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民族自治縣脫貧攻堅樣板區
全力打造民族自治縣脫貧攻堅樣板區

全力打造民族自治縣脫貧攻堅樣板區

新華網首頁時政國際財經高層理論論壇思客信息化房産軍事港澳臺灣 圖片視頻娛樂時尚 體育 汽車科技食品
40年改革開放,40年砥礪奮進。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為做好貴州省改革開放40周年成就的整體宣傳,由貴州省網信辦指導,新華網貴州頻道推出係列訪談《不忘初心 砥礪前行——共話貴州改革開放40周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委副書記、縣長潘仕進近日做客新華訪談,暢談三都縣改革開放40年來的成就。
精彩觀點
1
潘仕進

全國唯一水族自治縣 文化底蘊深厚

全國唯一水族自治縣 文化底蘊深厚
全國唯一水族自治縣 文化底蘊深厚

三都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國土面積2400平方公里,轄6鎮1街道,總人口40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96.7%,水族人口佔全縣總人口的67%,全國63%的水族人口聚居三都。

改革開放40年來,三都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和黨的民族工作方針政策,全面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緊緊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主題,統籌抓好改革、發展、穩定三件大事,不斷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居住在三都這片熱土上的水、布依、苗等26個少數民族同胞相互交融、共同發展、和諧相處。全縣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民族團結、文化繁榮、生態良好的可喜局面。>>>閱讀更多

1
潘仕進

從落後到繁榮 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從落後到繁榮 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從落後到繁榮 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改革開放40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三都歷屆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勵精圖治、奮發圖強、開拓進取,三都從落後到繁榮,從貧困到基本小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是經濟實力成倍增長。2017年底,全縣地區生産總值是68億元,比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增加32倍;財政總收入完成7.12億元,比1978年增加了509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5.17億元,也是1978年的136倍;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9260元,是1978年的99倍。

二是特色農業不斷做大。40年來,為實現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變,三都在一次次的改革與探索中跨越,打造了發展山地高效農業的新路徑,全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蓬勃發展,我縣大河鎮龍場村成為黔南“185”農業品牌的發源地,在全省推廣,全縣省級農業示范園區6個,全縣葡萄種植13.6萬畝。還涌現出了九阡李、香豬、無公害蔬菜、茶葉等一批優特農産品。三都是珠三角特別是粵、港、澳的果籃子、菜籃子的基地,搭乘電商快車,三都農産品遠銷珠三角、川、渝、湘等地區。>>>閱讀更多 

1
潘仕進

堅持向改革要動力要活力

堅持向改革要動力要活力
堅持向改革要動力要活力

40年來,我們相繼在行政區劃調整、政府機構改革、社會管理等方面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別是今年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內外環境,我們頂住各種壓力和挑戰,著力破解各種矛盾和風險,堅持向改革要動力、要活力,涌現出了一批改革典型案例。

第一,我們認真貫徹“放管服”改革惠民政策。借鑒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經驗,率先在貴州省探索建立“整合套餐服務”窗口,推行“一窗受理、整合服務”模式,切實解決群眾辦事“多窗口”跑的問題。比如,我們推進“政務服務+脫貧攻堅”,將扶貧、農工、衛計、商務、住建、人社、教育、公安等部門的行政權力與公共服務事項集中整合,設置脫貧攻堅綜合服務窗口,通過“一網通”承接貧困群眾需求、政策解答、事項辦理等服務工作。同時我們通過“五減”,減少辦事的工作日和申請材料,有效解決了企業和群眾反映強烈的辦事繁、辦事慢、辦事難問題,“整合套餐服務”成為省、州的先進典型。

第二,我們深化結對幫扶助脫貧。三都縣還有168個貧困村,我們充分利用對口幫扶地區和部門,特別是廣州的對口幫扶,組織企業與貧困村開展“百企幫百村”活動,現在已有68家企業與54個深度貧困村結成幫扶對子。這是幫扶改革創新的一方面。>>>閱讀更多

1
潘仕進

大力實施五大工程 推動三都跨越發展

大力實施五大工程 推動三都跨越發展
大力實施五大工程 推動三都跨越發展

在全國脫貧攻堅的道路上,三都決不能掉隊。改革開放40年來,三都在各級黨委、政府和對口幫扶城市的傾力幫扶下,全縣貧困人口減少了20多萬人。目前,全縣還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1214戶133816人,其中未脫貧戶10511戶3.9萬人,貧困人口發生率11.62%。我們2018年減貧人口2.5萬多人,2019年安排計劃脫貧2.9萬人以上,2020年實現剩余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達到貧困縣脫貧摘帽的標準,實現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的目標。

第一,狠抓基礎數據保精準。脫貧攻堅在于精準,為了基礎數據的精準,我們用好“七查”,靈活運用“七個一”扶貧工作機制,強力實行網格化管理,70%幹部力量下沉農村,對全縣農村戶籍人口進行全覆蓋摸排,對漏評、錯評、錯退貧困戶進行徹底清查,實現戶戶過堂、組組評議、村村開會。進一步夯實了貧困數據基礎,扣好了精準扶貧的第一顆紐扣,數據精準度大幅上升。

第二,狠抓扶貧産業促增收。發展産業是實現穩定脫貧的關鍵。我們切實圍繞産業發展“八要素”,用好20個500畝壩區和6個省級農業示范園區平臺,深入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做大做強特色産業,強化産銷對接,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到目前,全縣種植葡萄13.6萬畝、黃桃6.93萬畝、茶葉17萬畝、食用菌1812萬棒、中藥材1.7萬畝,覆蓋貧困戶1.4萬余戶(次)5萬余人(次),戶均增收2950元;現已有農民專業合作社584個,合作社注冊資金達37224萬元,入社農戶5000戶,帶動戶均增收2500元。在廣州江南市場及多個大型超市開設直銷窗口,利用好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牌子,不斷拓寬農産品銷售渠道。>>>閱讀更多

01007018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