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靖蜀绣 静静绽放的艺术之花
http://www.cflac.org.cn    2010-07-14    作者:吕秋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哇!你看那条鲤鱼,就跟活的一样!这居然是织出来的!”“那个熊猫更可爱,还在吃竹子!”“这些牡丹不是画的吗?色彩这么复杂多变……”6月16日,首届农民艺术节开幕,来自“蜀锦之乡”郫县安靖镇的艺术品一经展出,就博得了参观者的阵阵喝彩。人们争先恐后用相机记录下一幅幅绣工精致、惟妙惟肖的艺术佳品。

    7月12日,载誉归来的绣娘刘光慧告诉记者,郫县安靖蜀绣获得了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 “一村一品”优秀项目奖,这让她无比荣耀。在艺术节上,虽然不断有游客要求合影,刘光慧在现场制作的 《牡丹鱼》只完成了一小部分,不过她觉得非常开心,“能把蜀绣带到北京去,展示给全国人民,让大家都知道蜀绣,喜爱蜀绣,这是我的荣幸。”

    历久弥新的千年奇葩

    无需着笔,无需点墨,在蜀锦上用彩色针线创作出一幅幅神形兼备、栩栩如生的图案,让人不由得感叹鬼斧神工,这就是神奇的蜀绣。史料记载,在汉代,蜀绣技艺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成为王公贵族等上流社会的御用之物。而到唐代,安靖蜀绣是上达朝堂的贡品,是皇帝赏赐文武大臣的礼品。那时的蜀绣不仅是一种奢侈的艺术品,更代表着身份和地位。

    钻研蜀绣艺术20多年的曾祥芬老师告诉记者,郫县安靖的蜀绣工艺针法独特,常用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等二十多种,所有针法共计一百多种。安靖蜀绣构图疏朗,色彩明快,色多不乱,过渡自然,层次分明。图案选材丰富而又富于变化,生动而具灵性,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水鱼虫、人物肖像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古老艺术对接现代理念

    郫县安靖镇蜀绣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邓学周向记者讲述了蜀绣的发展历程。

    明清时期,安靖蜀绣最为盛行,几乎家家刺绣,户户女红。到民国初年,安靖出现了专门从事刺绣的绣户。改革开放初期,在安靖绣户最多的土地、壅渡等村,到处都可看到院坝、林盘、路旁三三两两的姑娘、少妇们在花绷子上飞针走线。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机器绣花、电脑提花等技术的日渐盛行,这种古老而耗时的技艺渐趋式微。“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借助适当的物质载体,才能正常传承。也只有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融入人们的生活,才有强大的生命力。”邓学周说,正是如此,安靖蜀绣开始了市场化之路。

    2009年6月,借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东风,安靖镇打造了一个集文化展示、技艺创新、产品展销及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蜀绣公园。并引进企业,加强蜀绣产品营销和市场拓展。而与服饰公司合作,开发蜀绣旗袍、蜀绣服饰,让蜀绣产品顺势进入了高端市场。蜀绣再次成为紧俏品,安靖“蜀绣之乡”品牌得到提升。现在全镇从事蜀绣加工的技师达到1000多人,山东、资阳、都江堰等地一些年轻人慕名前来学习。

    最让人欣喜的是,随着安靖蜀绣的品牌得以推广,今年以来,本地的技师接到的订单大幅增加,“一年接到的订单足够做两年。”

    蜀绣之乡坚守手工制作

    当机器、电脑在越来越多的产业中担当主角的时候,蜀绣却依然坚守着最古老的传承,坚持着繁复而精良的针法,一针一线,全手工制作。“与苏绣相比,蜀绣更像是还是长在深闺的青涩少女。”曾祥芬认为,坚持用双手创作,就是对这种古老艺术最好的致敬和传承。

    纯手工的制作方法让每一件蜀绣都独一无二。然而产出效率的低下也让蜀绣的传承面临着新的困难。“新生力量不够。”邓学周告诉记者,常年坚持在七彩绣坊的绣娘们几乎都是三四十岁的年纪,年轻人的身影微乎其微。

    “我们还能活跃十年,还能为蜀绣贡献十年,十年后呢?”刚被提名为蜀绣传承人的曾祥芬说这句话的语气,带着几分惆怅。

    不过曾祥芬并不认为蜀绣会落没,与之相反,在她的几次在初中小学开设的讲座中,孩子们对蜀绣表现出的极大兴趣和激情让她记忆犹新。因为耳濡目染,曾祥芬12岁的小侄女已经习惯于拿着绷子练习绣花,“还有模有样的呢。”

    为了保证蜀绣的传承,安靖镇已经在部分中小学开设了蜀绣兴趣课程,在孩子们中间普及蜀绣知识,选拔具有天赋的孩子加以培养。计划刚开始实施,效果并不明显。不过曾祥芬仍然对此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只要需要她去现场指导,她都尽量保证,“孩子们就是希望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