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需要与时俱进——访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副主席艾亭先生

http://www.cflac.org.cn   2007-09-27   作者:冉茂金 孟祥宁 云 菲   来源:中国文联网
 

  在第七届国际民间艺术节上,我们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副主席艾亭(Etienne VANKEIRSBILCK)先生,我们的话题自然聊到了当前传统的民间艺术如何传承发展。采访中我们得知,艾亭先生自1989年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就是我们嘉宾了,他先后参加了五次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而本报这也是第三次采访他。

  记者:自2004年第六届国际民间艺术节采访您之后,时间一晃就过去三年。这三年间您来过中国没有?

  艾亭:这几年我来过很多次,可说是经常来。去年就到过上海两次,参加了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我觉得宝山艺术节和国际民间艺术节都是很重要文化交流活动,在组织工作上都很完善。

  记者:您看了开幕式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团的演出,对本次艺术节印象如何?

  艾亭:节目非常多样化,精彩反映了许多民族的文化魅力。从中也可以看出,各国传统艺术、民间艺术都在不断变化。比如美国“文化震撼”街舞团所展现的舞蹈就很有代表性,从传统演变到现在,很现代化,非常吸引人。传统文化如果要变得很鲜活,就必须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前进,不这样就会死亡。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递给青少年,如果不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有所变化,青少年可能就会不喜欢。

  记者:现在,各国民间传统文化都受到全球化的冲击,变,就有可能不是原来的原生态文化,甚至可能会被强势的商业性文化所利用和同化;不变,又可能又会失去创生力,趋于僵滞和灭亡,这个难题怎么解决呢?

  艾亭:非物质文化是精神方面的东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不像体育,非得有个你胜我负。不同文化可以和谐共存。在和平年代里,不同文化要互相尊重,这样才能够和平共处,和平生活。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必须保持它的特性,特别是在商业化过程中,保持它的特性尤其重要。变,并不是要改变它那些很好的特点。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文化的统一在同一个文化中,是不可能的事。

  记者:这次国际民间艺术节展示的艺术形式,几乎都不是商业性很强的文化,如果不通过国际民间艺术节这个平台,它是很难像商业大片那样被引进和推销,也就很难被中国观众所认识。一些参加艺术节的团体也直言在他们的国家,从事民间的传统的艺术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传统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

  艾亭:我举一个例子,在我的家乡,从事民间传统艺术的都五六十岁了,年轻人根本就不想向这些艺术家学习。一般年轻人现在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从早到晚就在电视前度过。这其实就像一支足球队,如果踢法不好看,不能赢球,年轻人就不会看。他们会去看另外一支能给他们带来享受的球队。年轻人往往就是凭感觉,传统艺术如果不给他们以好的感觉,根本就不感兴趣,甚至认为你这个东西根本不好,自己喜欢的东西比你的好,欧亚非的青少年可能都是这样的。所以民间艺术传统艺术要想抓住青少年,还是一个变的问题。

  记者:您所在的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是怎样推动国际民间艺术交流的?

  艾亭:我们组织的总部设在奥地利,有130多个会员国家,我们组织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传统的民间艺术,组织国际会议和演出。现在的主席是菲律宾的一位女士。

  记者:您对中国这几年在民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上的变化有何映像?

  艾亭:中国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我已经注意到了中国一些民族民间舞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变化。但民族的民间文化被加工后搬上舞台,恐怕并不都适合各民族需要。

  这也得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总体老说变化是好的,如果传统文化不与时俱进的话,就要遭到淘汰。在开幕式上我看到昆曲跟舞蹈合起来演,这个就是变化,是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相聚相会。

  在本届国际民间艺术节开幕式上有个国家的演出没有乐手伴奏,而是使用了伴奏带。我认为一个舞蹈队必须要有自己的乐手,不能使用录音带。舞蹈艺术的表演必须与音乐、鼓手和谐搭配。使用伴奏带这样的变化就不好。

  记者:这是我们第三次采访您,您参加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共有几次了?

  艾亭:我首届就被邀请参加了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那时是1989年。从那之后,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国际民间艺术节,刚开始的时候还比较简陋,受邀前来参加的艺术团体也不多。今天,你看那舞台舞美,灯光多么丰富、漂亮;规模变大了,来参加的国家20多个;报道艺术节的新闻媒体也变多了。这非常重要,就是要通过媒体向全民介绍外国艺术,打开国民的视野,也让别的国家知道中国的文化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