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规模急剧膨胀 天量美债寻“接盘侠”

薛瑾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9月伊始,一组数字格外醒目:美国联邦债务规模已达26.7万亿美元,美国联邦政府预算实际赤字超过4.2万亿美元。

  26.7万亿美元,继续刷新着该数据的历史纪录。去年年末,这一数据突破23万亿美元。不到一年时间,美债规模大幅飙升近4万亿美元。分析人士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美联储“大放水”,财政刺激力度空前,导致美债规模激增。债务规模膨胀,而经济低迷,投资者对美债后市分歧加剧,天量债务需要继续寻找“接盘侠”。

  美联储“兜底”

  “今年美债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美国财政部采取了三轮财政刺激措施,联邦政府赤字显著扩大,导致美债发行大幅增加。”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美联储是持有美国国债的最大单一主体和主要购买者。美联储无限量化宽松政策在美债规模激增中扮演重要角色。财政刺激举措也轮番推出,在收入减少而支出增加的情况下,财政赤字大幅增加,联邦政府大举举债。

  管涛说:“美联储扮演的是兜底角色。在实行零利率、无限量宽的政策过程中,主要操作空间是购买美债。此前通过这一操作引导整个市场利率下行,阻止了3月份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进一步蔓延。”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表示:“近年来美国债务不断攀升,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美国财政部为了救市动辄拿出两三万亿美元,入不敷出是常态,美国联邦政府债务率和赤字率更是双双超过国际警戒线水平。”

  高盛预测,2020财年美国联邦政府预算赤字将突破5万亿美元。美联储官网显示,目前其资产负债表规模仍在7万亿美元左右,虽较前段时间的历史峰值7.2万亿美元有所下降,但德意志银行称,美联储如果维持目前“印钞”速度,到2028年这一规模将扩大至20万亿美元。PIMCO首席投资官丹尼尔表示,当央行为财政赤字埋单时,债务规模只能比人们想象得更高。

  低利率融资环境

  “美联储这段时间增加美债购买,一定程度上提振了美债需求。虽然一些外部投资者减少了美债购买,但美联储在帮助美国政府以低利率融资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管涛说。

  在日前召开的全球央行年会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宣布引入平均通胀目标制。市场人士认为,这是2012年以来美联储对政策框架进行的最大调整,实际效果可能是美联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考虑加息。

  “这给了市场一个信号——会维持更长时间的低利率。”管涛表示,这一政策需辩证来看。一种假设是,通胀水平不一定能够提升,这种情况下低利率几乎是必然的,美债收益率会被压在较低水平。另一种假设是,美联储史无前例的“大放水”可能会带来通胀,而美联储容忍的可能是通胀略微超过2%的水平,如果是显著超过,美联储或可进行加息,这时美国政府就不存在低利率的融资环境了。

  他表示,在疫情暴发之前,全球就存在债务高企问题。疫情暴发以后,主要经济体通过财政和货币措施增加了整个宏观经济杠杆率,如果经济不能够恢复正常增长,债务只会越积越多,甚至不排除会有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像日本和欧洲那样,患上“日本病”,即陷入债务通缩螺旋。

  “短期来看,可能存在阶段性加杠杆的需求。但中长期看,还是要采取措施来稳定杠杆,甚至要降杠杆。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是国际化货币,其政策有溢出效应,债务负担过重的新兴市场的经济金融领域或面临更大冲击。”管涛表示。

  美债频遭减持

  面对前景不太明朗的美债,一些投资者选择逃离,其中便包括一些国家的央行。

  美国财政部最新美债报告显示,过去两年中,全球央行有22个月大幅净抛售美债,数额超万亿美元。

  美联储在今年3月-5月大举买入美债后,近段时间也迅速压缩每周购债规模,如今每周购债规模已经降至3月峰值的十分之一左右。

  管涛表示:“目前从数据上看,减少美债持仓的主要是美国境外投资者,美国境内投资者则增加了美债持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市场对美债的需求还是有的,但这种需求会不会持续仍待观察。”

  美债高企的外溢风险仍在集聚。管涛表示,尽管美债供给大幅增加,但从市场来看,安全资产的收益率降低,也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安全资产荒。美债作为无风险资产,收益率下降推高市场的风险偏好,导致像股票这样的风险资产价格上涨,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进一步脱节,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资产泡沫风险,调整风险正在酝酿之中。

  福布斯专栏作家科恩称,美国站在了十字路口。如果国债规模未来仍继续激增,就业市场将会收紧,贫富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民众将会深感其痛。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