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北鬥正青春!一張星網耀太空的背後,是北鬥人的堅守
2020-07-02 09:04:29 來源: 解放軍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原標題:國防科技大學導航與時空技術工程研究中心講師陳雷——

    我們的星座叫北鬥

    夜色中,國防科技大學的北鬥樓輝映著星空。岑宣宇 攝

    在這個時代,我們應該能做得更好

    今年是陳雷步入國防科技大學的第14個年頭。從考上軍校到學士、碩士、博士畢業,再到留校在電子科學學院導航與時空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任教,他從未離開。

    在這裏,陳雷本碩博一路連讀,頭髮從蔥鬱繁密變得稀疏,也遇到了那個更好的自己。

    在學員隊,陳雷是第一批入黨的學員。

    “為什麼選擇入黨?”

    “我尊敬佩服的師長,都是共産黨員,我希望能成為和他們一樣的人。”陳雷如是回答。

    以本科專業綜合排名第二的拔尖成績獲得保研資格後,陳雷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來北鬥團隊攻讀碩士。

    “為什麼往北鬥跑?”

    陳雷説,其實在他心中,這是一個不用做的選擇:“能參與到北鬥事業中,那是幸運、榮譽。”

    陳雷早就聽説過北鬥團隊的傳奇故事,並心向往之——

    1995年,國防科大3名年輕博士用薄薄的幾頁寫著一些攻關思路的紙,令陳芳允院士和孫家棟院士眼前一亮。後來,他們一舉突破制約北鬥衛星導航定位工程的技術“瓶頸”。

    2007年,我國北鬥二號第一顆衛星發射升空後,遭遇強烈電磁信號幹擾,無法正常通信。面對困境,國防科大北鬥團隊用3個月打造出衛星電磁防護“盾牌”。

    北鬥團隊攻堅克難、敢于亮劍的科研傳奇深深吸引了陳雷,他也想成為這傳奇故事中的一員。

    陳雷生于1987年。那一年,我國的導航定位係統還沒有立項,美國第一顆GPS衛星也要2年後才升空;2010年,23歲的陳雷已經加入中國北鬥二號的研發團隊中。

    10年來,陳雷所在的團隊在北鬥短報文係統領域不斷攻堅克難。如今,北鬥短報文係統已經世界領先。北鬥三號短報文的資訊發送能力已從原來的一次120個漢字,提升到一次1000個漢字。這個獨一無二的通信功能,讓北鬥用戶既能定位又能向外發送短信。

    站在科研前輩的肩頭,陳雷覺得,“在這個時代,我們應該能做得更好”。在一個接一個的競賽與技術攻關裏,陳雷和同事們一路向前,兩次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取得國家專利、國防專利授權16項……

    由于工作繁忙,陳雷的30歲生日,是和同事們在實驗室裏一起過的。

    從23歲到33歲,陳雷創造力最旺盛的青春歲月,完全與北鬥的發展歷程疊印在一起。

    曾經的年輕人——60後、70後們,已漸生華發;如今,國防科大這支以80後、90後為主力的北鬥團隊,比國外相關團隊年輕了十幾歲。

    這些年來,中國北鬥用了20年時間,幹成了正常需要40年才能完成的事情。這背後,是科研領域的一代代黨員先鋒胸懷強國夢想、肩負民族使命,用忠誠和智慧打造的強軍興國“北鬥夢”。

    陳雷只知道自己是天蝎座,對“星座和性格”之類的話題完全不感興趣,也不喜歡用星座來定義自己。

    “如果北鬥也算一種星座屬性的話,那它一定是我們北鬥人共同的星座。” 陳雷説,“航太事業是萬人一桿槍的事業,是一代代人前赴後繼奮鬥出來的。我很慶幸,我的青春能與北鬥一起閃耀。”

    這是一件很酷的事,也是一件很苦的事

    北鬥三號最後一顆衛星升空前一天,陳雷在微信朋友圈曬出詩人艾青的一句詩——

    “暴風雨中的雷聲特別響,烏雲深處的閃電特別亮,只有通過漫長的黑夜,才能噴涌出火紅的太陽。”

