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抓取標題
分享抓取摘要。
分享抓取圖片

重慶:月子中心發展調查

" 新興主體的“灰色時間”。 "

閱讀全文
作者:邵以南

以月子中心為代表的母嬰護理保健服務機構是家政服務業的細分産物。新華網發(資料圖)

    新華網重慶2月27日電(邵以南)“當時的普遍心態都認為能賺到錢。”

    在重慶,月子中心經營者的失落感不僅僅來自利潤。

    2015年7月,國家衛健委首次公開表示正抓緊制定“全面二孩”政策,成為當地市場主體密集進入母嬰護理保健行業的窗口期。

    宏觀數據似乎也被用來提高説服力。2016年,重慶新出生38.3萬人,較2015年猛增18.52%,其中二孩出生數佔總出生數的42.23%;2017年,全市新生兒數量雖小幅下降,依然達34.3萬人,二孩佔比43.3%。

    我國內地月子中心始于上世紀90年代末。但直到2007年後,才在北上廣等城市逐步擴張。2018年,全國母嬰保健服務機構數量超過4000家,其中,兼具産褥期産婦護理、新生兒護理和産後康復功能的月子中心數量就有3000多家,佔據市場主導地位,它們8成以上位于一線城市。

    二孩政策全面落地後,迅速抬高了月子服務市場容量的天花板;居民生活水準提高,社會心態、家庭結構、消費觀念的嬗變和孕産知識的普及,也是催化月子中心經營者跟風進場的主要動因。

    不過在西部地區,消費者對此接受度仍然偏低。

    經過幾年培育,重慶的月子中心機構數量已有近60家,其中主城區40家左右。按平均每家20個房間保守計算,全市的月子中心可同時為新生兒提供1200個床位。産褥期通常為28天,一家機構全年完成10-12個服務周期不在話下。

    “為了確保能順利入住,準媽媽們往往會在預産期3-4個月前開始預定床位。從去年情況看,總體還是供需兩旺的。”當地某月子中心的客服負責人介紹。進入2019年,豬年生個“金豬寶寶”更成為不少家庭的願望,春節正月初一當天,重慶市婦幼保健院就接生了50多名嬰兒,遠大于去年同期。

    但這些變數並未在當地引發月子中心資源明顯緊張。相反,據統計,近年進入月子中心的寶寶還不到全市新生兒總數的4%。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比例放在較成熟的上海,現也僅為8%左右。

    “所以,月子中心只是看上去很火。擴展規模並不是行業現階段的主要任務。”這位負責人説。

“護理”是月子中心日常運營中的核心板塊。新華網發(資料圖)

    和不少城市一樣,重慶的月子會所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專業”上,為的是從硬體設施、服務環境和運營方式上,同一些醫院附屬月子中心或社區月子中心區別開來,把“月子”習俗包裝成商品,著力營造“高品質”賣點。

    隨著時間推移,這也演變為公眾對專業母嬰護理保健服務機構這類從家政服務業細分而出的新興主體的普遍印象。

    “晚起步、高起點”自然不能説説而已。吸收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標準、理念、技術、模式,只為有備而來。

    一段時間內,前往江蘇、上海等地及國外,係統接觸前沿元素成為風潮,包括無痛開奶、分段式坐月子、産後修復定制方案等等。

    帶回重慶的不只是“幹貨”,還有刷新傳統認知的行業水準。

    母嬰護理師俗稱“月嫂”。在國內,月嫂往常被認為是協助産婦做其不方便做的粗活,這種“保姆化”的職業定位,直到2015年國家標準委發布《家政服務母嬰生活護理服務品質規范》後才有所松動。

    據了解,《規范》對母嬰護理師的要求,集保姆、護士、營養師、産婦月子護理師、新生兒護理等工作性質于一身,並將母嬰生活護理服務分為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四星級、五星級和金牌級共六個級準。級別越高,要求掌握的技能就越多。

    不過,上述分級在大多數省市,未納入人社部門的職業技能鑒定和從業資格認定體係。所謂“金牌”月嫂只是家政企業的包裝噱頭。

    作為傳統家政服務業的崗位構成,月嫂的服務場景以入戶到府為主,勢必對其個人技能全面程度提出要求。然而,月子中心作為專門機構,是承接産婦及新生兒,享受專業護理服務及舒適休養環境的場所,分工往往更加細化,“大包大攬”並不被提倡。

    採訪中,新華網注意到,包括重慶在內,各地較為成熟的月子中心,運營體係通常分為4大板塊,即宣傳行銷、客戶服務、護理與後廚。護理板塊包含母嬰護理和産後康復,這當中又有細分,由此形成專家指導團隊及多元的員工崗位結構。

    從業者素質與規模只是其一。在重慶,自命“專業”的月子中心們試圖後發先至,從區位條件、場所布局、裝潢用料、設施配備,到物料耗材、食品安全品質,再到項目設置、運營流程,四處搜羅較高水準的軟硬體模板,不一而足。

