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我国5G独立组网初步实现规模商用

杨洁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此前,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先后宣布自身实现5G独立组网商用,在2020年世界5G大会现场,这一进展得到官宣。

  11月26日,工信部副部长刘烈宏在2020年世界5G大会表示,目前我国5G独立组网初步实现规模商用,网络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及重点县市。他还透露,正会同运营商制定明年的基站建设计划。科技部副部长相里斌则表示,预期在未来的两三年内,5G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还会进一步加快。

  稳步推进5G网络建设

  相里斌介绍,根据全球移动供应商协会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11月中旬,全球已有49个国家和地区的122家运营商推出了5G服务,另有多达129个国家和地区的407家运营商正在进行5G网络基础投资,预计年底全球5G商用网络将达到180张。此外,全球已有多个国家为了提振经济制定并公布了未来几年宏大的5G网络投资计划。

  我国在5G网络建设方面走在全球前列。刘烈宏介绍,截至今年10月,国内已累计开通5G基站超过70万座,终端连接数超过1.8亿个,97%以上的5G基站共享已有站址。在5G终端方面,截至目前,我国获得入网许可终端已达253款,其中5G手机218款,价格已逐步下探到1500元左右,还有进一步下探的空间。5G多形态、多种类、多功能的泛终端持续突破,国内已经有十款模组获得了入网许可,多款5G模组已经开始商用。

  中国移动总经理董昕在会上表示,中国移动已开通5G基站超过38.5万个,为全国所有地级市和部分重点县城提供5G服务,发展5G终端用户超过9000万户;推出超过50项特色业务,打造超过2100个行业示范项目。

  董昕表示,2021年中国移动将实现全国市、县城区及部分重点乡镇5G良好覆盖,完善“3+3+X”数据中心布局,深化云网、云数、云智、云边融合发展,并且在建好5G的同时,确保4G网络服务质量不下降。

  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在会上表示,公司始终坚持5G独立组网(SA)方向,大力推进SA技术创新和规模部署,率先商用,并牵头制定了全球《5G SA部署指南》。他认为,还要不断加大对5G SA标准的研究,加大对5G SA技术研发的投入,为未来5G全球标准统一,推动国际5G合作交流及互联互通奠定基础。

  刘烈宏表示,工信部将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稳步推进5G网络建设,紧贴不同场景的需求,按需建设、深度覆盖,打造高质量的5G网络,目前正会同运营商制定明年的基站建设计划。

  北斗与5G相得益彰

  中国工程院院士、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理事长邬贺铨表示,5G作为无线通信平台,将物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以及工业互联网等融合起来,构成了完整的新一代基础设施,5G的溢出效应将给众多行业带来数字化转型的全新机遇。

  邬贺铨说,“一业带百业”,据中国信通院预测,到2025年,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的应用投资累计超过3.5万亿元。“5G时代,随着网络建设和应用发展互为促进,一定会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新应用,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

  5G与北斗两大关键核心技术相得益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介绍,5G开启了万物互联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高精度的位置信息,北斗与5G的创新融合,将有效突破北斗或5G单一系统的局限性,可实现室内外无缝高精度定位,将高精度时空信息服务从室外扩展到城市峡谷、室内、地下等遮蔽空间。

  杨长风透露,其始终致力于推进北斗进入国际移动通信标准体系,早在2012年我国就启动了北斗进入3GPP工作。今年7月,随着5G R16版本标准冻结,首批支持北斗3号的5G标准已经正式发布。

  杨长风表示,5G和北斗是国家综合PNT(定位、导航、授时)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通过5G和北斗两大新基建设施的彼此增强,相互赋能,可以形成泛在的、无缝的、高精度、高可信的PNT服务能力,即定位导航授时的服务能力,助力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杨长风还介绍,北斗3号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北斗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基础产品已经实现了自己可控,22纳米芯片产品已经进入了量产,性能指标跟国际主流产品相当,销售量已经突破了亿级规模。

  在终端应用上,杨长风表示,在智能手机领域,2020年上半年申请入网支持北斗定位的智能手机比例达80%。华为、小米、vivo和OPPO等品牌大部分款型均已支持北斗功能。华为P40和Mate 40系列,能够支持接收北斗的增强服务信号,提供车道级导航定位服务,目前已经在国内部分城市开始试用。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