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溪發現一億年前恐龍腳印 可被當地村民填了
當地已將整座山封閉保護,並將制定保護方案盡量將痕跡恢復原貌
上圖:八仙崗的恐龍“腳印”。
下圖:八仙崗的恐龍“腳印”被村民用石頭填上了。
蘭溪梅江鎮群聲村八仙崗最近很火,因為有中國地質大學的副教授證實,這裏發現了一億年前古生物恐龍的足跡化石。
教授的論文發表後,專家、媒體都到村裏來了,這下村民開始傻眼了:八個神仙屁股印是恐龍化石印記?前幾天我們剛剛用石頭封上了。
小山村裏發現化石印記
是一億年前恐龍留下的
關于八仙的神話傳説,中國大地可謂隨處流傳。可是蘭溪市梅江鎮的兩處“八仙遺跡”,非同尋常。這兩處遺跡,一處叫做“八仙下棋”,一處叫做“八仙醉酒”。
“八仙下棋”,就位于八仙崗山崗上。八仙崗距離蘭溪市區四十多公裏,開車抵達山腳的村子後,還要步行20多分鐘才能上到山崗。
山崗是一片紅褐色的岩石,上面還有一處小廟,最有意思的就是前面有八處圓形的凹坑,直徑六七十厘米。
今年年初,有一位姓陳的村民在新聞上得知貴州省茅臺鎮侏羅紀早期地層發現大量恐龍足跡,回想起老家山崗也有類似的印記,便在社交媒體上與中國地質大學恐龍專家邢立達副教授取得聯係,詢問老家八仙崗上的這些“八仙下棋”,會不會也是恐龍留下來的?
村民怎麼也想不到,邢立達教授來到了村裏,之後還專門寫論文研究這些印記。
10月8日,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副教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Martin Lockley)教授等中美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蘭溪市發現了重要的大型恐龍足跡,相關論文也正式發布在《歷史生物學》雜志上,闡明此處共計20多個印記,是約一億年前的蜥腳類恐龍留下的。
恐龍一般都喜歡在河流、湖泊邊上活動,這些地方沉積泥沙,踩下去就會有足跡。幹燥之後,又有新的泥沙把足跡掩蓋,隨後由于地殼抬升,河流變成了大山裸露在外,上面的覆蓋層就慢慢風化。因為新覆蓋上去的一層泥沙比下面早已定型的泥沙更容易風化,久而久之,足跡就形成了。
這20多個印記中,就包括了小廟前的這八個凹坑。
傳説是“神仙屁股印”
熱心村民拿石頭填上了
相關論文發表後,八仙崗的這處“遺跡”,自然勾起了不少專家學者的好奇心。但去到現場後,大家都傻眼了:這些凹坑,被人工鑿過凹陷,邊緣連接處,還被人用水泥砂漿灌注了。這些水泥砂漿看起來都是新覆蓋上去的,在風化的岩石上,看起來特別扎眼。
村民為什麼要這麼做?
記者了解到,關于這些凹坑,當地是有一些傳説的。這個山崗本叫紅石崗,八仙鐵拐李雲遊天下,看到此處紅石光潔,就在崗頂席地而坐閉目養神。而後又覺得獨坐乏趣,他在崗頂用拐杖劃出一個特大的棋盤,叫來曹國舅等人走象棋。其間呂洞賓使詐,激怒鐵拐李,遂揮起拐杖要教訓呂洞賓。呂洞賓三十六計走為上,所以現在崗上還有數石如棋盤,如八仙的臀印、足印等等。
既然是“神仙屁股印”,大家就覺得應該“突出表現”一下。但由于長期風吹日曬,這些凹坑慢慢有風化的趨勢,就自發湊錢“維修保護”了起來,施工大概是今年端午節前後。
“這些錢是有人讚助的,隔壁村也有人出錢,差不多湊了七千來塊錢。”有村民説,原來的石頭凹坑已經不太成樣子了,痕跡也變淺了,慢慢下去可能就要沒有了,大家就想按照原本的形狀維修一下,石料還是專門從山東運來的,請人鑿成了合適的形狀,“弄一下,有點樣子,好看一點。”
當聽説這些凹坑印記是恐龍足跡,村民都有點慌了。“不知道的,那豈不是成了好心辦壞事了?”
最新進展:目前封山保護,會制定保護方案
10月中上旬,浙江自然博物院博士金幸生聞訊去了現場,也看過照片,勘查之後,他讚成邢立達對遺跡的判斷。
據了解,蜥腳類恐龍是迄今為止陸地上最大的動物。它們的脖子異乎尋常地長,這使得它們可以吃到其他恐龍吃不到的食物,就像今天的長頸鹿一樣,可以吃到樹頂上的葉子。由于身軀過于沉重,它們不得不長出柱子一般的四肢來支撐身體。和其他恐龍不同,蜥腳類恐龍通常靠四肢行走。著名的蜥腳類如梁龍,體長約25米,每天要吞食大量食物。
金幸生説,類似的恐龍足跡化石,在麗水、東陽、義烏都曾經發現過。蘭溪的這些凹坑,從民間傳説變成了科學解釋,對研究中國白堊紀中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以及民間傳説對古生物學的影響都有著重要意義。
不過,金幸生到現場時,這些凹坑已經被石頭填上了,能不能修復很難説。“如果坑底沒有被鑿過,那上面的水泥拆掉問題不大,如果下面也被開鑿過,那恢復起來就有難度了。”
記者從蘭溪相關部門獲悉,目前當地已將整座山封閉保護,謝絕好奇者前來探訪。
事實上,除了山頂,附近還分布著眾多類似的岩石,不過很多都覆蓋著厚厚植被,有些上面甚至長出了竹子和樹。
既然山頂的石頭上有這麼多足跡,那説明恐龍在這一代活動過,其他岩石上會不會有類似足跡?
據了解,當地也派出相關人員進行統一排查,尋找山中類似恐龍足跡。
“具體怎麼保護,大概11月底,還要請專家到現場來研究制定方案,”工作人員説,專家手中有這些凹坑的原始照片,“要根據照片來修復,盡量將這些痕跡恢復原貌。”(記者 朱麗珍)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