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常香玉之慷慨解囊
http://www.cflac.org.cn 2004-06-24 作者:张百新 桂娟 沈路涛 来源:新华网
   

  中国文联网讯:她向祖国和人民捐献了一切,用爱国情、爱民心感天动地。

  说起常香玉平时的生活,她的家人、邻居、徒弟、学生,几乎都用同样的两个字概括:简朴。那座不起眼的小平房,一住就是17个年头,刷的是白粉墙,铺的是水泥地,她睡的板床,用的三斗桌、书柜,还是当年单位发的,印着"河南省文化局"字样,床弦上还铺着裁掉半截的旧床单用来遮灰。她得意地对女儿说,你不要的这旧单子我剪成了两半,可好用啦,洗起来省水,连肥皂都省了。

  常香玉一辈子很少穿新衣服,衣服总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枕头是用旧衣服裹的。她交待女儿们,穿破的丝袜子可别扔了,我接起来能当绳子用。离开人世时,她穿的仍是平生最喜欢的一套旧衣服:70年代丈夫陈宪章亲自为她挑选的那套演出服,洗得发白的玫瑰红衬衣、黑礼服呢上装。女儿曾说,走时给你穿一条新秋裤吧,她说,旧秋裤洗洗,干净就中,不准乱花钱。她日常的生活习惯更是要用"抠门"来形容,不许孩子在外面馆子里吃饭乱花钱,连买菜都要求保姆:"下午买,因为便宜。"她最爱吃的饭食是烙饼就黄瓜。在她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她多年的邻居,76岁的王淑琴早晨5点钟就起床,烙了一张大饼,选了两根鲜嫩的黄瓜,捧在她的灵前:"大姐,这是你最爱吃的饭,我给你送来了……"

  就是这样一个省吃俭用的人,在解放初期,刚挺直腰杆、自身温饱堪虞,却给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捐献了一架米格15飞机。如今这架名为"香玉剧社"号飞机仍然保存中国航空博物馆里,先后吸引了500万人次的观众。那是1951年夏,全国上下掀起抗美援朝的热潮,作为新中国一名艺术工作者,常香玉日夜睡不着:国家有难,我能做点啥?想来想去,蹦出这样一个念头:义演,捐飞机。

  一架飞机需要十几亿元(旧币),这可是个天文数字。钱不够咋办?她卖掉了剧社的运输卡车,取下金戒指,并拿出多年积蓄,作为捐献义演的基金;演啥能鼓劲?她丈夫陈宪章在旧书摊上发现一本旧书《花木兰》,一商量,就演她--巾帼英国爱国杀敌,保家卫国。孩子呢?最大的不到7岁,最小才3岁,干脆,全部送托儿所。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半年时间内义演180多场。为了节省开支,常香玉和80多个香玉剧社演职员住在剧场里,吃的菜是绿豆芽和凉拌黄瓜。生活虽苦,没有一个人吭声,每一场演出都很卖力。

  正是在他们这种爱国热情的鼓励下,有老大娘送来了一竹篮鸡蛋,有华侨把手腕上的手表摘下来……最后义演捐款金额达到了15.2亿余元,超额完成了捐献一架战斗机的任务。这件事,极大地鼓舞着当时全国军民的爱国心,也首次将豫剧推广到了全国。

  事实上,捐飞机的壮举仅是常香玉一生中"捐赠"的开始。循着常香玉走过的足迹,就会发现始终伴随着她演艺生涯的有一件事,那就是义演,即使在唱戏被视为"下九流"年代,也从没有间断过。

  上个世纪40年代初河南有句顺口溜:"两个省主席,不如一个常香玉"(当时河南人刘茂恩和长兄刘镇华曾分别任河南和安徽省政府主席)。1938年,蒋介石为阻挡日本人不顾百姓死活,下令炸毁黄河花园口大堤,河南外逃的灾民不计其数。常香玉的第一场义演就是为逃难的灾民子女上学读书募捐。"观众将红包、衣实、被面等扔到舞台上,他们的热情使我受到极大的鼓舞,我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愉快。"回忆起首次义演,几十年后常香玉还历历在目。

  她出身苦,最知道挨饥受饿的滋味,她没文化,不想让一个穷孩子读不上书。"一口饭能救活一个人呀",恨不得把每一分钱都想攒起来给没饭吃的人、给上不了学的孩子。1988年她设香玉杯回西安演出,后台上齐刷刷跪倒一群人,跪拜谢恩,都是她当年设粥棚舍饭救活的。

  常香玉一生为灾民筹粮,为小学、中学集资,到底有过多少次义演,恐怕谁也无法说清。常香玉家乡的一条河,经常泛滥,当时的国民政府不闻不问。1940年她在洛阳连场义演,修起了一座石坝--香玉坝。

  但对于常香玉个人生活来说,金钱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新中国刚成立,按当时的工资定级她可以拿到800块钱一个月,而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才拿300元,文艺界她第一个站出来,主动要求减薪。平日手上一有余钱,她就买公债支持国家建设。1959年5月4日,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常香玉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文革"平反后,她将补发的1万多元工资全部交了党费。

  "国家的难,就是自己的难",这是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即使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常香玉已过花甲之年,但她热衷公益事业的心也丝毫未减。1998年初,为唤起社会各界对下岗职工的关爱,75岁高龄的她携家人和弟子在河南人民剧院登台义演,所得的6万多元的票房收入全部捐给了"河南省送温暖工程基金会"。随后她和她的子女们又向基金会捐助了3万元人民币。

  2003年4月,非典肆虐中国,老人深深地被战斗在抗非典一线的白衣战士的精神所感动。她又一次慷慨解囊,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拿出1万元钱捐献出来,用于河南省农村非典防治工作。

  今年3月,常香玉住进河南省人民医院,在后来的几个月里,医院采取了多种措施,想方设法减轻癌细胞扩散给她带来巨大痛苦,可她面对疾病、面对死神,始终保持着慈祥的微笑和超人的坚强。省里的领导来探望她,她反复说:"不要在我身上花费太多了。"

  她对祖国和人民贡献的很多,但她个人却要求的很少、很少,就连她走的时候,还对子女反复叮嘱:后事从简、从速,不发讣告;不要惊动了大家;不准任何子女以她的名义向组织上提任何要求谋私利。为此,她还专门做了公证。女儿常如玉在告别妈妈时说:"妈妈一生不看重名利,人民艺术家这个称号是对她的最高奖赏,因为为人民演戏,叫人民喜欢,是妈妈生前最开心最自豪的事。妈妈走了,她一生的积蓄将全部捐给她的出生地,以报答人民对她的养育。

  有人说,常香玉的一生是"捐赠"的人生,她捐钱捐物,捐献的还有她那份真挚、发自内心的爱,也实践了她常说的一句话:我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深爱着人民、深爱着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