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南方基金:市场震荡加剧下的资产配置

南方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权益) 史博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月底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开启一轮空前的大动荡。据统计,2月21日起,标普500指数在22个交易日内下跌34%,跌速之快史无前例,其中4个交易日下跌熔断,16个交易日振幅超过4%,表征波动率的VIX指数从15快速飙升至80。同时,经济乏力叠加减产谈判未果导致油价暴跌且震荡加剧。原油日内价格的巨震给普通投资者带来极大困扰。例如,3月19日媒体报道原油价格暴涨24%,作为国内普通投资者参与原油投资的工具之一,南方原油(501018.OF)当日涨幅仅为2.95%,巨大的差异使得投资者一头雾水。实际上,主因是在全球多市场投资中的结算问题。媒体报道的价格通常为美国时段的WTI原油期货结算价(当天特定时段成交价的加权平均),而原油基金采用收盘价进行估值,当天WTI收盘价涨幅只有12%。此外,当天日本和欧洲的价格涨幅分别为-13.15%和5.8%。投资者购买的原油基金,理论上持仓包括美欧日三地的原油资产,因此原油基金的当日净值变化与报道的原油价格显著偏离。这种偏离,拉长一点时间就不会那么显著。

  金融市场震荡加剧,本质上是海外经济和金融市场长期背离的集中爆发。2009年-2019年,美国GDP的年化增速仅为2.3%,而美股年化涨幅达11.4%。2012年-2019年,标普500成分公司净利润累计增长25%,而标普500指数上涨了130%。另外,在应对危机方面,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协同性已经远不如十年前。近年英国脱欧、美国挑起贸易争端等逆全球化举措,降低了全球经济对危机的免疫力和修复能力。

  每一次危机同时也孕育着新的投资机会。A股或已是全球危机中的避风港。展望未来,我们尤其关注三个方面的投资机会。首先是聚焦内需,包括消费和投资需求,逆全球化和海外疫情爆发使得内需对经济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第二是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国内产业,当前稳定的国内环境为优质公司进一步融入和巩固全球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毕竟逆全球化和疫情冲击只是阶段性影响;第三个投资方向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与安全保障。5G网络、数据中心、云计算等数字经济是我国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等基础设施和保障则是信息时代的“铁公基”。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面对震荡加剧的资本市场,应该如何做好资产配置呢?建议个人投资者慎用杠杆,借道公募基金进行资产配置和分散化投资。在基金投资过程中,个人投资者面临“配置难、选基难、持有难、跟踪难、赚钱难”等问题,容易陷入“期限错配”的误区以及出现“追涨杀跌”等非理性行为,对投资盈利体验造成伤害。作为个人投资者,怎样有效规避上述问题?有什么投资工具可以辅助决策,进而优化盈利体验呢?基金投顾业务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2019年10月,证监会发布了基金投顾试点通知,提出基金投顾机构需要“遵循客户利益优先原则”以及“勤勉尽责”义务。业务层面上,投顾机构从买方角度出发,持续性地代客户进行相应投顾账户管理;在收费方面,通过收取会员费或者与委托金额挂钩的服务费,实现投顾机构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基金投顾业务通过分析不同资金投资期限和不同风险收益需求,帮助客户了解自身资产配置需求,一定程度上降低“期限错配”的概率。另外,基金投顾机构通过投资和风控等专业能力,持续为客户管理投顾账户,可以弥补客户在市场经验和专业程度上的不足,或有利于规避“追涨杀跌”行为。

  南方基金作为首批获得投顾试点的基金公司之一,于2019年11月上线了“司南投顾”业务。通过研究理财客户需求,以提升客户盈利体验为核心,“司南投顾”围绕“投”和“顾”两方面拓展投顾业务。

  在投资端,“司南投顾”为个人客户开立专属的投顾账户,针对现金管理、资产保值、资产增值等方面细分理财需求,开发多场景投顾策略。在公司基金投顾投资决策委员会指导和授权下,由在大类资产配置理论和实战经验丰富投研人员负责投资管理,并共享公司平台化的研究驱动投资、合规风控与运营支撑一体化的投研体系。自上线以来,“司南投顾”旗下各投顾策略取得了良好的绩效表现。

  在顾问端,“司南投顾”提供一站式陪伴服务,覆盖资产诊断、策略报告、市场分析、投资报告等专业服务,并输出千人千面的定期报告以及市场行情追踪等。

  通过赋能金融科技,“司南投顾”结合投顾投资能力、投顾账户管理能力和投顾产品管理能力,围绕客户的投资目标、投资偏好和投资期限等要素,匹配千人千面个性化的投资管理策略以及后续自动调仓服务,在此基础上融合专业的资产配置、风险管理及客户服务能力,持续致力于提升个人投资者在投资中的获得感。

  总之,从资产配置角度,估值低、成长潜力巨大的中国股市具有非常明显的长期吸引力。在全球金融市场震荡加剧的背景下,借助于基金公司的投顾服务,个人投资者可以更好地分享国内资本市场带来的长期收益。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