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瞭望丨世界經濟即將進入“危機模式”
2020-05-06 08:42:15 來源: 《瞭望》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位于美國休斯敦的一個煉油廠(4月20日攝)

  ◇這可能引發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紐約原油期貨價格暴跌,歷史上首次轉為負值,給全球能源市場帶來變數

  ◇需警惕疫情導致的供應鏈風險、外需萎縮和“逆全球化”態勢

  ◇以歷史視角來看,油價在低點持續的時間都比較短,可利用的時間窗口可能稍縱即逝

  乍一看,這是瑞士小城盧塞恩普通的一天。但走到著名的獅子紀念碑時,熟悉情況的人會注意到,這裏少了點什麼。紀念碑前的小廣場反常地空曠。旅遊巴士停車場和老城區幾乎空無一人。紀念碑附近一家紀念品商店的導購説:“缺少的是遊客,而且少了很多。”

  盧塞恩是遊客最喜歡的瑞士旅遊目的地之一。現在,遊客幾乎不見了——不只是盧塞恩,羅馬、馬德裏、曼谷、新加坡和東京也一樣。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不只讓旅遊業受到沉重打擊,民航、酒店、餐飲、零售等許多行業都受到了影響。

  混亂也傳遍了全球供應鏈。電子産品、汽車零部件供應短缺,導致工廠停工、門店關閉。採礦、能源、運輸、建築、會展、食品加工等其他行業也産生了連鎖反應。

  間接影響或將主要體現在投資上——它一向對國際環境的變化尤為敏感。投資減少,又必然使金融市場受到衝擊。

  病毒仍在悄無聲息地傳播,它所帶來的恐懼,已影響全球經濟。

  經濟學家直言,新冠病毒是世界經濟危機的“黑天鵝”。

  衰退觸手可及

  2月以來,各國分析師不斷下調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比2008年至2009年的衰退要嚴重得多”“經濟數據將顯示出和平時期從未有過的收縮”“這是二戰結束以來最糟糕的一年”……彼時,陣陣哀鴻就已屢見不鮮。

  3月2日,經合組織(OECD)在其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將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從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的2.9%下調至了1.5%~2.4%。

  它當時的基本判斷是,疫情將于一季度在中國達到頂峰,而其他國家的疫情是溫和可控的——在這種情況下,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可能僅比2019年11月所做的預測低0.5個百分點,為2.4%。

  但是,如果疫情持續的時間更長,並遍及亞太地區、歐洲和北美,就將嚴重削弱全球經濟——2020年增長率可能降至1.5%。

  一場公共衛生危機,果真衍生出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為遏制疫情蔓延,多數經濟體採取了“隔離、區域封鎖、社交疏離”等措施,這些舉措帶來的經濟衝擊,已通過貿易和産業鏈擴散到全球。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所首席研究員張茉楠認為,全球正陷入“封鎖悖論”,封鎖的結果是要素流動與對外交往嚴重受限,生産和貿易活動處于放緩、半停滯或停滯狀態,使此前已十分脆弱的全球經濟雪上加霜。

  其實,即使是2.4%的增速,也已進入了全球經濟衰退的范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它的定義是,經濟增速低于2.5%。

  無論是1.5%還是2.4%,或許都是樂觀的估計。

  IMF4月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稱,假如疫情在二季度達到峰值並在下半年消退,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3%。這與其今年1月份3.3%的增速預測相比,大幅下調了6.3個百分點。

  IMF警告,這是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而且是發達經濟體、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首次同時陷入經濟衰退。

  如今,國際社會對全球經濟預期普遍悲觀,國內外多家機構、多位經濟學家認為,2020年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已成為共識。

  兩個月前,一家經濟預測機構説,如果病毒擴散到亞洲以外地區,將使全球經濟産出損失超1萬億美元。世界銀行曾估計,一場嚴重的流感可造成全球經濟損失3萬億美元。IMF的估計則是,此次疫情在2020年和2021年對全球GDP造成的損失約為9萬億美元。

  9萬億美元,大約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近半年的産出。

  多家美國智庫和投行認為,美國經濟將在未來6個月陷入深度萎縮,衰退幅度及持續時間,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美國政府應對疫情的舉措。

