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时代的节拍——访作曲家傅庚辰
http://www.cflac.org.cn   2005-08-26    作者:李小莹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00周年,中国音协主席、著名军旅作曲家傅庚辰专门创作了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和交响诗《红星颂》,并将于8月29日在北京音乐厅举行“民族之声——交响音乐会”。音乐会举办前夕,本报记者专访了傅庚辰。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您谈谈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和交响诗《红星颂》这两部作品的创作情况。

    傅庚辰(以下简称“傅”):最近,各地纷纷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来隆重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我个人也为此专门写了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和交响诗《红星颂》。虽说这两部作品的创作时间只有4个多月,但酝酿的时间却很长,创作根源源自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我为两部经典电影《地道战》和《闪闪的红星》所创作的电影音乐。其中,还有不少新加进去的音乐段落,也经过了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锤炼。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不仅包含了电影《地道战》的主题歌《地道战》及其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还包括《童年的印象》、《日寇入侵》、《地道战显神威》、《忘不了》、《呼唤烈士的英名》、《多少次雁来雁去》和《留给后世的故事》共9首歌曲。交响诗《红星颂》则是在《闪闪的红星》电影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由《话别》、《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红星歌》4部乐章组成。可以说,经过了几番再创作,两部作品音乐语言更加生动,内涵更加丰富,色彩更加丰满,生动地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历史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记:您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题材进行创作?

    傅:我觉得历史是不能忘记的,我自己在写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的时候也是以此为指导思想。我把原来的《地道战》作了很大的发展,将原来的3段,发展到现在的12段,目的就是要突出对历史忘不了和不能忘的思想。《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是对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纪念,对“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缅怀,《红星颂》是为了纪念红一方面军抵达吴起镇70周年而创作的,这两部作品所表达的精神内涵是“学习抗战精神,继承星海道路”。

    记:音乐会的下半场还将上演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为何选择这部作品?

    傅:就大合唱来说,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像《黄河大合唱》那样深入人心,具有普遍的影响。纪念抗战,我们要不忘国耻。从艺术上来讲,我们也要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为什么那时的作品具有那么强的生命力呢?冼星海虽然在巴黎高级作曲班学习过,但那时他写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而是他回国以后,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日歌咏活动中去,才有了《在太行山上》、《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等一系列的作品。我们应从星海创作的道路看到,其成功的关键就是投身于时代的洪流。

    记:在当前交响乐并不十分景气的情况下,您认为作曲家如何才能更好地创作出符合时代的交响乐作品?

    傅:现在一些创作者只片面追求技术和与世界接轨,脱离旋律、脱离生活和时代,创作出的作品指挥家不愿意指挥,乐手不愿意演奏,观众听不懂。其实,现在的音乐教育条件远远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候,当代许多作曲家也不缺创作技巧,然而交响乐作品的创作仍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应该把所学到的技法、知识和为人民服务的目的紧密联系起来,踏着时代的节拍,才能写出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艺术作品。“三贴近”不是一句空话,它不仅是生活的规律、历史的规律,也是文艺创作的规律和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