復工程全面完成,修復面積達214萬平方米。截至目前,賽區內原地保護樹木共計313棵,遷地移植喬木24272株,建成遷地保護基地近300畝,成活率約91%;近地移植灌草11027株,目前這些植物都由專業園林單位精心養護。
此外,為了讓小海陀山的天際線風景依舊,延慶賽區建設了國內首條大坡度山嶺地下綜合管廊,將水、電、通訊設施等18路總長98公里的市政管線全部通過地下綜合管廊輸送,避免了按照傳統方式沿山型鋪設,把對小海陀山生態的影響降到最低。(記者 劉洋)
(原標題: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場館建設和生態修復同步進行 6年生態修復214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