  同時,多數經濟學家憂慮全球經濟將陷入惡性迴圈:一些國家剛走上復蘇軌道,就遭遇疫情和其他國家經濟下行導致的需求下滑衝擊,從而重回衰退,這又會再影響其他國家。

  有經濟學家認為,由于對第二波疫情的擔憂揮之不去,需求可能會受到長期抑制。一些經濟體很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恢復到原來的水準,甚至還要更長的時間。這場疫情,也可能會觸發經濟體的結構性缺陷,並導致長期衰退。

  脆弱的金融

  在美國,蘋果公司是第一家宣布因疫情爆發而無法達到一季度收入預期的大公司。這引起了股市的極大關注。隨後,全球科技公司股價集體暴跌。

  美國貝萊德智庫的分析師寫道:“金融的脆弱性正在上升。”張茉楠認為,更大的金融風暴正在醞釀之中。

  3月,美國股指在10天內接連4次觸發熔斷機制。自1988年10月引入熔斷機制至這次疫情爆發前,美股大盤只發生過1次熔斷。道瓊斯指數也創造了史上最快跌入技術性熊市的紀錄。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馮維江説,其他地區也未能幸免,3月11日那天,全球至少11國股市熔斷,遍及亞歐美三大洲。

  全球金融市場集體崩塌後,美聯儲緊急打出降息100個基點+7000億美元量化寬鬆計劃的組合拳,各國紛紛跟進,但這並未提振市場信心,全球金融市場依然巨幅震蕩。

  高盛預測,美股下跌遠未結束,預計標普500指數可能從最高點下跌41%至2000點左右。隨著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美國股票市場或將終結十年牛市。興業銀行估計,全球股市可能會損失其市值的10%。

  債市也出現了明顯動蕩。馮維江指出,美國疫情雖然嚴重,但由于龐大的市場規模和獨一無二的美元霸權,其國債被視為全球安全資産,成為資金避險的港灣,因此呈現出價格上漲和收益率下降的局面。而一些外資涌入較多的新興經濟體,則面臨國債被拋售和收益率上升的局面。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全球發生係統性金融危機的概率在不斷上升。

  財政和國際收支“雙赤字”的國家面臨的風險較大。第一個潛在風險是南歐國家的國債。意大利、希臘等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較低,存在市場大規模做空其國債的巨大風險。第二個潛在風險是新興經濟體,印度、巴西、南非等“雙赤字”國家正面臨新一波資本流出,若出現債務危機,將引爆新的全球性金融危機。

  此外,由于很多國家為防疫採取了“封國封城”等措施,企業大面積停擺將損害其支付能力,這有可能導致銀行不良資産突然增加和信用風險集中爆發。

  油價暴跌的輸家

  新冠病毒的流行,意味著各國不得不按下經濟運轉的暫停鍵,這直接導致全球石油需求下降。

  “許多地方的煉油廠現在每加工一桶石油都會賠錢。”4月初,歐洲復興開發銀行首席大宗商品分析師比耶納·席爾勒普對媒體説,一方面是因為石油消費量大大減少,另一方面是因為陸上和海上的存儲空間迅速耗盡,煉油廠必須花錢雇人把石油運走。“對産油國來説,當地的油價或油井價格很快就會變成零甚至負值。”

  4月20日,紐約原油期貨價格暴跌,歷史上首次轉為負值,意味著如果進行實物交割,賣方不僅不收取費用,還要向買方“倒貼”。

  過去的一個多月,受疫情、需求減弱和産油國“價格戰”影響,國際油價震蕩下跌,在衝擊金融市場的同時,也給全球能源市場格局帶來了變數。

  在這場風暴中,首當其衝的就是那些高成本的石油生産商。4月1日,美國頁岩油氣巨頭惠廷石油公司向德州法院申請破産保護,涉及36億美元債務及73億美元資産,成為在油價暴跌之際首家申請破産的大型上市公司。

  這一事件,揭開了頁岩油氣企業的困局。據美國能源資訊署估算,大部分美國油氣企業的生産成本在48美元/桶以上,以目前的油價計算,絕大多數美國頁岩油企業都將無利可圖。

  “我告訴你們,我們正處于一個我們在過去三四年裏辛辛苦苦打造的行業的崩潰邊緣,這個行業旨在打造世界第一石油和天然氣生産國。”美國能源部前部長裏克·佩裏認為,失去了頁岩油氣行業,美國就會回到1974年——彼時的情形是美國能源受制于人。他警告,美國的國家安全危在旦夕。

