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機變,永恒的制勝秘訣

2019年09月04日 13:15:07 來源: 中國國防報

    在中國陜西發現的秦代兵馬俑,被稱為“二十世紀最重大的考古發現”。美國一所小學想讓學生們見識一下兵馬俑,就訂購了1000個倣制小兵馬俑。貨到美國打開包裝一看,傻眼了:所有的小兵馬俑全碎了。這可怎麼辦?有人提出向供應商索賠。而這個小學校長卻驚呼:“我的上帝,太壯觀了。”

    他下令在學校的一角,挖一個大坑,將所有小兵馬俑的碎片埋起來,並倣照陜西兵馬俑博物館的樣子,架設一個大棚,安裝好燈光設施。第二天,學校發給每個小學生一把小鏟,讓他們自行發掘兵馬俑。有的小學生挖到一個小兵馬俑的頭,興奮地大呼“我找到了”,有的小學生挖到一個小兵馬俑的胳膊,也高興地大叫“我發現了”。因為運輸問題,1000個小兵馬俑變成碎片,有人為此感到很沮喪,然而這個小學的校長隨機應變,使參觀靜態小兵馬俑的活動,變成了親自動手“考古挖掘”小兵馬俑。很顯然,實際效果與計劃相比不知要強多少倍。

    一個小故事,讓我們看到機變所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所謂機變,就是隨機應變,機智靈活。人類戰爭史證明,任何刻板、呆滯、保守的軍事思想,都會在變幻莫測的軍事對抗面前淪為笑柄,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人的馬其諾防線、伊拉克戰爭中的“薩達姆防線”,就是最好的例證。

    在軍事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王國,機變總是具有無窮的軍事魅力。《孫子兵法》雲:“夫兵形象水……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薩爾滸之戰被稱為清朝的“立國之戰”。面對明朝軍隊十倍優勢兵力四路圍攻薩爾滸,清軍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先揀弱軍打,然後乘勝各個擊破,不僅成功破解明軍圍攻,還讓明軍傷了元氣,最終被清軍所滅。

    有“常勝將軍”之譽的粟裕大將,就將制勝秘訣歸納為:“在什麼地方有利于消滅敵人,就在什麼地方打仗;在什麼時間有利于消滅敵人,就在什麼時間打仗。”孟良崮戰役中,粟裕採取持重待機的方針,審慎地觀察戰場形勢的細微變化,分析敵人的行動規律,能動地創造和捕捉有利戰機。條件成熟了就堅決殲滅之,條件不成熟,就改變原定計劃,決不操之過急,輕易行動。1947年5月,粟裕利用“耍龍燈”戰術成功引誘出敵軍王牌整編第七十四師,並將其包圍于孟良崮地區,一舉全殲,打破了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重點進攻,且扭轉了華東戰局。

    有人認為,現代戰爭中,多維空間無所不在的感測器嚴密地監視整個戰場,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支撐的資訊處理和輔助決策係統能算無遺策地預測戰場態勢走向,形成有利于我、不利于敵的單向戰場透明。在這樣的環境和條件下打仗,就像是“玻璃瓶子裏賭寶”,勝利十拿九穩。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答案是否定的。不管技術如何發達、技術手段運用得怎樣廣泛而有效,在“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的現代戰場上,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一種戰爭迷霧散去,無數種新的戰爭迷霧會更加濃厚地籠罩過來,真正的戰場透明從來沒有過,也永遠不會有。科索沃戰爭中,以美軍為首的盟軍調用上百顆衛星和眾多的空中感測器,構成了多維一體的戰場偵察監視體係,對南聯盟軍隊實施全天候、全時辰的偵察。南聯盟軍隊則採取機變戰術,針對美軍不同的偵察技術,採取不同的欺騙手術,不僅騙過美軍天眼保存了實力,還成功擊落美軍F-117隱形戰機。

    近幾場局部戰爭表明,機變不僅永遠是克敵制勝所需,也堪稱是永恒的制勝秘訣。(吳敏文)

【糾錯】 [責任編輯: 張驕瀛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46121026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