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文: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http://www.cflac.org.cn  2005-06-09   作者:李树文   来源:中国文联网
 

    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李树文

    (2005年6月7日)

    同志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根据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今年2月,我参加了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2月19日在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这个研讨班上,学员们对锦涛同志重要讲话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进行了认真学习研讨,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曾庆红同志2月25日在结业式上作了重要讲话。通过深刻学习领会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和这几天的学习研讨,又进一步学习庆红同志在结业式上的讲话,我感觉收获很大。结合当前正在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家要学习、提高、受教育,今天借这个机会,把研讨班上的几位重点发言和我的一些学习体会向同志们作一汇报。今天我准备用二个小时的时间,主要讲四个问题: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及时代背景;二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涵义与基本特征;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与主要任务;四是中国文联如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下面我开始讲第一个问题: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与时代背景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

    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一直在追求社会的平等、安宁、和谐。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们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历史。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非常丰富。孔子提出“和为贵”,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肯定“和”的作用。荀子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认为在一个组织内部人们和谐相处,就能取得一致,取得一致力量就会增大。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认为只要内部和谐,上下齐心协力,就能无往而不胜。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中有各种和谐社会理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从古至今延续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受到了这种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也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比如,大家经常听到的“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等,已经成为挂在中国老百姓嘴边的格言和生活准则。热爱和平、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2、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理论。

    在西方,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有两句著名的哲学格言:一句是“什么是最智慧的──数”,另一句是“什么是最美的──和谐”。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在1803年写的《全世界和谐》一书中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不公正的,将被新的“和谐制度”所代替。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书中,一再“提倡社会和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和谐社会的主要思想观点是:第一,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主义文明超过了以往一切社会,但是,资本主义文明是在种种不和谐的矛盾中产生和运行的,只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才能达到真正和谐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三,未来和谐社会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适应,其矛盾通过自身的调整来解决。第四,“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到了这种境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各种能力和潜能充分发挥,人的多样性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

    (二)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十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3年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2004年GDP增长9.5%。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基尼系数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标准,经济纠纷、民事纠纷增加。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至3000美元时,这个国家就进入了社会转型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社会结构不稳定的社会“矛盾凸显期”。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在这个阶段,如果各种矛盾处理得好,能平安渡过,一个国家就可能比较顺利地进入更高发展阶段的轨道;如果处理得不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酿成严重危机,将使社会陷入停滞、徘徊,甚至倒退,多少年缓不过劲来。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曾在上个世纪70年代经济起飞后进入这个时期,但后来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一些发展顺利的国家和地区,比如东亚一些国家,如今人均GDP已达到1万到2万美元;而另一些没有解决好社会矛盾和发展问题的国家和地区,至今人均GDP还停留在不足4000美元左右的水平,并且社会矛盾非常突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经济学界常说的“拉美陷阱”或“拉美病”、“拉美化”。所谓“拉美陷阱”或“拉美病”、“拉美化”,指的是一些拉美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严重失调现象。20世纪80年代起,拉美各国曾经相继推行新自由主义改革,短期内和局部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增长,如阿根廷1991、1992年分别实现GDP10.6%和9.6%的高增长。但由于发展中失调,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经济发展也出现了停滞和倒退现象。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重增长、轻分配。美洲开发银行的一个专题报告显示,拉美占总人口30%的穷人仅获得国民收入的7.5%。这一比重为世界最低。在收入分配的另一端,占总人口10%的富人则拥有国民收入的40%。二是城市与农村发展失衡。与霓虹灯和摩天大楼相对应的是城乡结合处的贫民窟。在那里,居民享受不到基本的医疗、教育、供电和排水等生活设施,社会治安状况极差。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得不到和谐发展。就森林生物量而言,1981年—1990年全球共失去了25亿吨,其中拉美占13亿吨,非洲和亚太地区分别为4.8亿吨和7.3亿吨。四是社会治安状况恶化。90年代,拉美国家的谋杀率为万分之十三,是除非洲以外所有其他国家的4倍。总之,“拉美陷阱”的种种现象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深刻而丰富的经验教训。

