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激戰臘子口:飛躍北上的通關天塹

2019年09月12日 12:15:21 來源: 解放軍報

   ●對于臘子口戰鬥,聶榮臻元帥曾評價道:“臘子口一戰,北上的通道打開了。如果臘子口打不開,我軍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無論軍事上政治上,都會處于進退失據的境地。現在好了,臘子口一打開,全盤棋都走活了。”

    戰鬥簡介

    臘子口,在藏語中意為“險絕的山道峽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門戶,地勢十分險要。為阻止紅軍北進,蔣介石派甘肅軍閥、國民黨新編第14師師長魯大昌部隊駐守于此。1935年9月,紅軍到達臘子口,前有魯大昌部隊,後有劉文輝追兵,周圍還有卓尼楊土司的隊伍和胡宗南的主力,如不能盡快拿下臘子口,將面臨被敵合圍的危險。面對極為不利的地形和防守嚴密的敵人,紅四團1營2營通過採取正面交戰、側面伏擊、上下聯動的戰術,一舉突破天險臘子口,打通了紅軍北上的咽喉要道。臘子口戰鬥是我軍歷史上以弱勝強、出奇制勝的著名戰鬥,也是中央紅軍長徵進入甘肅境內最為關鍵的一場硬仗。這次戰鬥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企圖阻止紅軍北上抗日的陰謀,突破了長徵中的最後一道關口,為紅軍順利進入陜甘地區開辟了通道。

    講評析理

    狹路相逢勇者勝。臘子口是一個南北走向的峽谷隘口,長約300米,寬近8米,高達500米,東西兩面的懸崖絕壁如同壁壘屏障,挺拔險峻。就在這峽口處的兩面峭壁之間,有一座以兩根梁木架成的木橋,將東西兩面的山路連接起來。行人要過臘子口,務必經過這座木橋。

    1935年9月上旬,魯大昌從各地調集兵力進駐臘子口。敵第2旅第5團第3營駐守臘子口橋頭陣地,第2旅第6團進駐臘子口週邊的康多等地。紅軍進入迭部後,魯大昌又急忙調動第1旅第1團兩個營前往增防,將該團主力第1營配備于臘子口橋頭東側陣地,以4挺重機槍排列在橋頭堡內,構成交叉火力網,嚴密封鎖橋頭地帶。原駐守橋頭的第5團第3營,被配置在臘子口內的三角形谷地,沿山腳固守工事,並隨時準備增援橋頭陣地。

    面對敵人的重兵防守和極為不利的地形,紅軍將士發揚連續戰鬥、勇于犧牲的大無畏精神,以一部兵力正面攻擊,2個連攀登懸崖絕壁,襲擊東面山頂守敵,摧毀敵人碉堡。集中火力迅速突破防線佔領臘子口後,追擊敵軍殘部90余裏。作戰中,共擊潰國民黨軍新編第14師第5團兩個營及第1團、第6團各1個營,繳獲手提迫擊炮3門,並繳獲糧食數十萬斤,鹽2000余斤,極大地補充了紅軍給養。

    紅軍激戰臘子口一役啟示我們,敢于亮劍、勇于犧牲的鐵血精神永不過時。正如克勞塞維茨所説,物質的原因和結果不過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結果才是貴重的金屬,才是真正的鋒利刀刃。在雙方武器裝備量級相當的情況下,戰鬥精神對戰爭勝負起著決定作用。在武器裝備處于相對劣勢的條件下,強大的戰鬥精神可以彌補武器裝備的弱勢。應對未來戰爭,我們的官兵絕不能丟掉戰鬥精神這個克敵制勝的法寶,不能忽視培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膽魄。

    攻其不備出奇兵。戰鬥打響後,紅軍先後多次對敵要地發起猛攻,但敵人憑借有利地形,用機槍封鎖獨木橋,致使我軍正面進攻收效甚微。在數次正面強攻未能奏效後,紅軍將士總結經驗教訓,很快發現了敵人的布防漏洞。原來,敵人過于相信臘子口的天險優勢,把主要兵力集中于正面,兩側峭壁頂上均沒有設防。根據敵人兵力分布情況,結合實際條件,紅四團決定兵分兩路奪取臘子口:由團長王開湘帶領1連、2連隱蔽迂回至臘子口右側,從崖壁攀登至敵人後側;政委楊成武帶領6連從正面突擊,奪取獨木橋,若襲擊不成,也要連續進攻,達到消耗敵人、致其恐慌的目的。

    接到任務後,6連立即召開黨團員大會,挑選出15位黨團員,組成3個突擊小組,準備夜襲奪橋。一組突擊隊員攀著崖壁上橫生的小樹,悄悄地摸到橋邊,利用橋底下的橫木往對岸運動。敵人發覺後,用機槍、手榴彈朝橋下亂射亂打,戰士們摸到一塊岩石下,待機行動。另外兩個突擊小組趁敵人火力被吸引至橋下的機會,衝到橋邊向敵人投過去一排手榴彈,緊接著衝進敵人築在橋頭上的工事。橋下的突擊隊員乘機從岩石下鑽了出來,翻上橋面,拔出大刀,與敵人展開肉搏。

    此次戰鬥,用兵靈活,奇正結合,因此獲勝。靈活是戰略戰術的靈魂,出奇是戰略戰術的精髓。無論戰爭形態如何演變,作戰樣式如何發展,人始終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指揮員圍繞作戰態勢開展的謀略博弈也就永遠不會過時。未來智能化戰爭,無人作戰係統大量裝備軍隊,但在其使用時機、使用方式上,仍然給攻其不備、惑敵奇襲的戰略戰術留有大展身手的空間。為此,各級指揮員一定不能忽視指揮謀略和指揮素養的培塑提升,加強戰例學習研究,注重戰術思維訓練,切實掌握奇正之術,從而在戰場上攻其不備、出奇制勝。

    軍事民主獻妙計。決定採取從懸崖攀登迂回的戰術後,王開湘和楊成武來到臘子口,用望遠鏡仔細觀察石碉堡下的地形。只見從山腳到山頂,幾乎成仰角八九十度,石壁既直又陡,如何攀上這令人生畏的懸崖呢?

    關鍵時刻,各連召集戰士們開展討論,要大家獻計獻策。一個綽號叫“雲貴川”的苗族小戰士來了個毛遂自薦。他説,在家採藥、打柴,經常爬大山,攀陡壁,只要用一根長竿子,竿頭綁上結實的鉤子,用它鉤住懸崖上的樹根、石嘴,就能爬到山頂去。行動展開後,小戰士“雲貴川”赤著腳,腰上纏著一條用綁腿接成的長繩,手拿長竿,一點一點往上爬。就這樣,“雲貴川”爬上去後,把腰間的長繩放下來,下面的人一個接一個順著長繩爬了上去。

    戰士們攀上峭壁迂回至敵人身後,向沒有頂蓋的敵工事投擲手榴彈,敵人萬沒想到我軍會從峭壁迂回,驚慌之下士氣大泄,被我軍兩側夾擊,只好倉皇逃命。我軍乘勝奪佔獨木橋,控制隘口炮樓,隨後總攻部隊兵分兩路,沿臘子河向峽谷縱深擴大戰果,連克敵人多道防線,一舉奪下臘子口天險。

    軍事民主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我軍軍事工作中的具體運用,是革命戰爭年代我軍克敵制勝的又一個重要法寶。新時代,應繼續發揚這一優良傳統,廣泛開展群眾練兵,鼓勵基層創新,切實凝聚好官兵智慧力量、創新訓練方法模式、推動部隊戰鬥力不斷躍升。(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創新發展研究中心 范晶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10277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