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见证最后的北大营
http://www.cflac.org.cn   2005-07-29    作者:丁 洁 吴月玲 邱振刚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仅存的北大营遗迹竟被拆除

    在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本报采访组奔赴“九·一八”事变爆发地沈阳。教科书中白纸黑字的历史知识,随着我们采访的深入而越来越鲜活、具象,仿佛触手可及。5月18日,沈阳大雨滂沱。记者冒雨寻访了日军炸毁的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北大营营房、日军第一颗炮弹炸落处等“九·一八”事变旧址。

    在南满铁路柳条湖段旧址,笔直的铁轨静卧在一节节枕木上,向远处延伸。京沈线、京哈线、沈大线、哈大线的一列列火车每天都在其上驰骋,路轨两侧没有任何关于“九·一八”事变旧址的标识。如果不是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带路,普通人根本无法找到这一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的确切发生地点。据了解,这个爆破地点是在2001年确认的,当时根据“九·一八”事变研究专家、对“九·一八”事变爆破地点考证长达26年的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邢安臣的研究成果,根据“九·一八”事变见证人的回忆绘制的地图,根据“九·一八”战争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詹洪阁独家提供的“满洲事变——关东军纪念写真帖”中日本拍摄的“九·一八”事变爆破地点实地照片,最终确认了“九·一八”事变的爆破地点为:哈大铁路线(原南满铁路线)从大连起404.444公里处。爆破地点确认后,博物馆曾经想在此处立碑,以警示后人。但根据铁路部门的规定,在铁路沿线两侧不得设立任何标牌,以免影响铁路交通安全。因此,这一爆破地点至今仍沉寂着,不为外人所知。

    距爆破地点向北800米,就是当时驻守沈阳城的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旧址。据史料记载,始建于1907年的北大营坐落在沈阳城北近5公里处,呈正方形,边长约3公里。随着营中驻军增多,北大营附近涌现出众多杂货铺、饭馆、菜市等,颇有热闹乡镇的气氛。这样一座集结了东北军精锐之兵的军营,在“九·一八”事变中,一夜之间陷落于日军的铁蹄之下。如今,北大营旧址和中国大多数城市城乡结合部的景象别无二致:凹凸不平的土路在大雨的浸泡下泥泞不堪,路边的大树上随处可见被风刮起的废弃塑料袋,低矮破旧的平房墙壁上贴着歪歪斜斜的小广告……在一片已被夷为平地的废墟对面的院子里,还残存着唯一一座当年的营房。黑灰色的铁瓦覆盖着房顶,青砖墙面在大雨的浇灌下格外凝重,墙角堆放着废弃不用的油毡和木材。邢安臣告诉记者,这座废弃营房的铁瓦和砖墙都是当年的原物。

    而日军轰炸北大营的第一颗炮弹炸落的地方,如今夹杂在一片新建的居民小区内。在“九·一八”事变当晚,日军对北大营驻军发动了军事进攻,并用24厘米口径榴弹炮向军营内轰击。炮弹的威力非常强大,爆炸后留下了一个数十平方米的大弹坑。日军占领沈阳后,曾在此处修建一座“纪念碑”,弹坑被修建成地下室,据说建成后的地下室内都可以跑汽车。日本战败后,“纪念碑”被炸毁,残垣断壁则一直留在原处。如今废墟上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和周围崭新的楼房相比,愈发显得颓败。

    就在记者采访完的第二天即5月19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地之一的沈阳北大营最后一处遗迹,在铲车轰鸣声中变成了一堆瓦砾。据新华社报道,78岁的辽宁省“九·一八”战争研究会名誉会长张一波跑到现场抚地大哭。他痛心地说,日本方面不断篡改教科书,否定侵华历史,作为侵华证据的北大营怎么能够被拆掉呢?

    据了解,沈阳当地的许多专家、学者曾多次呼吁,希望有关部门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能将这两处旧址作为文物保留下来。然而,那座仅存的北大营营房还是被拆毁了,东北军北大营的唯一历史遗存一夜间就成了废墟。作为历史的见证,“九·一八”事变旧址令人心痛地埋葬在城市改造的滚滚尘埃中。

    “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这首曾流传于长城内外、充满悲愤哀怨之情的歌谣,后人可以从中感受到那段屈辱的历史,但北大营却永远消失了。

    8年抗战还是14年抗战

    在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刻,“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意义与史学地位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展厅的前言里写道:“‘九·一八’事变是20世纪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也是法西斯国家在世界历史上点燃的第一把侵略战火;它的爆发不仅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已经拉开,更标志着东北人民14年浴血奋战的开始。”刚刚去世的著名记者、作家爱泼斯坦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采访时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从“九·一八”开始的,第一个用武器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是中国。邢安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史学界就此问题进行过多次呼吁。他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分为欧洲战场和亚洲战场两个主战场,欧洲战场的战争始于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亚洲战场的战争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如果把两个战场合起来,那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毫无疑问应该是1931年发生于中国东北沈阳的“九·一八”事变。邢安臣还强调,目前有的历史学者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的,这是很不科学的。事实上,中国的抗日战争应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开始,不是8年抗战,而是14年抗战,前6年是东北地区的局部抗战,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后的8年,则是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如果不承认东北的局部抗战,就等于不承认东北是中国的领土。

    对于“九·一八”事变这一称谓,邢安臣也表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九·一八”事变不应称“事变”,而应该定性为“战争”。“事变”是一个中性的词语,意指突然发生的重大政治军事性事件。但事实上,日本侵略者策划这一行动时是蓄谋已久的。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图谋侵占中国领土,它于1931年9月18日在沈阳悍然挑衅,并称之为“满洲事变”(即“九·一八”事变),这其实是以“事变”来掩盖“侵略战争”的罪行。但历史是不可以随意篡改的,邢安臣强调,“九·一八”事变的叫法不符合历史真相,我们应该称其为“九·一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国耻更需要纪念

    纪念“九·一八”,就不能不提到坐落在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46号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它为后人凝固了那段中国人民深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屈辱历史,也记录了中国人民奋起抗击、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5月14日,本报采访组刚刚抵达沈阳,就直奔“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采访。该馆所处的位置就在“九·一八”事变时日军炸毁的南满铁路柳条湖段附近。博物馆前面空阔的广场上,一座巨大的残历碑拔地而起,它如同一个翻开的台历,上面镌刻着“九·一八”事变的时间、经过,布满弹痕的碑身仿佛刚刚经受战火的洗礼。沿广场北行,一口巨大的“勿忘国耻”铸钟在灰白色大理石墙面的衬托下凝重肃穆。据“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长井晓光介绍,该馆始建于1991年“九·一八”事变60周年之际,当时定名为“九·一八”事变博物馆,馆藏陈列规模较小。1997年9月,沈阳市政府决定扩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新馆于1999年9月18日正式落成开放,江泽民同志为新馆题写了馆名。博物馆建成开放以来,一直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作为主要目标,仅新馆落成近6年来,已接待海内外参观者超过600万人次。每年9月18日,沈阳有关单位都会在此举行纪念活动,敲响警钟,鸣响警报,以此提醒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博物馆的正面墙上镶嵌着名为《国难》的青铜浮雕,以中国书法的写意手法表现了山河破碎、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惨情景。

    博物馆共设7个展厅,以大量照片和实物为我们展示了日军侵华的历史罪证,树立了中国人民奋勇抗争的历史丰碑。由于新馆扩建时要求所有建筑的高度不能超过残历碑,因此,整座博物馆的展厅大部分位于地下,从反映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展厅开始,建筑整体开始上升,象征着中国人民在斗争中走向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