    面对国际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和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形势,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发展目标。这是我们党首次提出“社会和谐”的理念。此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强调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做到“五个统筹”。这里虽然没有提“和谐”二字,但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核心和主旨就是要使社会和谐发展。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且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遂成为党执政的新理念。今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研讨班开班式重要讲话中再次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理论的课题,更是实践的需要。从理论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一次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从实践上看,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涵义与基本特征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涵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要明白这么几个概念。一、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二、什么是“和谐”?“和谐”,指的是一种状态,指统筹、协调、融洽。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和谐”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三、什么是“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社会是指处于特定区域和时期、享有共同文化并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可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处于特定区域和时期、享有共同文化并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我们今天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归纳一下,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自身的和谐。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人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是人们重新审视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

    三是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利之所在,天下趋之。”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

    四是国家内部系统诸要素的和谐。比如,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各地区、各行业、各阶层之间的发展协调、关系和谐等。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今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研讨班上重要讲话中明确地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可以说,“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六条基本特征,既包括了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系。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起点一致、目标一致、实践过程一致,它们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与主要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治国的理想,又是一种治国的方略、治国的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的结果,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应该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自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念提出后,我们的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社会企事业单位、广大专家学者、媒体舆论,包括广大人民群众都在认真思考、积极实践。比如今年的“两会”期间,“构建和谐社会”问题就是热门话题之一,代表、委员们也议论的最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对于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今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研讨班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了以下六条重要原则和十项主要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并指出,“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25日,曾庆红同志在研讨班结业式上指出:“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就要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着力增强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群众工作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六个方面的本领。在实践中,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同坚持‘四个尊重’的方针,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等六个方面的关系。”

    下面,我就结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重要原则和主要工作,以及曾庆红同志提出的要着力增强的几个方面的本领和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几个方面的关系,谈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点认识。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是我们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在国内外异常复杂的环境下,面对风险和考验,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的经验总结。回顾近十几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历程,先是我国政治风波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又有海湾战争、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严重洪涝灾害,接着又是美国轰炸我驻南使馆、中美撞机事件,此后又有伊拉克战争、2003年的“非典”;还有“台独”、“疆独”、“藏独”、“法轮功”、“民运”等反动势力不断对我进行分裂和颠覆活动。面对一系列重大历史关节和事件,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容应对,强有力地团结和动员全党全国人民,成功地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引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坚持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维护团结稳定。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戈尔巴乔夫提出所谓什么“新思维”,搞指导思想多元化,造成了党心涣散,人心大乱。邓小平同志曾在南方谈话中精辟地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固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同志的名言。和谐社会应该是富裕的社会,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是消除贫困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以发展为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而且在发展中必须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目前,在发展中,党中央、国务院已提出不少值得重视和正在解决的问题。例如:

    1、城乡差别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在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差距却在不断拉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收入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城乡收入之比:1984为1.7:1,到1994为2.6:1,到了1997扩大为2.74:1,2003年扩大到3.2:1。这是统计数字,如果再考虑城市享有国家补贴、城市全是现金、农村多为实物等等因素,城乡收入实际上相差约5—6倍。

    2、区域差别问题。近年来,中国的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也比较大。这表现在:从1980年到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从50%上升到59%。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分别从30%和20%下降为24.5%和16.5%。人均GDP的差距,东部与中、西部分别由1980的1.51:1和1.91:1扩大为2002年的2.1:1和2.61:1。而日本东京与北海道却只是1:0.7。有一位外国大使有感触地说:“中国一半象欧洲,一半象非洲。”

    3、文教卫生相对落后问题。比如我国的教育经费只相当于GDP的百分之二点几,比印度、土耳其还低,仅为菲律宾的一半,不抵美国的二分之一。美国的文化产业的产值达9000亿美元。我国文化产业的产值仅有120多亿美元。在卫生方面,我国的卫生医疗体系,在世界卫生组织的191个成员国中,排在144名。

