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俠克)10月29日是第16個“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主題是“警惕卒中症狀,儘早識別救治”。腦卒中俗稱“中風”,是威脅我國國民健康的主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然而患病人群確診時,大多對此疾病都沒有太多知識儲備。專家&&,需要意識到,卒中是可以預防和提前發現的,早期準確識別可有效降低腦卒中的發病率、復發率、致殘率和死亡率,從而改善腦卒中的預後。
警惕症狀早識別
腦卒中是一種急性的、嚴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的腦血管病,可大致分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復發率高和經濟負擔高的“五高”特點。
據《中國卒中報告2019》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卒中死亡率為149.49/10萬,佔我國居民總死亡率的22.3%;每5位死者中至少有1人死於腦卒中,帶病生存的腦卒中患者在我國已多達1300萬。卒中已成為造成過早死亡和疾病負擔的首位原因。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主任趙性泉介紹,腦卒中發病急、病情進展迅速、後果嚴重,可導致肢體癱瘓、語言障礙、吞咽困難、認知障礙、精神抑鬱等危害,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若出現由血管原因導致的突發性局灶性神經功能障礙,且持續時間少於24小時,就可以視為發生短暫性腦缺血,即為腦梗死的危險徵兆。
“若出現一側肢體麻木、語言障礙、無力、頭暈、視力障礙、意識障礙、口眼歪斜、行走不穩等症狀,就必須警惕是否為腦卒中的前兆,需要立刻就醫,不能拖延。”趙性泉説,“一旦發生卒中,患者和醫生都需要爭分奪秒。”
專家介紹,過度興奮、冷暖溫差較大、精神壓力過大或過勞時,也比較容易發生腦卒中。
趙性泉介紹,如果患者血壓高,發生卒中的風險處於可控範圍內,可以先到二級或三級醫院,對相應的危險因素進行控制,同時需至少每半年復查一次。若出現特異性表現,疾病達到了一定程度,甚至出現腦血管結構異常,建議患者直接到卒中專科醫院或綜合性三甲醫院就診。
儘早介入治療 提早康復訓練
受訪專家介紹,頸動脈狹窄是造成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是導致中老年患者頸動脈狹窄最常見的病因。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腦血管病區主任張東&&,有的頸動脈斑塊不穩定,容易造成腦血管堵塞。對此,內科治療主要是使用抗血小板藥物,減低血液內血小板聚集,降低黏稠度。其次是使用他汀類藥物,降脂、穩定斑塊。
張東説,針對缺血性卒中的治療主要是移除阻塞、恢復通往大腦的血流,針對不同情況會有不同的術前用藥方案。而對於出血性卒中,如果出血量比較少,可用內科方法來治療,身體可自行吸收出血,緩解症狀;如果出血量比較大,引起了昏迷、意識障礙等,有的情況下需要開顱手術,把裏面的血塊清除出來。
需要注意的是,腦卒中的一大特點,就是致殘率高。受訪專家認為,在由腦卒中引起的致殘情況中,約40%是重度致殘。循證醫學證實,腦卒中康復是降低致殘率最有效的方法。
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神經康復一科副主任醫師胡雪艷認為,卒中發病24小時後開始進行運動康復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胡雪艷説,卒中康復的目的是將患者的功能障礙恢復到正常或者最佳狀態,盡可能讓患者回歸社會。康復訓練應聽從專業團隊的意見,必須在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等專業人員的指導下,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訓練。否則不僅會阻礙恢復,還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預防卒中後認知障礙 改善預後生存質量
隨着現代醫學發展,卒中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患者預後的長期健康狀況卻不容樂觀。其中,卒中後認知障礙就是一種常見併發癥,它不僅會減少卒中患者的生存時間,還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主任醫師徐俊介紹,卒中後認知障礙的總體發病率高達80.97%,其中卒中後癡呆患者佔32.05%。“臨床循證發現,卒中後認知功能的惡化速度比卒中前要快。”徐俊説,“卒中後認知障礙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高和復發率高等特點,因此,卒中後認知障礙應納入腦卒中併發癥治療管理才更完整。”
專家介紹,卒中後認知障礙的主要表現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障礙、視空間能力改變、語言功能下降及執行力變弱,有時還伴有性格情緒改變、精神行為異常,導致患者的工作能力、學習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社會交往能力明顯減退。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許多人認為“認知障礙”等同於癡呆,甚至將其與“阿爾茨海默病”混為一談。事實上,不是所有的卒中後認知障礙都會進展為癡呆,且腦血管疾病導致的認知功能損害是可以預防並且可逆的。
“要積極控制腦卒中的危險因素,減少腦卒中的發生及延緩腦卒中進展,是預防卒中後認知障礙的根本方法,包括戒煙限酒,控制血糖血壓,保持健康飲食,定期運動等。”徐俊説,卒中後認知障礙的診斷除了有賴於臨床表現,還可以進行神經心理學評估和影像學檢查。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防止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向血管性癡呆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