    端起一杯醇香的咖啡,陳雷的思緒回到那“漫長的黑夜”。

    耳畔,是空調呼呼吹出的風,十幾個人擠在一間不大的會議室裏。窗簾遮蔽著窗戶,看不到外面,陳雷感覺有點悶。

    這種悶熱感,加劇了想不出解決問題辦法的煩躁。面對電腦螢幕,他大口大口灌著咖啡,逼迫自己保持清醒,繼續思考。

    為了競標北鬥三號短報文係統,陳雷和團隊集智攻關,展開了一場又一場密集“頭腦風暴”。

    “標書上的每一個具體想法,都不是幻想,必須要在中標後具體落實。”作為項目的副主任設計師,陳雷肩上的擔子很重, 他們要在十幾天內完成一份高品質標書。

    咖啡,是陳雷在科研攻關時不能斷供的“戰略物資”,伴隨著他每一次攻堅克難。多少次遇到瓶頸時,咖啡醇厚的苦味與那種幾近絕望的滋味,混在一起撞擊著陳雷的頭腦。

    今年2月,團隊負責的北鬥三號短報文係統即將交付使用。係統的軟硬體都要進行最後的檢測和更新升級。

    時間就是命令。為了保證整個地面係統的性能更加穩定可靠,奔赴北京的第一梯隊成員已經在機房開始進行聯試工作。這也意味著,長沙的機房工作人員也必須馬上到位,遠端協助第一梯隊解決問題。

    係統裏陳雷開發設計的那些部分,必須由他親自檢查。受疫情影響,此刻的他因為家人感冒,不能進入機房正常開展工作。

    心急如焚的陳雷想出了一個迫不得已的辦法。

    那段時間,北鬥大樓的門裏門外,出現了一道特殊的風景:一根長長的網線連通機房內外,隔著墻壁和窗戶,信號和數據源源不斷傳進一輛白色的小汽車內。

    車裏,正是自我隔離的陳雷。他支起電腦,在機房的窗外開辟了一個移動的工作間,“雖然我本人進不了機房,但是我的頭腦可以。”

    機房內,團隊正進行“極限魔鬼測試”,讓整個係統暴露在各種極端條件下,排查可能出現的所有故障。

    在現實中,出現此類極端情況的機會非常渺茫。可陳雷和同事們必須窮盡各種可能,模擬一切可能出現的問題。

    元宵佳節,北鬥樓下空曠的停車場上,只停著陳雷的車。車裏閃爍著微弱的亮光,陳雷抱著筆記型電腦,對著螢幕,擰緊眉毛。劈裏啪啦的鍵盤聲,打破了深夜的寂靜。

    攻堅創新是一件艱苦的事情。特別是找不到方向的時候,那種迷失的感覺,讓陳雷一次次感覺自己站在了崩潰的邊緣。

    那段時間,陳雷常常加班到深夜,累極了一合眼,夢裏都在解決故障。有一次,他夢見自己終于找到答案,欣喜若狂。可一覺醒來,他發現那只不過是一個夢,又重新陷入沮喪。

    很多時候,陳雷覺得,如果自己一個人幹,肯定堅持不下去。“因為周圍有一群同行的人,大家相互鼓勁,為了同一個目標共同奮鬥,再累也能挺過去。”

    直到經過無數次嘗試,一個個問題終于真正得到解決,陳雷才長舒一口氣,下意識地抬手,捋一捋腦門上那原本就很稀疏的頭髮。

    “那是陳雷慶祝時的標誌性‘小動作’。”高級工程師龔德笑著説。

    于是,大家開始復盤,喝杯咖啡,短暫休息一下,緊接著再去排除新的故障。

    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那一刻,陳雷覺得自己挺酷。

    “北鬥團隊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解決的都是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陳雷説,能加入這個被孫家棟院士讚譽為“李雲龍式隊伍”的團隊,是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一次,北鬥三號衛星接連出現故障。陳雷和同事們沒有推諉埋怨,各項目組、專業組相互支援,集智攻關。

    “我們是一個團隊,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這是北鬥團隊奉為圭臬的科研“信條”。

    北鬥團隊不是“你想來就能來”,只有專業領域的佼佼者才有機會成為其中一員。

    陳雷的妻子陳曉燁也在國防科大工作。校園裏,和同事聊起北鬥和丈夫,她總能收獲別人的讚賞目光。

    在家裏,兒子也常常會模倣爸爸敲擊鍵盤的樣子。在孩子眼裏,工作時指尖飛舞的爸爸很酷很威風。

    你看,北鬥上有爸爸當年寫過的代碼

    遙遠的太空,衛星的太陽帆板緩緩展開,金色的光芒格外耀眼。

    這一刻,北鬥三號衛星與火箭分離,衛星單獨進入預定軌道。

    那天,幼兒園組織孩子們一起觀看發射直播。小傢夥們看得入迷時,一個小男孩站起來,驕傲地告訴小朋友們:“我爸爸就是幹北鬥的!”