    4、资源损失环境恶化问题。近一二十年,人们过分对自然的征服与开发,忽视了自然资产的损失,忽视了资源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从世界银行2000年底公布的数据看,我国自然资产损失(包括能源耗竭损失等)占GDP的比重较大,20世纪70年代初,占GDP的6%~7%,70年代末到80年代这一损失达到峰值,高达30%。现在虽有所下降,但也非常严重。据一家媒体披露,某地区开山取石,山上的大批植被被破坏,岩石裸露,为了应付上级和林业部门的检查,当地官员竞突发奇想,让人用绿色油漆把裸露的岩石涂成绿色以应付检查。

    中央提出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到“五个统筹”。所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和谐。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一个社会的创造活力,是这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能力体现。和谐孕育生机,和谐需要活力。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积极的、有创造性的社会。一个一潭死水、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不是我们要追求的和谐社会。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确实如此,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中,表现出一种特有和持久的创造活力,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了无比灿烂了中华文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靠着这种创造活力,中华民族虽经历了无数次的内忧外患与艰难坎坷,但仍维系着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和人心的凝聚,时至今日,我们伟大的祖国仍以一个泱泱大国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马克思曾经说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党的十六大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就是要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努力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大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都得到承认、尊重和保护,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努力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是社会进步与和谐的重要目标。和谐出自公平,和谐有赖正义。当前,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前些时候,中央党校调研组对学员的一次问卷调研显示:在学员心目中,2004年最为严重的三个问题依次是“收入差距”(43.9%),“社会治安”(24.3%),“腐败”(8.4%)。对2005年的改革,72.9%的学员关注分配制度改革。分配合理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贫富差距过大,导致两极分化,带来社会动荡,执政党会丧失人心。例如,前几年,印度人民党执政期间,GDP年均增长6%,IT产业发展更快,领导发展经济政绩还是很明显的。但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占人口65%的农民被忽略,80%的民众未得到实惠,3.5亿人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印度国大党此时打出“社会公正”的旗号,提出“改善民生”和“解决贫困”的口号,展示出“面向穷人”的形象,获得穷人和农村选民的支持。2004年印度大选中,最终国大党用“泥块”打败了人民党的“鼠标”,人民党丢失政权,国大党执掌了政权。

    当然,没有一定的贫富差距,是不现实的,关键看贫富差距处在什么程度。衡量社会的贫富差距是否合理,通常用三个指标对比系统。

    一是基尼系数。美国统计学家C?洛伦茨,于1905年设计了一个简便的图式,形象地说明各阶层人口与他们相对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基尼系数就是在洛伦茨曲线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个综合度较高的收入分配状况指数。基尼系数是从0~1的一组数据,其数据越高表明贫富差距越大。“0”意味着该社会完全平等,这种情况在实际中不可能存在。“1”意味着绝对的不平等,它的意思是一个人获得全部所得,除他之外的其他人一无所有,这种情况在实际中也不可能。目前国际公认的标准是,基尼系数0.3以下为“好”,0.3~0.4之间为“正常”,超过了0.4为“警戒”,一旦超过0.6,表明该社会的两级分化程度已经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危险”状态。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的基尼系数1988年为0.341,2000年为0.417。据人民大学和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的专家学者测算,我国的基尼系数1979年为0.31,1988年为0.38,1994年为0.434,1997年为0.455,2003年为0.53左右。

    二是欧希玛指数,即五等分法。它是把一个国家的居民分成五等份,1/5最穷,1/5次穷,1/5中等,1/5次富,1/5最富,从这五等人的收入在全国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来看贫富差距。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贫富差距向拉大方向变化。

