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嗎,幫我投個票?”點擊親友發來的鏈接,想進入投票通道卻發現先要關注公眾號;來飯店吃飯,卻發現掃碼關注公眾號才能點菜買單;逛完商場打算從車庫驅車離開,不關注公眾號竟無法繼續繳費操作……就在日常生活場景裏一次次的掃碼中,微信公眾號列表越變越長。
不管是公共場所使用WIFI,還是在飯店買單使用優惠券……在諸多強制關注公眾號的場景裏,都隱含著一種“不關注就不能XX”的邏輯。一些原本只需簡單操作就能完成的事情,為何非要通過關注公眾號來復雜化呢?説到底還是“利益”作祟。一些商家為了吸引消費者、聚集人氣,渴望漲粉再“吸金”,引發了強制關注公眾號的一係列操作,甚至出現了專門的“誘導關注”産業鏈,可謂“用心良苦”。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公眾號的出現的確給人們帶來了不少便利,但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了,反倒違反了設立的初衷。更為嚴重的是,強制關注公眾號賺取用戶流量只是第一步。經過掃碼、關注、注冊、下載、認證等一係列操作,套取個人信息、精準推送廣告等風險也有可能接踵而來。而對不擅長使用智能手機或不願下載新應用的消費者,尤其是老年人,很有可能遭遇消費障礙,甚至出現一些老人因為不會用手機點餐,連飯都吃不上的情形,這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非網民群體的消費權利。
強扭的瓜不甜,即使公眾號好用,強制關注的公眾號大家也都會有抵觸心理。金碑銀碑不如消費者的口碑,事實證明通過強制關注的方式,粉絲留存率都不會高到哪裏去,找個合適的方式讓“路”轉“粉”才是正途。比如,積極拓展和豐富線上支付的渠道,同時也不放棄線下,滿足多樣化的消費群體需求,這既展現了商家包容自信的姿態,同時也是對消費者的呵護。如此才是廣大商家做好生意的正向思維。
外部監管方面,市場監管部門也應予以重視,督促和監管商家在法律框架內行事,對相關違法違規行為更要常態化亮劍,真正實現讓網絡時代的消費更安全、更便捷。消費者個人也應增強維權意識,共同形成治理行業亂象的合力。(劉琛)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