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热议艺术教育:重“教育”别忘了“艺术”
http://www.cflac.org.cn    2010-03-12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北京电影学院2010年招生考试现场

    就艺术教育领域来说,今年的“两会”相比往年多少有些“安静”,而在看似“安静”的表象下,代表委员们对艺术教育发展中各种现象、问题的思考,却表现得越来越理性、冷静和深入。从宏观现状的解读到微观专业的培养,本报特采访部分代表委员,让广大读者“听一听”今年“两会”传来的更加沉淀的声音。——编者

    为艺术教育正正“名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设置中,艺术学是含在文学门类之下的四个一级学科之一,但在实际教育格局中,各类专业艺术院校、各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专业远远不是文学能统摄。在国际上,艺术学是与理学、文学、工学、法学等并列设置。全国政协委员、武汉音乐学院院长彭志敏因此提出,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实践证明,这样的设置不尽合理,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艺术学科的健康发展。彭志敏说,从我国现行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应用型、实践型的拔尖艺术专业人才大都集中在独立设置的专业艺术院校。但由于艺术学科所处的地位现状,绝大部分优秀的单科艺术院校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上与综合性大学艺术院(系)的地位不对等,从而失去平等竞争和均衡发展的机会。彭志敏为此建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参照国际惯例,根据中国国情,科学推进学科目录修订,把艺术学上升为与文学平行的学科门类。教育部可单独设立专门管理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司,或在高教司中分设专门管理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处,并单独制定适合专业艺术院校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的积极政策,以具体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保证艺术学科建设和专业艺术院校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重视基础教育中的艺术教育,但很多地方在实际工作中艺术教育却处于次要地位,甚至出现“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副校长黄河的感受。“现在的艺术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重视艺术比赛的结果和成绩,而忽视活动本身的育人宗旨;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而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文化素质的培养等。这些做法都偏离了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方向,不利于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应试教育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特殊反映。”黄河因此建议,要从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把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纳入到教育的各项工作中去,真正确立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中国美术学院课堂教学 

    尊重艺术自身规律

    国家教育机制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大推动了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才能等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完全照搬一般普通高等教育模式来规范艺术教育,对艺术教育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制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名誉主席靳尚谊说,艺术教育应该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不能用理工科的标准来衡量所有专业。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评弹艺术家盛小云也认为艺术教育要坚持符合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在就业过程中过分注重学历和文凭,这一点对个性较强的艺术专业教育带来的影响尤为突出。对于专业艺术学校的学员来说,学历和文凭固然重要,但作为从事表演的学生更多还是要注重在舞台上积累经验,经历过舞台上的打磨后,再回到学校深造,这时对老师所教的内容,因为在表演实践中有了切身感受,所以学习起来效果就更好,这是比较适合艺术发展规律的。相反,如果直接经过几年的学习得到大专乃至更高的文凭,很多学生由于一点演出经验没有,不清楚表演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观众需要什么,这无疑是违背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盛小云还认为,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对于许多门类来说,相对有效和科学的教学方式是老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式的教与学。但现在很多学校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力量有限,无法保证以前那样一对一式的小课教学,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个老师同时为多个学生教学,这个培养过程好比是一种流水线性的操作,培养出来的生源质量往往不尽如人意。还有,艺术学校学生按照普通教育模式来招生,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年龄一般都接近20岁了,如此“高龄”才开始专业的艺术学习,对于很多艺术种类来说都错过了最佳学习时机。盛小云由此建议,在大力提倡教育规模化、系统化发展的同时,要充分注重艺术教育的特殊性,而不是“一刀切”。要合理尊重各艺术门类自身规律,对于包括曲艺在内的许多艺术门类来说,“小而精”的教学方式要比“大而全”的教学方式更具合理性。只有根据各个艺术门类在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条件、生源情况去培养人才、吸纳人才,才有可能对艺术教育的发展形成一种真正的推动。

    案 例:京剧教育

    关键词:流派传承 基本功训练

    梅葆玖(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

    当前京剧教育的大学本科,应该强调流派的传承教育,不能再以“没派”自居,认为“没派才能产生新流派”,这是一种模糊的教育理念,传承是第一位,京剧艺术的发展需要对传统流派的传承。现在的青年演员之所以很难树立自己的舞台艺术形象,就是因为没有在中专阶段打下广泛的基础,进入大学以后也没有流派归路,还是无的放矢。无论梅、尚、程、荀,每一派都有每一派的风格,每一派有每一派的亮点、美点,学任何一派都得先学纯。“流派归路”应该从小就开始,如果从小什么都学,就归不了一路;而如果到大学才来考虑归路问题,也很难归得很纯。从小开始有定位,学准以后再学别的丰富自己,就不会动了自己的根基,那样营养吸收进来,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在中专教育这样的启蒙教育阶段一定要有名师,名师的路子一定要纯,杂家教出来一定也是杂家。而如果流派学得不到位,唱念做打等基本功也不到位,即使学到毕业进了剧团也还是基础薄弱、难成大器。

    刘长瑜(全国人大代表、京剧表演艺术家):

    京剧流派的产生是对京剧艺术不断发展、创造辉煌的一条成功的路,对推动京剧的发展繁荣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对于如何看待流派的传承,是原原本本的学下来,还是有创新的传承发展,大家的意见不一样。首先我们得认清何是流派?流派的创始人,对京剧的四功五法、表演程式、表演技法是非常扎实和娴熟的。在这基础上,他们结合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的需求,把自己的优长很好的发挥了出来。其次,在传承的过程中,要清楚这个流派的形成过程。学习流派和形成流派的程序是一样的。流派创始人要创新,学习流派的京剧艺术工作者在学习过程中,也需要创新。原原本本的传承最后就只能是一个技巧很高的匠人,而不能成为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先生在跟随自己的老师郝寿辰学习时,郝寿辰曾经问袁世海,“你是把你揉碎了变成我,还是把我揉碎了变成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的人在表演行当,有的人在表演流派,而不是演戏的剧中人。创新必须有,但是不是说就要改革这个流派,要独出心裁。真正学懂自己喜爱的流派的形成、优势和特点是一个必需的前提。    

    叶少兰(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

    京剧教学应该特别重视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培养戏曲演员必须要从小抓起,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特征,这是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现在一些京剧院团涌现了一批很具条件和潜质的演员,但是他们的基本功却都不够扎实。一个演员基本功不扎实,就缺少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就显得力不从心,不能生动、准确地刻画出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解决青年演员基本功不够扎实的问题,首先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克服浮躁情绪。再者,培养京剧人才是一个既费时又费力的工程,而且非得有实力、有经验的教师口传心授、示范指导方可。但随着当前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本来一个中专学校的师资都不集中,再加上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年事已高,甚至离世,导致师资力量就更不足了,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扎实学员基本功的一个重要保障。另外,夯实学员的基本功,还应在教学方式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索和研究,比如说要充分考虑到艺术门类的不同、按照艺术形式的各自规律去确定相应的教学方式或模式。此外,京剧艺术不是单纯的武术和杂技,而是包含文学、杂技、武术、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所以,我所说的基本功还包括文化修养方面的基本功。加深自身的文化修养,对于现在的青年演员来说非常必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艺术理解力和表现力。(记者 余宁 孟祥宁 吴月玲 张 薇 段泽林 实习记者 董大汗)

(编辑:晓婧)

|两会图片|
赵季平认真聆听发言
陕西代表团召开全团会议
教育界委员在全国两会新闻中心答记者问
冯远宋雨桂交流
濮存昕盛小云研读材料
吴祖强发言
申万胜发言
韩美林陈祖芬研读材料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