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稱,自己穿迷彩褲進入一家書店時,被保安攔下説是民工不讓進,溝通半天才被放行。目前,涉事書店方所西安店在微博發文致歉,但輿論爭議仍未平息。
“想起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圖書館了。雖萬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今年7月,務工者吳桂春與東莞圖書館之間的故事打動了無數人,人們見證了有人情味的城市圖書館是如何同這座城市中常常被忽視甚至被邊緣化的個體相互塑造、彼此成全。相比之下,方所書店的保安從穿著判斷顧客是民工並阻攔入內,格外令人心寒。
不可否認,圖書館有著書店所不具備的公共屬性。然而,書店作為經營者,同樣不能無視消費者合法權益。方所書店最新解釋是,保安誤認為該顧客是施工人員,要求其走員工通道進入商戶。問題是,當時網友已經説明身份,保安卻仍推阻,不太像是“誤會”。況且,施工人員就不能在工作間歇進店閱讀、購書嗎?
一些場所拒絕衣冠不整者入內,尚且可以解釋為想給其他人創造良好消費環境,但從網友所發圖片來看,當時著裝並無不妥。保安僅僅懷疑對方是民工就加以阻攔,很難不讓人産生其歧視該特定群體的聯想,這在法律層面已經侵害消費者的受尊重權。部分網友認為書店“有權選擇服務對象”,恐怕是先將自己擺在高人一等的位置上了。
事實上,保安拒絕農民工入內,看起來只是個別員工的問題,可是,如果書店本身追求開放、平等,主動承擔傳播知識文化的使命而有意識地注重人文關懷,按照常理,員工行為也不會明顯偏離書店的價值追求,使得書店“斯文掃地”。除了道歉,方所還應該好好想想,員工在處理問題時如此簡單粗暴的原因所在。
近年來,很多實體書店因經營不善而倒閉,也有一些書店通過開辦講座、出售百貨等方式維持盈利,方所便是後者的代表。這種經營模式之下,去實體書店拍照打卡的人多,讀書買書的人少,一度掀起過討論。在筆者看來,實體書店當然可以通過內部裝飾和服務吸引顧客,但萬萬不能忘記立身之本。
書中的世界對所有人敞開,書店不該一味向無意于閱讀的觀光者笑臉相迎,反而根據身份職業就將一部分人判斷為非潛在顧客拒于門外。這不僅折辱了人,更侮辱了書。 (王梓佩)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