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信集团总经理奚国华:数字技术和金融科技助力数字经济新未来

经济参考报

  日前,以“科技让未来更普惠”为主题的全球高级别金融科技大会——首届“外滩大会”在上海世博园区举行。中信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奚国华在大会主论坛“全球领袖声音”上表示,数字经济时代下,数字技术和金融科技将助力中国数字经济新未来。奚国华还与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等畅谈数字经济和科技金融的未来构想。

  奚国华认为,在这次疫情中,大量经济社会活动从“线下”迁移到“线上”,数字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疫情防控更“精准”。数字技术使防控措施更加精准有效,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例如“健康码”的使用,既可以帮助精准防控,也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对企业而言,数字技术可以实现更加精准高效服务。中信银行依托用户行为数据快速完成审核,为近700家物流小微企业在线放款4亿元,有力支持了抗疫物资运输。

  二是基础建设更“快速”。武汉火神山医院的设计和建设集中展示了中国速度。中信工程设计团队在5小时内完成场地平面设计图,24小时内完成方案设计图,为火神山医院建成发挥重要作用。如果没有BIM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这种设计速度将无法实现。

  三是线上交互更“畅通”。疫情虽然给人与人之间正常的社交带来影响,但在数字技术支持下,线上交流却格外畅通。疫情期间,中信集团通过在线平台全面实现远程办公。中信集团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子公司加速线上业务,引导客户开展线上交易并提供在线投资顾问服务,取得很好效果,经营业绩实现大幅增长。

  四是产业变革出“新机”。疫情催生了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很多新产业,一些传统产业借助数字技术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据了解,中信的医院通过线上远程问诊为患者提供服务,原来是个案,现在是常态;中信的特种机器人原来主要用于消防等特种行业,经过数字技术改造可用于空气自动消毒,拓展了在医疗等多个行业和领域的应用。

  奚国华强调,人类社会已进入万物互联的新时代,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国家治理产生深刻影响。

  扶贫攻坚,数字技术创造新手段。解决贫困问题,聚焦产业和教育是治本之策。当前,基于数字技术的电子消费扶贫、直播带货等新模式在脱贫攻坚的最前沿发挥重要作用。“中信集团对口帮扶重庆市黔江区时,特色产品与网络客户需求的快速匹配、有效结合,直接推动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形成了扶贫的长效手段。”奚国华说。此外,在线网络教育得到快速普及,教育资源得到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环境监管,数字技术提供强支撑。解决环境问题,强化监管和预防是关键所在。数字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环保监管方式,通过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的数字感知系统,打造环境监管的千里眼顺风耳,提升了生态环境治理的预警能力、科学决策水平和监管工作效率。同时,数字技术助力企业智慧化运营管理成为主流趋势。

  据介绍,以中信环境为例,数字技术可以让污水厂实现可视化管理,对运营数据实时监测分析,实现工艺优化、设备能耗优化、供应链优化、排放溯源。

  可持续发展,数字技术赋予新动能。数字科技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正在形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近年来中信加快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技术架构云化转型,整体上云率超过70%,中信银行达到89%,显著加速了各项业务的在线化进程,提升了与用户的连接能力,促进了业务创新和产业协同。

  奚国华指出,金融科技本质上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金融行业在很多方面都将出现颠覆式创新。

  金融科技是微观层面践行宏观普惠金融政策导向的必要工具和途径。如何真正实现动态普惠、精准滴灌,提升社会最小生产单元和脆弱企业的自我造血能力,如何利用金融科技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和数字经济新基建,构建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和谐互动的生态系统将成为金融创新的核心目标。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未来,基于“数据”这一基本要素,金融科技将催生金融新业态和新模式。金融与实业通过数据共享与场景融合,拓展服务生态。供应链金融与产业互联网的组合将极大提高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实现需求定制化、服务在线化、生产智能化、营销精准化、供应链数字化的金融生态服务“内循环”,帮助用户降本增效,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区块链技术将解决机构之间的不信任问题,打破组织间的数据孤岛,在不发生数据交换的情况下实现数据价值交换。

  奚国华表示,中信集团在金融行业已经开展区块链应用。中信银行在雄安新区建立的贸易融资交易平台,集聚43家同业参与,累计办理业务超过3000亿元。该平台安全高效,初步形成了区块链应用的“雄安模式”。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