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鹰:文学的失魂与价值的重构
http://www.cflac.org.cn   2007-12-11   作者:   来源:中国文联网
 

  20世纪80年代作家们发出的“人道主义”的呼唤,从“伤痕文学”到“改革文学”,再到“寻根文学”,尽管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意识形态的痕迹,可是读者所感受到的却是作家们以高亢的理想主义情怀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介入,是作家们忧国忧民的悲戚情怀。80年代中后期,文学创作领域更广泛地吸收国外各流派的创作方法和技巧的同时,也开始了由表现人物的外在行为向着表现人物内在的心理空间的拓展。但是,此时文学创作在“消解崇高”的同时也消解了作家原本应该具有的人文理想。作家们理想精神普遍丧失,文学也失去了精神魂魄。

  更为遗憾的是,作家们还没来得及对这一潜在的或者刚刚露出端倪的悲剧做出理性思考,便遇上了市场化的挑战。作家们在迈向市场化的过程中却往往忽略甚至主动放弃了文学的其它功能,只保留了其娱乐的功能。这就难怪,有的作家的作品尽管有很好的销售量,但却难诉诸读者严肃的思考。所以,文学的失魂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作家对于文学理想的自动放弃。最能说明作家们对文学的神圣责任自我放弃的莫过于作家们的纷纷“触电”了。事实上,电视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民众所接受,完全有可能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遗憾的是,作家们“触电”更多的是为了高额的收入,很少想到为电视剧这种艺术形式带来什么新的审美冲击力,或者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得到怎样的审美“净化”与精神升华。殊不知,即便是大众性的娱乐艺术同样也可以包含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寓教于乐,关键是作家以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去承载其思想。有些作家忽视了创作主体对读者甚至一个时代文学风貌的影响与创造的作用,而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沦为了被动的迎合者。

  由此可见,文学的失魂关键在于作家理想精神的失落;而文学之振兴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家人文精神的回归,或者是新的价值观念的重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但具有社会学的意义,同时也具有文学史的价值;它不但是建设高度文明的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价值体系,也对建设和谐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作家来说,关键还在于重建失落了的理想精神,以自己的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巨制,让文学重新回到读者的心中,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环境下文学繁荣与发展的局面。(张鹰为解放军出版社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