    這個小男孩,就是陳雷4歲的兒子。

    而那一天,陳雷卻錯過了發射直播。作為指導老師,他正帶著自己的第一個本科生準備畢業答辯。

    最後一顆北鬥衛星成功入軌,發射控制室內響起熱烈的掌聲。這一刻,中國北鬥也向全世界做出了一場精彩的答辯。

    完美答辯的背後,凝聚了國防科大北鬥團隊科研人員數不清的付出——唐小妹、黃龍、黃仰博、劉文祥……正是這些默默無聞的名字擦亮了北鬥的光環。

    6月初,陳雷到北京出差,忙完工作後,專門請來代碼測評專家,希望他們給北鬥團隊做一些規范性指導。

    北鬥所有的功能和性能,都要通過代碼設計實現。“産品好不好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代碼設計。”

    測評代碼,本不屬于陳雷的本職范疇。有人勸他不要“用力過猛”,他卻説:“只要對北鬥有幫助的事,就應該去做。代碼單靠自己把關,未必百分之百可靠。我們內部的資源有限,尋求代碼測評專家幫忙,就能多一道屏障,確保萬無一失。”

    陳雷追求的是“最優”,力爭把任何可能出現的問題都解決在出現之前。“你的設計達到理論上最優了嗎?你的設計達到自己的心理預期了嗎?”王飛雪教授這一“經典連環問”時時徘徊在團隊所有人的腦海中。

    日之所思,夢之所縈,上下求索。陳雷專注于那份令自己癡迷的事業中,渾然忘卻了外部的一切羈絆。

    科研路上,陳雷不知疲倦。“必須在最困難的時候頂上去,完成好每個節點的任務。”他説,扛住壓力、自主創新,當既定目標實現那一刻,那種榮譽感和使命感“讓人覺得付出一切都值”。

    在陳雷發表的學術論文裏,結尾署名都有“LEI CHEN”的標識。而陳雷的微信名卻是一個奇特的組合:LEI CHEN2020。

    為什麼把“2020”放在名字右上角?

    “這是指數的表達方式,指數比乘法更讓能量聚焦。我希望自己的‘小宇宙爆炸’,為北鬥釋放出無限能量。”陳雷有些得意地解釋。

    每次突破一個重大難關後,陳雷會和同事們到街邊的燒烤店裏“撮一頓”。

    夜幕低垂,食物香氣飄散,他們一邊吃著烤串,一邊談笑風生,長期緊繃的神經暫時得到舒緩。

    忙碌的燒烤店老板,偶爾聽到這群戴眼鏡的年輕人嘴中蹦出“全數字”“代碼”“報文”等陌生字眼,卻也聽清了一個高頻詞——“北鬥”。

    這一刻,天上的“大國重器”與人間的煙火氣息,在他們身上融為一體。

    圍坐在一起,陳雷和夥伴們常幻想著自己年老的某一天,當回首往事時,可以驕傲地對孩子説:“看,北鬥衛星上,有爸爸當年寫的代碼。”

    陳雷的兒子叫陳昱辰,辰是“北鬥星辰”的“辰”。偶爾閒下來,陳雷喜歡帶孩子去科技館,喜歡給兒子講“天上星星”的故事。

    今年春節,陳雷買回一臺天文望遠鏡,既滿足了自己的興趣,也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空間坐標係。

    遙望星空,他很好奇,《三體》中描述的外星人究竟是如何用意念來溝通的。

    “真不知道,未來世界會是什麼樣的……”陳雷嘴角露出淺淺的微笑,倣佛陷入了另一個世界。(本報記者 程雪 通訊員 陳路輝 湯超)

