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德國柏林的博物館,首先映入腦海的往往是早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的博物館島,其氣勢磅薄的博物館建築群內展示了各個時期人類歷史的珍貴館藏,反映了人類文明進程中的很多高光時刻。不過,當你走到柏林城市的街角,還能不時發現一些區立博物館,名氣不大,卻有獨特價值。
新克爾恩博物館就是一例。這個區立博物館的展陳面積不到200平方米,展廳的墻上甚至沒有任何導覽和文字説明,只有6個玻璃展櫃,裏面展出了博物館的幾乎全部“家當”:99件展品。
仔細看去,大概只有古老的猛犸象牙化石顯示出非比尋常的價值,而大多數展品就是些“老物件”,很難達到常規意義的收藏標準。但是,如果參觀者點擊玻璃展櫃旁邊的觸屏,就會發現每個“老物件”背後,都承載著新克爾恩區的一段歷史或是一個居民的故事。
一截猛犸象牙化石,揭示了本地區的自然氣候變遷;20世紀初的鑄鐵井蓋和馬桶,折射了市政建設的歷程;20世紀20年代唱片播放的商業廣告歌曲,反映了德國魏瑪時期的文化特徵;20世紀30年代猶太裁縫的衣架,見證了納粹的歷史罪惡;20世紀40年代用炮彈殘片加工而成的燭臺,説明了戰後物資匱乏的窘境;20世紀50年代的多層蒸鍋,標志了西德經濟起飛、民眾生活改善;20世紀70年代的石棉瓦屋頂碎片,提醒著人們保護環境;土耳其絲巾和波西米亞頭飾,顯示了移民涌入帶來的多樣文化……99件展品訴説滄桑變遷,參觀者能由此感知歷史的蜿蜒洪流。
貌似5分鐘就可以看完的展品,卻可以令參觀者細品一小時還流連忘返。有別于一般線性敘事的展陳方式,觀眾可以根據個人興趣隨意點選感興趣的展品,多媒體的呈現方式也大大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參觀者還可以在線留言分享自己關于街區的記憶。于是,“博物館”這個天生帶著古板老派氣息的名詞,瞬間融入個性化、分眾化的社交媒體時代,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特別是年輕一代的目光,為他們深入了解當地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窗口。
可以看出,新克爾恩博物館展品的選擇凝聚了策展人的專業素養和人文關懷。他們立足本土精心挖掘的匠心,換來了博物館追趕時代和自我革新的成功。誠如美國博物館學家古德所説:“博物館不在于它擁有什麼,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資源做了什麼。”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