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的清晨,陽光灑在灶兒巷的鵝卵石路面。灶兒巷是江西省贛州市保留下來的眾多歷史文化街巷的一個典型代表。紙雕藝人張壽疆是灶兒巷的“常客”。 新華網 王中慶 攝
一本速寫本、一支鉛筆,不一會兒工夫,飛檐、雕窗便躍然紙上,張壽疆要做的便是把灶兒巷的每一個細節都記錄下來,為接下來紙雕創作做準備。 新華網 王中慶 攝
張壽疆是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的一名紙雕藝人,他的工作室就在離灶兒巷幾百米的小華興街。新華網 王中慶 攝
走進工作室,灶兒巷、慈雲塔、八境臺、建春門、客家圍屋等等,一係列代表贛州景色和客家文化的物象躍然紙上。2010年,張壽疆受客家剪紙的啟發,在銅版紙上進行鏤空雕刻,再將銅版紙層層堆疊起來,創作出具有立體感的紙雕作品。 新華網 王中慶 攝
兒時熟悉的街巷成了他的創作題材之一。為此,張壽疆常常穿梭在贛州老城區的小巷中,用速寫或拍照的方式,將古建築的細節記錄下來。 新華網 王中慶 攝
素材收集好,張壽疆便開始繪制紙雕作品的底稿,這是創作中最重要的一環。 新華網 王中慶 攝
底稿決定了作品的最終呈現效果,建築的每一個細節都要考慮如何用鏤空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繪制底稿常常耗費數個月的時間。新華網 王中慶 攝
圖為張壽疆正在繪制的紙雕底稿。新華網 王中慶 攝
刀尖兒功夫,紙上乾坤。進入刻制環節,鋒利的刻刀在牛皮紙上行走,力度的把握都源于張壽疆多年的經驗,握刀太用力,不一會兒手就會酸;太輕,刻刀則無法穿透牛皮紙,需要返工。 新華網 王中慶 攝
創作的過程更像是與紙張的相處和對話,纖薄而堅韌的牛皮紙要把江南宋城的魅力表現出來,需要付出專注和耐心。完成一個建築,常常需要上千次的手起刀落。創作時,張壽疆常常在工作室一坐就是幾個小時。新華網 王中慶 攝
張壽疆正在查看雕刻好的作品。 新華網 王中慶 攝
張壽疆正在查看雕刻好的作品。 新華網 王中慶 攝
“慈雲塔這幅作品一共用到了42層牛皮紙,每一層都不一樣,最後粘貼起來,才能形成立體、細節豐富的慈雲塔。”張壽疆説,古老而厚重的客家文化,通過紙雕的形式展現出來,那種層次和肌理是攝影和繪畫無法表現出來的。 新華網 王中慶 攝
10年間,張壽疆創作了大量以贛南客家建築與風俗為主題的紙雕作品。“家鄉的古建築通過這種創新形式的表達能夠更好地展現其風貌,我也希望通過我的作品能夠讓更多人了解客家文化。”張壽疆説。新華網 王中慶 攝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