    三是高收入层和低收入层对比数据。由于时间关系,这里我就不讲了。

    一般来说,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的经济、优胜劣汰的经济。有了竞争,才有动力;有了动力,才有发展。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才能实现。与此同时,还必须看到,竞争的结果又会带来两极分化,贫富悬殊。此外,还有一些高收入者的收入,并非通过诚实、勤奋劳动获得的,而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这就更引起了社会的不公平。从长远来看,实现财富增长最大化和分配公平化两个原则的相统一,是衡量社会和谐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准。1993年邓小平就说过:“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坚持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既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要义,又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所以说,当前我们必须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把握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协调好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群体、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并且严厉打击经济犯罪行为,注重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注意维护好社会稳定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改革必然带来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我们说,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显然使全社会得到了好处,我们取得的巨大成也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必须承认,先富起来的毕竟是少数人,而且有些人致富的手段也并不是那么合理合法。改革使一些人受益,但也有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例如,农民和工人群体为改革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其受到的损失却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补偿。先说农民,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广大农民为中国工业化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民的收入状况有所改善,但到目前为止,农民的人均收入还很低,负担还很重。再说工人,由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作出战略性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国企改制、搞活,致使大批产业工人下岗。这些在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中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产业工人和农民,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并没有获得更多的利益,或得到应有的补偿。利益失衡,必然导致心理失衡和生活窘迫,这是当前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群体性事件也呈明显上升趋势。

    所以说,和谐呼唤改革,改革促进和谐;和谐需要稳定,稳定保证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巩固和发展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构成团结和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我们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促进了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维护了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安全,正在同心同德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久前,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胡锦涛同志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这一次重要讲话和会议精神。

    (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巩固和发展和平与发展的有利于我们的国际环境。

    (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命脉。党的十六大指出:“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要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并指出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可见,我们党已经把加强文化建设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事实也是如此,当今世界,文化和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提供物质基础,健全的民主提供政治保障,还要有先进的文化提供精神支撑。

    从当前国际国内形式上看,我们作为一名在文艺界人民团体、在文化战线上工作的同志,任务既非常神圣,又特别艰巨。这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人们社会生活多样化、多元化和多变性特征的日趋明显,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日趋增强,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倾向,这给我们从事思想文化工作的同志在工作上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比如,现在社会上一些人提出,在思想领域应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张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式开始前,在我们文联也有的同志有这样的糊涂认识。现在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的西化、分化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是变本加厉。据我国国家安全部门2003年监测结果显示,西方主要国家和敌对势力在我周边地区共设有30多个转播台,每天使用普通话和多种方言、170多个频率对我国播放60多个小时的节目,再加外国本土的,总共有50多个境外电台使用300多个频率对我们进行广播。此外,他们还采取各种手段,恶意放大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封建落后的一面,极力曲解、丑化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企图逐渐消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还有一些进口境外游戏软件,夹杂着蓄意丑化中国人民解放军,虚构恐怖分子袭击天安门,篡改“二战”历史,将台湾纳入日本版图等反动内容。他们还以时尚潮流的形式,吸引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盲目推崇西方文化,削弱对民族文化的基本认同。此外,改革开放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早已绝迹的社会腐朽丑恶现象又死灰复燃。比如,卖淫嫖娼、色情陪侍现象屡禁不止,阴阳风水、卜卦算命等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吸食毒品、赌博活动不断蔓延等等。上述这些现象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其相悖,非常值得我们警觉。

    四、中国文联要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文学艺术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一切健康的、进步的文学艺术,无不体现人类追求真善美和构建理想社会的价值取向,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给予人民以巨大的鼓舞和美的享受,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国文联作为党领导下的,全国性文艺界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宣传思想战线的一个方面,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治作用,团结凝聚文艺大军,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是文联的神圣职责。所以说,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是我们文联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作为文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我认为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自觉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