    經營者漸漸發現,這個行業並不能令他們迅速致富。相反,重慶市孕嬰童用品産業協會重慶月子中心分會調查發現,重慶8成以上的月子中心都“活得比較艱難”:場所租金、人員薪資、能源消耗、物資採購等運維成本長期高位運作,機構難堪重負。

    據統計,在重慶,産婦進入月子會所享受母嬰護理及産後康復,根據服務檔次和具體內容,價格區間從2.5萬元至10萬元不等,整體平均消費約3.5萬元。這樣的收費把不少家庭擋在門外,為此買單的人中,高呼“暴利”的亦不在少數。

    “有苦説不出。”當地一位不願具名的業者測算,照當前市場條件,客戶每人平均消費4萬元以上機構才能保證盈利,而現實情況是,許多月子中心要在生育高峰期透過降價促銷吸引顧客,贈送護理産品和相關增值服務也是常態。

就市民關注的價格問題,行業協會打算在今年出臺一份指導價格。新華網發(資料圖)

    隱性成本同樣值得警惕。

    全國企業信用資訊公示係統顯示,重慶的55家母嬰護理中心,機構類型多為企業法人,所屬行業為“未列明其他服務業”,經營范圍中,“母嬰護理”“家政服務”“健康咨詢”是高頻詞。另外,根據《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目前納入衛生監督的有7類28種公共場所,月子中心並不在列。

    “月子會所不屬于醫療衛生機構,更多向生活類服務業靠攏。”當地某月子中心負責人告訴新華網,人們最大的誤區恰恰在于,花高價錢進入月子中心,就等于把媽媽和寶寶送進了“保險箱”。産婦和新生兒的身體素質普遍脆弱,抵抗力相對較差。孩子是全家的掌上明珠,出現任何問題都是不可接受的,而客戶往往歸咎于服務不到位,機構成了無可爭議的“背鍋俠”。

    “應對這類情況,我們要求客服團隊提前介入,掌握産婦身體狀況和病史;另一方面,母嬰在入住期間突發疾病,建議及時送診,並主動同醫院取得聯繫。”這位負責人説。

    事實上,的確有部分機構囿于控制成本和管理疏漏,導致運作不規范,牽扯出各種維權糾紛;有的月子會所為招攬客源,承諾服務內容入所前後“兩張皮”;不同機構定價也較混亂。長此以往,信譽降級乃至關門退出絕非危言聳聽。另外,頻繁更換看護人對新生兒造成一定心理影響,也是主流的集中托管業務面臨的痛點。

    “月子中心由誰監管”這一疑問近來引發當地媒體追問——其注冊登記和餐飲部分歸口市場監管部門,同時還涉及環境、勞動保障等10多個部門。消費者協會則只能充當調停,不具有執法權,更何況月子中心本身內部規范等問題不在其受理范圍內。

    新華網注意到,我國當前相關法律法規對專業月子中心監管主體尚無明確的規定。

    與之有關的規章制度,就月子會所準入機制提出了一定要求:如月子中心要對消毒進行嚴格管理並保留記錄,防止交叉感染,應有消毒間、消毒區域或配備相應消毒設備;又如月子會所必須有專業的上崗人員、護士和醫生,這三種類型的人員必須配備上崗證以及護士證和醫師資格證。但業內人士分析,這些門檻根本不算高:請一個兼職對口專科醫生,招一些護理專業剛畢業的大學生就能實現。對經營者的準入就更低,幾乎是無門檻,做家政的可以開,做美容的也可以開。

    重慶的月子中心在實際經營中,資源配備普遍遠超上述要求,但良性發展終究得靠監管。

    “培育一個新興行業至少需要3到5年。”2018年12月,重慶市孕嬰童用品産業協會重慶月子中心分會組建成立,到目前已吸納了當地半數以上相關企業加入。

    分會會長蘇雲自己也在重慶擁有2家月子中心。他的擔憂在于這段時期市場主體機遇和風險並存,如何才能正確處理誘惑與困境,找到與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科學模式。

    “我們希望被監管,渴求資源對接,更需要全社會的正視和包容。”蘇雲説。

    “自律”成為行業當前共識,也是誕生不到3個月的重慶月子中心分會的主要任務。

    據介紹,就市民關注的價格問題,分會打算在今年出臺一份指導價格,將重慶市的月子中心按星級分類,以防止惡性競爭。另外,對于行業無統一的準入資質、運營規范、投訴機制、監督團隊等情況,分會將一一納入規劃。

    蘇雲表示,將由分會牽頭建立投訴渠道、設立獎懲制度、搭建行業專業交流平臺,所有動作也正在路上。

    “任何行業終須走向健康和透明。”他説,“我們要努力做的,就是縮短這個時間。”(完)

  • 在西部地區,消費者對月子中心接受度仍然偏低,擴展規模並不是行業現階段的主要任務。
  • 重慶8成以上的月子中心都“活得比較艱難”,運維成本長期高位運作,機構在當前的市場條件下難堪重負。
  • 對于行業無統一的準入資質、運營規范、投訴機制、監督團隊等情況,重慶市孕嬰童用品産業協會重慶月子中心分會將一一納入規劃。
功能表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