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应对疫情冲击 消费金融ABS密集发行“广积粮”

胡飞军证券时报

  消费金融ABS正在密集发行。

  3月19日,证券时报记者获悉,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计划发行2020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ABS),目前正处于手续审批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3月18日,捷信消费金融也宣布第二期个人消费贷款ABS将于3月24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25亿元。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尤其是疫情之后,无论是上述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还是360金融、京东、度小满金融等互联网科技公司,都纷纷筹谋发行ABS。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对线上、线下各类企业造成了重大冲击,众多企业经营业绩下滑,一些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量,减少了对互联网金融公司资金供给;另一方面,在疫情影响下,消费金融公司经营业绩出现下滑,内源性资金供给匹配吃力,期待外部发行ABS等渠道丰富现金流。

  消费金融ABS密集发行

  行业最新的消息是,捷信消费金融将于3月24日发行2020年第二期个人消费贷款ABS,规模25亿元。

  “我们也计划发行2020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ABS,目前属于监管的手续审批阶段。”马上消费金融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

  所谓消费金融ABS,是以消费贷、车贷为基础资产,通过结构化设计进行信用增级的资产支持证券,是消费金融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用来融资的一种渠道。

  春节后,鼠年第一单消费金融ABS花落360金融,该公司于2月28日在深交所挂牌5亿元消费金融类ABS,发行的路演流程为全线上进行,也属于业内首次。而在此前,京东白条的10亿元资产支持票据2月24日发行成功。

  3月11日,度小满金融(原“百度金融”)新一单消费金融ABS产品——“华泰南方资本度小满有钱花1号1-20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获得深交所批复,总额度80亿元,加上2月25日获批的50亿元额度,合计额度达到130亿元。据悉,度小满合计130亿元储架额度获批后,后续将安排产品发行工作。

  除了上述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随着陆续开业满3年,持牌消费金融公司ABS的发行主体将持续扩容。

  3月9日,山西银保监局核准晋商消费金融开办资产证券化业务(ABS)资格。至此,24家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共有10家获得发行ABS的资格。在2019年,马上消费金融和苏宁消费金融均发行了首单消费金融ABS。

  “在疫情期间,公司发行ABS是对底层资产具有信心,马上金融的资产优质,小额分散且有明确场景及用途,并且会对资产池进行实时监控,目前资产的表现优异,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相信一定能够达到投资机构的预期。”马上消费金融CEO赵国庆对记者表示。

  拓宽融资渠道应对挑战

  今年1月下旬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乃至全球,依赖线下消费场景的消费金融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业务也受到影响。

  3月11日,央行公布2月金融数据显示,2月居民贷款减少了4133亿元,其中,居民短期贷款大幅减少4504亿元,为连续2个月负增长。其中,短期贷款绝大多数都是居民的短期消费贷款。

  “新冠肺炎疫情对线上、线下各类企业造成了重大冲击,众多企业经营业绩日益下滑,导致众多金融机构出于风险控制考量,在资金供给上减少对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支持。” 中国消费金融40人论坛副秘书长程雪军对记者表示,同时,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受制于新冠肺炎疫情,其经营业绩日益恶化,内源性资金供给难以匹配,亟待外部资金供给,增加现金流。

  “ABS的融资成本明显低于银行等渠道,一般都是3.5%-4%左右,比价有优势。”某持牌消金公司融资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优质的持牌消金公司从银行拿资金,成本至少在5%,信托公司更高一些,而助贷和联合放贷成本是最高的。”

  近期,中央也出台了给力政策提振消费金融市场的信心。3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工信部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推出19条硬举措刺激国内消费。银保监会方面也表示,将通过消费信贷支持新型消费和消费复苏。

  “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要积极把握政策支持窗口。”程雪军表示,企业需要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通过创新方式推进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有效降低企业外部融资成本以及拓宽融资途径。

  赵国庆表示,面对危机,企业要做的是保持信心,做好业务。疫情的影响是暂时的,中国消费金融行业长期利好不会因为疫情而改变。长期来看,中国一定能很好地控制住疫情,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用户改善生活品质、提升消费的品质需求没有改变,行业与经济在疫情结束后会很快得到修复。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