    文联的性质、任务和作用,要求我们文联必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服务。文联只有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开展工作,才能体现出文联的性质,发挥出文联的作用。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就是要求我们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讲政治、顾大局、促发展,在谋划文联和各协会总体工作时,努力将自身工作与党和国家全局性工作结合起来,紧紧围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来展开。我们文联的每一名干部职工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特别是共产党员要在服务大局、完成工作任务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积极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事业,也需要伟大的精神来支撑。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中国文联作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党在宣传思想战线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认真履行职能,团结、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要做到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必须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在组织各类文艺活动时,坚持充分展示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热情讴歌伟大时代的火热生活,积极颂扬时代英雄的精神风采,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在文艺评论、评奖中,要注重示范性、把握导向性,积极推出和褒奖优秀作品,热情扶植和表彰优秀人才,严肃批评和抨击不良倾向,帮助文艺工作者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品位,引导人民群众不断提高文化鉴赏水平;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要主动服务于我国总体外交,积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在办报、办刊、出版方向上,要积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抵制腐朽文化。总之,我们文联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努力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三)认真履行职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尤其是一些有成就的文艺工作者,他们往往是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推崇、追捧和学习的榜样或偶像。他们的一个爱好就可能成为社会的一种时尚,他们的一句台词就可能成为社会的流行语,他们的一个理念就可能左右一批人的思想观念,他们的一部作品就可能影响人的一生。文艺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社会功能、社会影响力,起着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步与发展比一般常人更为独特而显著的作用。新时期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批弘扬民族精神、唱响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反映了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激发了广大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斗志。但我们也不能回避,也还存在着一些人民群众反映较多的局部性、结构性的问题,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例如:文艺作品中缺少具有时代精神的“当代英雄”,“帝王戏”太多太滥,描写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有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的好作品相对贫乏;有的文艺作品和演出存在着低俗风、滥情风、豪华风、炒作风,有不少无病呻吟的平庸之作;此外,有少数文艺作者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形象欠佳,人民群众不满意,广大文艺工作者也不满意。因此,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文艺家的桥梁纽带,认真履行联络协调服务职能,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教育和引导他们不断提高政治觉悟,使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教育和引导他们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创作活力,鼓励他们创作出更多健康向上的优秀文艺作品,这既是文联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我们文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完成好这个任务,一是要进一步改革完善文联和各文艺家协会的工作机制。要积极主动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在行业管理、行业自律、维护权益、实现行业自我协调和自我约束方面加强调研和探索,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符合文艺发展规律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不断增强文联和各文艺家协会的感召力、凝聚力和亲和力。二是要广泛团结和凝聚文艺工作者。要解放思想,不断深化和拓展文联六字职能的内涵与外延,拓展渠道,更新手段,创新方式,满腔热忱地与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所有制单位的文艺家、文艺工作者和文艺从业人员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呼声,反映他们的意见和愿望,主动、热情、周到地为他们提供服务,维护他们的正当利益与合法权益,努力地团结他们,把他们凝聚在文联和各文艺家协会之中,团结在党的周围。三是要积极引导文艺工作者。我们要在文艺界深入持久地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大力表彰和宣扬德艺双馨先进典型,努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头脑,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文艺观指导他们的创作实践,用高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引导他们的行为,帮助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并积极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造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挖掘他们的创作潜能,鼓励他们创作出更多思想进步、内容健康、艺术精湛的优秀文艺作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四)加强思想教育、认真改进作风,努力创建一个既充满活力又融洽温馨的和谐文联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文联作为全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创建和谐文联,既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文联事业蓬勃发展必然要求。就一个单位而言,风气正、关系融洽、上下和谐,同志们心情就愉快,工作就有干劲,工作效率就高;反之,人心就涣散,凝聚力就差,战斗力就弱,各种矛盾就多,完成工作任务情况也不会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和万事兴”。我想,创建一个和谐的文联及和谐的文艺家协会,和谐的部室、处室,和谐的出版社、杂志社,这也一定是我们每一位同志的真诚愿望。要创建一个和谐的文联,我看必须要做到以下几条:

    第一,各级党组织要积极发挥教育引导作用。曾庆红同志在研讨班结业式上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我们文联也是一样,创建一个和谐的文联,同样关键在于我们的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我们的各级党组织一定要对本单位、本部门干部职工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在教育方面,我看要着重加强这几方面的教育:一是理想信念教育。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政治灵魂。有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二是党的宗旨和“两个务必”教育。现在产生一些不和谐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有的同志淡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淡忘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有的一事当前,斤斤计较,首先考虑个人得失;有的闹名誉、争待遇,过于看重名权位;有的盲目攀比,不比工作比待遇,不比奉献比索取。(明末清出有一首诗叫《解人颐》,对追名逐利的贪欲作了入木三分的描述:“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当了县丞嫌官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人有志向、有追求是好事,但要合理、合法,过分的贪欲有时会给人带来无穷的烦恼,有时也是造成人际之间不和谐的一个原因,正如老子说的,“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所以说,大家一定要牢记党的宗旨,牢记“两个务必”。三是组织观念教育。有的同志缺乏组织纪律观念,自由主义严重,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组织决定乱发议论、评头论足;有的对组织对同志不负责任,有意见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会上不说会下乱说;有的对马路传闻、小道消息有特殊兴趣,一听就信,一信就传。这些现象很不好,很容易造成群众对党和政府、对组织的误解,也很容易造成同志之间不团结,这也是造成社会和单位部门内部不和谐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党性观念和组织纪律方面的教育。此外,要在我们文联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帮助广大干部职工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第二,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发挥表率示范作用。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可见,身教重于言教,示之以行,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重要。领导干部高尚的品德修养,勤奋的工作态度,严谨的生活作风,以及领导干部之间融洽的和谐关系,都会对职工群众起到耳濡目染的教育作用。因此,领导干部对待自己,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始终做到处处以身作则、事事率先垂范。领导干部之间相处,一定要注意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工作中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遇事不推诿、补台不拆台、成事不争功。对待下级,要思想上多交流,工作上多支持,生活上多关心。对待职工群众,要深怀爱民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当好人民公仆。

    第三,共产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里我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解放初期,东北农村一个翻身农民去县城新华书店买了毛主席的像,还要买一个共产党的“像”,准备和毛主席的像一起挂在家中。售货员告诉他,共产党没有像。老农急了,对售货员说,共产党对咱这么好,怎么会没“像”呢?这个有点像“笑话”的故事,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翻身解放后的广大农民对共产党相朴素的感激之情,也刻画了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崇高威望。共产党并非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由无数先进分子所组成的政党和先锋队,确实没有统一的视觉上的“像”。然而,共产党又是有“像”的,这个“像”是由无数共产党员用自身的模范行为塑造起来的,是组成共产党的每一个“分子”应该具备的品格、精神和道德的集中体现。可以说,这无形的“像”,正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凝炼和化身。因此,我们文联的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增强党员意识,时刻牢记、处处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文联全体干部职工为创建和谐文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第四,广大干部职工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利益观。要努力做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为名利所惑、不为浮华所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常排非分之念,常怀律己之心,常省自身之过;要容人、容事、容言、容怨,多看别人长处,多记别人好处,多想别人难处。万不可,工作不力怨环境,关系不好怨同事,业绩不佳怨下属,提拔不成怨领导。要在文联的同志之间,努力建立起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友爱关系。

    第五,要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服务是文联的一项重要职能。我们的文联和各协会机关要特别注意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要把“领导就是服务,干部就是公仆”当作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座右铭。对待文艺工作者和基层来机关办事的同志,对于上访的群众,一定要做到满怀热情,“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热茶请喝,一句热心话相送”,能办到的事情决不推拖,办不了的事情作好解释,决不能冷冷冰冰、敷衍塞责,更不能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坚决杜绝那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

    第六,要关心群众生活,做好群众工作。各级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注意把握职工群众的思想脉搏,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要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千方百计救助困难职工,当好职工群众的贴心人。要积极维护群众的利益,善于从群众最关心、与群众联系最密切的问题入手,替群众打算、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要坚持公道正派,在安排部署工作和进行利益分配时,尽可能地做到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不存私利。要积极妥善化解职工群众与组织之间的矛盾、与领导干部个人之间的矛盾、职工群众之间的矛盾,坚持以理教人,以情感人,以事服人,既讲大道理,又讲小道理,努力理顺群众情绪。总之,要通过我们文联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努力把我们文联创建成一个既充满活力的又温馨融洽的和谐文联。

    同志们,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当前深入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十分及时,非常必要,意义深远,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有力推动。我们坚信,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保证,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奠定的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构建出一个富足、美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