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找不到工作就填靈活就業”“碰到核查就説在做自媒體”……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盡管教育部門明令禁止,但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用好看的就業率裝點門面等現象依然存在。
就業率固然重要,但比就業率更重要的是查找自身不足、補齊工作短板、做實就業服務保障,進而幫助更多畢業生找到合適的工作。如果脫離客觀實際盲目追求就業率,甚至挖空心思給就業數據造假、注水,必然與提高就業率的初衷背道而馳,而且會損害畢業生的切身利益。
筆者認為,要擠掉就業率中的形式主義“水分”,一方面,要優化細化就業數據統計方法,打破原來只由校方單方面統計就業數據並上報的做法,增加第三方獨立機構聯合開展就業數據統計,先由校方提供大學畢業生就業原始統計資料,第三方機構對資料搜集歸檔、對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核實,同時聯合社保部門對畢業生的實繳社保清單情況逐一比對,進一步修正數據統計中的偏差,最終形成就業率數據並上報,切實提升就業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度。
另一方面,要抓好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作風監管,杜絕就業領域中的形式主義,要盯住與就業有關的相關痕跡材料,特別是痕跡虛構、合同造假等“材料就業”“形式就業”問題,真正鏟除滋生形式主義的土壤,進一步嚴肅就業痕跡管理;要抓住重數字輕質量的問題,改變唯就業率來評價高校辦學水平的傳統偏見,從根本上扭轉過度追求華而不實的就業數據問題,以此倒逼學校把工作重心放在抓好就業服務指導、提升就業核心競爭力上來,推動就業工作回歸理性認識、不斷走深走實。(文/陳 書)

加載更多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
熱帖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