    北鬥青春 青春北鬥

    黨員名片

    姓名:陳雷

    黨齡:12年

    黨員心語:扛住壓力,在最困難的時候頂上去,才能實現目標。

    6月23日,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成功,中國北鬥全球衛星導航係統完成全球組網部署。這一天,距離中國共産黨99周歲生日還有7天。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記者走進國防科技大學,探尋“北鬥”這張國家名片背後的故事。

    來到導航與時空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樓下,抬眼望去,樓頂筆力遒勁的“北鬥”二字分外奪目。在這裏,這棟樓被大家稱為北鬥樓。

    北鬥,天空中七顆形影不離、相依相偎的星辰。相傳遠在三皇伏羲時代,人們就以北鬥星定向,劃分季節時令。

    仰望夜空,北鬥閃爍。我國衛星導航係統啟動,科研人員便為它取名“北鬥”。

    一進北鬥大樓,一樓電梯口的“打卡榜單”就映入眼簾。螢幕上每天滾動公布“最晚下班”和“最早上班”的15個人名單。

    劉增軍、毛二坤、崔玉、何盛春……他們中既有二十出頭就加入團隊的年輕研究生,也有工作許多年的科研骨幹。

    在青年講師陳雷帶領下,記者沿走廊進入科研實驗室,迎面撲來的是一種既安靜又吵鬧的奇特感覺。

    一眼望去,一扇大玻璃將科研人員與數臺機器設備隔開。機器不停運轉,工作人員緊盯眼前的螢幕,時而眉頭緊蹙,時而探討問題。

    這裏很安靜。他們思考的時候,陷入各自的思維世界,專注解決各種問題。

    這裏有時又很吵。他們常常為了攻克一個難關爭論得面紅耳赤,只為找到最優解。

    5年前,就是在這座大樓裏,王飛雪、孫廣富和歐鋼教授帶領團隊承擔起研制北鬥係統關鍵設備的重任。經過一輪又一輪艱難攻關,他們在高精度、抗幹擾、抗輻射等方面獲得重大突破。

    置身其中,記者感受到北鬥人那種獨特的科研氣質——始終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氣,向著困難發起衝鋒。

    今年5月27日,中國登山隊登頂“地球之巔”,使用中國自主研發的北鬥全球衛星導航係統為珠峰“量身高”。

    勇攀科技高峰,也需要大批科技英才組成“國家隊”,朝著既定目標不斷攻關。核心關鍵技術引不進、買不來,唯有自主創新、大膽突破。

    心挂念的地方叫北鬥,夢扎根的地方叫北鬥。仰望歷史的蒼穹,我國國防科技戰線上,一個個奮力攻關的身影如北鬥星一般,閃爍著耀眼的光輝。

    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太,從“嫦娥探月”到量子通信……一代代科研精英在黨的領導下接力奮鬥,中國科技實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長。

    在北鬥人心中,北鬥全球衛星導航係統已經不僅僅是個技術概念,更是人生的燈塔。

    曾經,中國古人發明的指南針,開啟了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大航海時代。如今,中國建設的北鬥係統,在大航太時代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

    這是一個充滿蓬勃朝氣的人才方陣。20多年前,國防科大北鬥團隊成立之初,王飛雪、雍少為、歐鋼等5名成員的平均年齡還不到29歲。如今,這個擁有300多人的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5歲。

    今天,26歲的中國北鬥正青春。未來,北鬥還將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陳雷告訴記者,北鬥係統完成全球組網部署後,他們將繼續在相關領域深耕,努力完成2035年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係構建目標,助力北鬥成為最先進的衛星導航係統。

    走出北鬥大樓,轉身回望。夜色中,樓頂上鑲嵌的“北鬥”兩個大字慢慢亮起,在漆黑的夜幕中一直為這個年輕的團隊指引著方向——如同“共産黨員”這個共同的身份,一直指引著他們奮鬥、衝鋒。(解放軍報記者 程雪​​)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楠楠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盛裝起舞 好戲連臺
盛裝起舞 好戲連臺
青海:巧手繡香包 濃情迎端午
青海:巧手繡香包 濃情迎端午
朱鹮棲息地以秦嶺為中心向東亞擴展
朱鹮棲息地以秦嶺為中心向東亞擴展
夏日古鎮風光美
夏日古鎮風光美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71210685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