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非遺,望見鄉愁
在視界,看見未來
9月,和我們一起
探尋貴州文明的悠遠綿長和博大精深
領略貴州人民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創造
9月20日至26日,2019“黔·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藝術周將在貴陽老煙廠文創園區精彩亮相,屆時,黃平苗族泥哨傳承人王登書、水族剪紙藝術傳承人姜文英、苗族銀飾鍛造技藝傳承人吳水根、大同星飛油紙傘傳承人李珍霞、馬尾繡傳承人宋水仙、水書傳承人韋佩君、蒙君昌、蒙富春等非遺“大咖”將來到“黔·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藝術周現場,讓非遺走出大山、走出文獻和資料,直觀、生動地再現“非遺”項目的活態傳承過程。
黃平泥哨
飛鳥走獸
蝶蟲蛙魚
四靈八駿
十二生肖……
半盆黃泥
被一代大師
“拿捏”出世間百態
黃平泥哨是流行在黃平一帶的苗族民間玩具,係黃平縣石牛寨苗族泥塑藝人吳國清在傳統泥俑、陶俑基礎上,創新發展起來的小型彩塑泥捏,至今已七十余年歷史。
作為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館駐館手藝人,51歲的王登書所創作的泥哨,早已獲得來自市場和外界的認可,不僅在館內向來自各地的遊客展示匠心手藝,其創作的泥哨,還賣到了海內外。
苗族銀飾
金雞美在羽毛
苗女美在銀飾
苗族銀飾
是歲月的傳承
是技藝的沉淀
裝扮苗家整個民族的美麗
苗族銀飾鍛造技藝以銀料為原料,銀飾的式樣和構造經過了匠師的精心設計,由繪圖到雕刻和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鑄煉、吹燒、鍛打、焊接、編結、鑲嵌、擦洗和拋光等環節。
苗族銀匠吳水根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苗族銀飾鍛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貴州民族民間工藝大師、高級工藝師。他從小深受祖輩影響,跟隨父輩學藝,1986年獨立從事銀飾制作,不斷拓展業務,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榮獲貴州省勞動模范、全省優秀共産黨員、貴州工匠、全州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2017中國非遺年度人物等榮譽稱號。
馬尾繡
取幾根馬尾
捻成一根繡絲線
一針一線絲絲鑲嵌
馬尾繡
繡出安康與吉祥
繡出幸福與希望
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一項古老而獨特的手工制作技藝,流傳在三都水族自治縣一帶的水族聚居區,馬尾繡制作的手法獨特,用馬尾毛作為主要制作材料來制作,被人們譽為“刺繡中的活化石”,制作好的馬尾繡精彩絕倫、美輪美奐,遠遠望去宛若一幅彩色浮雕。
作為水鄉的兒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宋水仙集多項榮譽于一身。2014年,獲得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授予的第三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薪傳獎;2016年,在黔南州舉辦的繡娘喜迎建州60周年成果展暨第二屆婦女特色手工技能大賽上榮獲一等獎,還獲得了黔南州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貴州省“巧手脫貧 錦繡圓夢”婦女手工技能大賽刺繡類三等獎等榮譽。
水族剪紙
一把剪刀
一張紙片
千刻不落
萬剪不斷
水族剪紙
框的是工藝
剪的卻是生活
水族剪紙的內容主要是自然界中的花、鳥、雀、蟲以及各種裝飾性圖案。主要用于水族盛裝、便裝的領邊、衣邊、腳邊,花、鳥、雀、蟲圖案主要用于水族的圍腰牌和腳上穿的船形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苗族剪紙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姜文英從母親那裏習得整套苗族剪紙技藝,12歲時即可掌握刺繡花樣的剪紙技術,家中以前就是靠著母親販售剪紙維持生計,是文化的傳承,也是生命裏不可分割的記憶。
油紙傘
筆尖勾勒古樸韻味
桐油沾染千年風雅
一把大同星飛油紙傘
撐起了萬代繁華
油紙傘一直作為華夏人民的出行雨具。聰明的古人,在紙傘面上涂刷防水的桐油 ,增強其韌性,制成油紙傘。更有文人雅士喜歡在上油前,題寫姓氏或字畫以遣情懷,古代女子尤其喜歡優雅別致的油紙傘,把它贈與情郎,賦予了它恩愛百年、不離不棄的意義。
李珍霞,赤水尖山人,早年和丈夫從事過根雕技藝,近年來和女兒一起熱衷于多姿多彩的油紙傘工藝,女兒主要負責設計和外聯,李珍霞負責生産和銷售。母女倆的油紙傘設計達到了兩百個品種,精華的有六七十種。她的油紙傘多次在中國貴州湄潭茶博會等大型展會上嶄露頭角,也被各地商家連鎖經營或遊客收藏。目前,李珍霞正在申報貴州油紙傘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稱號。
水書
“活著的象形文字”
水族水書
記錄了水族人民
從遠古到現在的點點滴滴
現代人民
探尋著水書背後不解之謎
水書
是水族的
更是世界的
水書是水族先祖所創制的獨具一格並存活至今、有著巨大社會功能的雛形文字和用這種文字編撰成的大量巫術書籍的總稱。它與水族的信仰習俗、生活習俗緊密相連。水族民間驅除兇煞活動要請水書先生主持。這些儀式都依據水書的條綱要義進行,但大量的祝詞咒語及祭祀禮儀等要全靠水書先生口傳心授。
韋佩君、蒙君昌、蒙富春等都是水族水書的傳承人。在都勻市陽和水族鄉,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因探索、研究水族文字水書40余年,而且造詣頗深,被當地水族同胞稱為“水書王”,他的名字叫蒙君昌。出身于水族家庭的蒙君昌自幼對本民族的水族文字著迷,于是開始臨摹、書寫,久而久之,使他對水文和水書研究書寫達到較高的水準。
傳承背後
是匠心獨運的老藝人的非遺人生
他們帶著情感
帶著責任
帶著夢想
守著這些“老古董”,
守著那些舊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