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梦想实现的起点
http://www.cflac.org.cn    2010-05-07    作者:段泽林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从《礼记》中的“天下为公”到康有为《大同书》中的“大同世界”,再到“五四”时期激进派取消家国而希望成为“世界公民”,自古至今,中国知识分子都曾不约而同地怀揣着一个有关“天下”、“世界”的想像。如今,世博会第一次来到我们身边,相信每一位华夏儿女都明白,除了旅游,世博会还意味着更多。人们爱用“百年梦圆”来表达中华民族对融入世界的渴望,只是这次不同,我们不仅要积极融入其中,而且已然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这点,中国国家馆、生命馆展示设计参与者潘公凯和许江无疑体会得更加深刻。

    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自2009年1月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接过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颁给他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展示设计深化联合团队总设计师”聘书起,中央美院的设计团队在出色完成“为奥运设计”后,再一次站在“为世博设计”的新起跑线上。在去年中下旬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展示设计首次布展发布时,潘公凯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化自然”的中国馆概念,同时他也誓言:“中国馆最大最高最显眼,必须要做到最好。”如今,中国馆的神秘面纱已经揭开,观众在惊奇赞叹之余,或许更想知晓这些设计背后所承载的历史和人文讯息。

    中国国家馆展示设计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以东方为角度,以寻觅为主线,立足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追溯古代,展望未来,在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传达欢乐、和谐、幸福的生活理念。据潘公凯介绍,中国国家馆展示设计分为49米层核心展区、41米层体验展区和33米层功能展区三部分,用“一个影院、一幅画卷、一片绿色、一次旅程、一个广场”5个核心展项,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对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诠释。

    49米层核心展区——“东方足迹”面积最大,中间设立多媒体剧院,展示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巨大规模和宏伟气派。从电影院出来,以一幅放大数百倍的《清明上河图》再现千年前中国古代城市的繁华。潘公凯说:“中国古代建筑材料以木制居多,因而,完整保存下来的很少。但是从这个用动画演绎出来的百米长卷上,人物、车马在几千年后从画面中走出,鲜活地让观众感受到中国古代城乡商业的发达,生活的丰富。”

    在41米层体验展区,观众可坐着轨道车游览、享受一段轻松明快的体验。这个部分的精妙之处在于设计者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要点拱桥、斗拱、园林与当代建筑中的立交桥、钢梁、广场跨时空交织在一起,让观众可以看到中国城市选址以及城市营建的智慧。

    33米层功能展区改变原初设计中对未来城市的想象,而是集中展示了低碳城市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我国在低碳技术上取得的成就。潘公凯坦言,最后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中国国家馆与去年首次公布设计方案时有30%至40%的改变,但在中央美院设计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大家只有一个想法——必须做到最好。

    这个最好的背后,是团队努力的结果。从1995年中央美院重设设计艺术系,到21世纪初大力发展设计专业,在北京奥运会上成功“为北京造型”后,设计正在成为中央美院以及美术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用潘公凯的话说,“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都是我们服务社会的范例”,“设计为人民服务”是中央美院“为中国造型”历史传统在新世纪的新诠释。

    思想的盛会 视觉的盛会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将城市形象地比喻为活的生命体,从这个设计理念出发,许江和他的团队找到了一个表现城市生命基因的线路图。就此,由序厅、活力车站、循环管道、城市广场和生活街市5个展区组合而成的城市生命馆展现在观众面前。

    “现在的世博会设计早已不是画几张画,拍几张照片那么简单。它几乎包括了绘画、影像、多媒体等所有视觉艺术种类。”许江说,“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世博会是西方强国的游戏,他们利用这个平台展示实力。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世博会发生了一次转型,之后的世博会开始提出一些研究课题,每个国家给出自己的答案。”

    如今,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许江觉得它使两个课题摆在中华民族面前:一是城市研究,这不仅是城市的建筑、规划研究,还包括城市发展、城市生态、城市人类学研究。就这个问题而言,世博会是一次思想的聚会,所有的民族都会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当代理性给予一个独特性的回答。二是世博会展示了现代展览业的变化,它把当代文化展示的新课题摆在我们面前。绘画、影像、设计、多媒体等视觉艺术种类都有展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世博会是视觉的盛会。也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许江提醒我们,上海世博会是世博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其意义极其深远,绝不仅仅是旅游,而是围绕课题让中国社会各界展开广泛而深刻地思考。

    100多年前,后印象派代表画家高更厌倦了都市喧嚣,来到还过着原始生活的塔希提岛,创作了其代表作《我们来自何方?我们是什么?我们走向何方?》。这幅作品让很多现代人开始反思人类与城市的关系。如今,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和生命馆再次将城市与人类的关系摆在我们面前,只是这一次不是外来者面对差异时的直觉反应,而是一种在场式的思辨。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并将渐行渐远。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