  近日,經有關各方多次斡旋與反覆磋商,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産油國終于達成史上力度最大的石油減産協議。但是,由于減産力度不及預期,油價回升並不明顯。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表示,預計WTI原油期貨價格6月末將保持在20美元/桶左右。對大部分美國頁岩油氣企業來説,這仍與近50美元/桶的成本相去甚遠。

  有分析認為,“歐佩克+”的這種“象徵性”減産,不僅不能實質性提振油價、緩解美國頁岩油氣企業的危機,反而會加大國際能源價格長期低迷的風險。

  未來10年,國際能源格局將重新洗牌,特別是將帶來石油能否繼續以美元計價,以及諸如歐佩克的存續、成員國的調整、美國操控程度的弱化等一係列問題。事實上,多國在能源交易領域已進行了去美元化的嘗試。

  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近日發布報告認為,油價暴跌“將給美國經濟帶來重大負面影響”。美國力挺的頁岩油氣産業將因油價大戰而崩潰,美國會成為石油價格戰中最大的輸家。

  危中有機

  國內學者分析,大變局中,中國需警惕全球經濟衰退帶來的風險。

  一是需警惕疫情導致的供應鏈風險、外需萎縮和“逆全球化”態勢。

  張茉楠指出,一百年來全球遭遇過三次大的衝擊。除本次外,分別為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大衰退。前兩次危機對經濟的衝擊主要集中在需求側,但此次疫情使供需兩端同時受到衝擊,其影響更為復雜持久。

  “脫鉤”和“逆全球化”抬頭,則意味著某些國家會“向內看”,收回産業鏈,甚至設置貿易壁壘、技術壁壘,並利用其他手段對中國進行打壓。因此,中國必須警惕,中低端制造業可能遭受衝擊,外貿形勢可能發生變化,既有的以中國為制造中心的全球産業格局和全球經濟合作可能遭受破壞。

  二是要警惕熱錢快速涌入引發的金融市場係統性風險。

  目前中國的疫情防控成效和全球降息潮,將吸引追求超額收益的主動型資金及以風險分散和對衝為目的的配置型資金進一步流入。但是,疫情最終會過去,全球經濟也將逐漸走出低谷,因此特別需要警惕的是,熱錢一旦撤出,國內股市的風險也會相應提高。

  分析同時也認為,全球經濟動蕩對中國而言或危中有機。

  其一,國際原油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和低油價對中國經濟恢復有利。

  國際油價大跌及其帶動的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將降低國內經濟運作成本,並可對物價形成對衝。

  另一方面,從發展趨勢來看,國際油價未來持續大幅下跌可能性較小。在各類替代能源短期內無法對全球能源市場産生顛覆性影響的情況下,石油生産成本將成為國際油價近中期波動的底線,其或將在未來2~4個月逐步回升至疫情前的水準,近中期可能會在45美元/桶上下實現“弱平衡”。以歷史視角來看,油價在低點持續的時間都比較短,可利用的時間窗口可能稍縱即逝。

  其二,人民幣或將成為最穩定的高收益避險貨幣,人民幣國際化會迎來新機遇。

  專家認為,中國較強的宏觀經濟基本面及復工復産後宏觀經濟企穩預期增強,將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有力支撐,全年看還會小幅升值。人民幣的避險屬性有望進一步發揮,且在美聯儲降息、中美長期利差擴大的背景下套利價值明顯,均將有利于人民幣資産吸引海外投資者和人民幣國際化。

  其三,世界看好中國股市,中國金融資産的優勢或將進一步顯現。

  在全球股市普遍跌入“熊市”的情況下,A股表現出相對獨立的行情,這種韌性體現出中國股市在應對全球流動性危機中的相對優勢,也使國際機構持續看好A股前景。最近,瑞銀、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國際投行大舉加倉了中國股票。同時,中國債券作為一種安全資産也得到國際社會更多認可。隨著金融市場進一步有序對外開放,未來外資的債券持有量有望進一步提升。

  國內智庫認為,在全球疫情持續蔓延,國外投資、消費需求均下降的背景下,中國需進一步擴大內需,穩定總需求,同時,要加快轉型升級,培育和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焦鵬
瞭望丨世界經濟即將進入“危機模式”-新華網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5945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