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 | 時政 | 國際 | 港澳 | 臺灣 | 財經 | 法治 | 紀檢 | 體育 | 科技 | 軍事 | 文娛 | 圖片 | 視頻 | 論壇 | 訪談 | 微博

VOL 1

2014年6月27日

“我做的工作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溯源,將‘山’、‘河’的精神復活,把它作為民族精神脊梁的地理標誌表現出來”——丁方
丁方如是説

丁方人物簡介

1956年出生于陜西武功,1982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工藝美術係,1986年獲該院美術係油畫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師從蘇天賜教授,專攻意象性油畫創作。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協油畫藝委會委員、中國油畫學會理事。在南京大學任教十二年,2011年調任人民大學藝術學院,並于2014年出任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執行院長。[點擊詳細]

背景導讀

近年,藝術家從政的例子越來越多,“我認為,學者型藝術家適當擔任校院領導是有其好處的,因為它更加均衡。純粹理論家的藝術實踐稍微差些,純粹藝術家理論造詣不行,兩者都有點顧此失彼,而對整體的藝術教育不利”,丁方談到。從事高等藝術院校教育數十年,丁方已積累許多理念和經驗,對這次新的角色扮演,他顯得遊刃有余。[點擊詳細]

尋民族之根

追溯丁方藝術創作歷程,從1980年第一次踏入黃土高原寫生開始,他便開始了自己的尋根之路。丁方多次只身前往黃土高原,追本溯源,從中華文化的古老源頭尋找藝術母語,創作了一係列以黃土高原為題材的作品。這種高原情結蘊含了他對中國深層次的文化反思和民族復興的思考,三十多年過去了,丁方還執著在尋根之路上。[點擊詳細]

丁方的高原情結

著名批評家賈方舟把丁方定義為“學者型藝術家”,因為丁方不僅畫畫,每畫一處,對當地的地形、地貌、文化歷史都盡量做詳盡考察,他以學者身份去研究自然的歷史,研究人類文明曾經留下的痕跡。為了找到民族之根,丁方研究地理、歷史、神話與宗教,走訪中國各處的文化傳承之地,用他的語言方式描繪了西北雅丹地貌,創作了黃土高原、西北宏偉山脈為母題的係列作品。[點擊詳細]

追溯民族精神——“痛感文化”

痛感文化

“痛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徵,什麼叫痛感?中國的山脈、江河與大地,是在被酷烈氣候、風蝕地貌所打造出來的,它給你的感覺是一種艱難愴痛,沒有天賜的雨露滋潤,這種生存之痛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根本氣質”。[點擊詳細]

民族精神追溯

在《藝術筆記》中他記錄到:“我力圖把山當作人來畫;人物身上起伏的筋肉與山脊的起伏並無二致,正是這種人與土地深刻的同構關係,使我每每于靜臥在大地上時便感到無數靈魂的跳動與呼吸”。[點擊詳細]

反思當代藝術

今年四月份,丁方在母校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展出了《文藝復興》係列作品,如《十二使徒》、《十二先知》、《安吉利亞之戰》、《卡西納之戰》等,這些作品無論是在藝術精神傳承上還是在材料語言的表現方面,都與以往作品有著很大區別,無論是毛筆/倣古宣紙或是坦培拉/油彩的人物與場景,均凸顯出一種對于東西方文明歷史性探求,以及語言溝通方面的強烈欲望。[點擊詳細]

“文藝復興”之夢

“真正的藝術應該是使人身心愉悅、使人面向崇高,通過對人生的思考而體現深切的人文關懷,而這種藝術在當代鮮有表達,值得我們反思”。因此丁方認為,“中國當代藝術的核心問題,就是缺乏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尋根,缺乏一次‘文藝復興’”。[點擊詳細]

01003010105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