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科普:揭開細胞與氧氣“互動”的神秘面紗——解讀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
2019-10-07 23:55:22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7日電  氧氣是我們生命活動的第一需要。早在幾世紀前,人類就意識到了氧氣的重要作用,但是細胞如何適應變化的氧氣水準長久以來仍是“未知數”。來自美國和英國的三名科學揭開了細胞如何與氧氣“互動”的神秘面紗,並因此獲得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評獎委員會説,美國科學家威廉·凱林、格雷格·塞門扎以及英國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生命中一個最基本的適應性過程的機制”,為我們理解氧氣水準如何影響細胞新陳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這一發現也為人類開發“有望對抗貧血、癌症以及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成員蘭達爾·約翰遜評價説,這真正是一個“教科書級別的發現”。

  在漫長進化過程中,人類和其他動物演化出一套確保向組織和細胞充足供氧的機制。例如,人類頸動脈體中就含有感知血氧水準的特殊細胞。193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就授予相關研究,當年獲獎研究揭示了頸動脈體在感知不同血氧水準後,是如何與大腦交流從而調節呼吸頻率的。

  除了頸動脈體對呼吸的調控機制,動物對供氧還有更為基本的生理適應機制。比如紅細胞可為身體各組織運送氧氣,缺氧情況下,一個關鍵生理反應是體內名為促紅細胞生成素(EPO)的激素含量上升,從而刺激骨髓生成更多紅細胞以運送氧氣。自上世紀90年代起,拉特克利夫和塞門扎就開始探索這一現象背後的機制。

  二人都研究了EPO基因與不同氧氣水準的“互動”機制,最終發現了在低氧環境下起到“調控器”作用的關鍵蛋白質——缺氧誘導因子(HIF)。HIF不僅可以隨著氧氣濃度改變發生相應改變,還能調控EPO表達水準,促進紅細胞生成。塞門扎探明瞭HIF實際上包含兩種蛋白質,分別為HIF-1α和ARNT。

  科學家們還發現,當氧氣水準上升時,體內HIF-1α數量會急劇下降。它是如何在富氧環境下被降解的呢?

  正是腫瘤專家凱林在研究一種罕見遺傳性疾病——希佩爾-林道(VHL)綜合徵時,解開了這一謎團。他的研究也因此與上面兩名科學家的研究聯繫到一起。凱林發現,VHL綜合徵患者因VHL蛋白缺失飽受多發性腫瘤之苦。典型的VHL腫瘤內常有異常新生血管,這可能與氧氣調控通路有關。在後續研究中,他又發現,正是VHL蛋白通過氧依賴的蛋白水解作用,負向調節了HIF-1α。

  揭示細胞的氧氣調控通路,不僅具有基礎科研價值,還有望帶來疾病新療法。比如,調控HIF通路將有助于治療貧血;而降解HIF-1α等相關蛋白有可能抑制血管生成,從而有助對抗需要新生血管供養的惡性腫瘤。

+1
【糾錯】 責任編輯: 錢中兵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成都:7只新生大熊貓齊亮相
成都:7只新生大熊貓齊亮相
寧夏石嘴山:“塞上江南”現花海
寧夏石嘴山:“塞上江南”現花海
所羅門群島風光
所羅門群島風光
南寧:華美夜色扮靚東博會
南寧:華美夜色扮靚東博會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5721125076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