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急待“脱贫”
http://www.cflac.org.cn    2010-03-10    作者:冰 清    来源:人民网

    纵观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毋庸置疑,这是一部灿烂辉煌的文化史。但就目前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的现状和广大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来说,应该说处于比较“贫困”甚至是“倒退”的状态,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在农村文化建设上,从1950年代到2000年代,为指导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县、区(公社、乡镇)各级都建有文化馆(站),有编制、有活动。如今,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等基础设施简陋化,基本设备落后化、人员知识年龄已老化,勉强维持现状。地方“两会”上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基本上逢会都有文化建设方面的提案或议案。但是,政府财政要保吃饭,“好钢”还要用到刀刃上,也就难以考虑到文化建设问题。年复一年,这些提案、议案又被转到文化部门要求“认真答复”。政府应该办的事情却成了部门的问题,真是太有文化了。

    乡镇文化站在所谓的乡镇机构改革中被“合并”到“社会事务综合服务站”,文化站绝大部分人员分流下岗回家自谋职业,极少数人员“考试测评合格”留在乡里也该行了。乡镇有文化站时司法所连编制还没有解决,后来司法所人员全是财政编制,文化站却消失了。现在中央、省、县三级财政投入,分批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建成几个但光有庙没有“神”,如不解决人员编制问题,早晚也是个摆设。

    过去,县里有曲艺团、戏剧团、电影院、剧院、工人文化宫、少年文化宫,公社有电影院、放映队、广播站、宣传队,不少大队、学校也有自己的宣传队,经常到农村放映、演出。在1980年代初期,有的地方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剧团撤了,演员被分流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有门路的还是吃“财政”、当公务员,没门路的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里拿工资。对于一个县来说,当时能够扩编养得起一大批无所事事的“闲员”,却养不起三四十个演职人员。现在,除了县里还有电影院、放映公司,靠“农村公益电影工程”经费和保留下来的几间门面的房租收入勉强保吃饭外,其它的几乎“只是一个传说”了。有人这样说,过去虽然就那“八个样板戏”但农村有戏听,而现在基本上没戏听。文化要改革,但不能把自己“革”得没“文化”了。

    现在,农村电视机比较普及。但由于无线电视的频道、覆盖有限,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因投入较大发展缓慢,老百姓只能收看两三个频道,又大都是“广告插节目”。于是私自购买、安装、使用卫星地面接受装置的现象就比较普遍。虽然能够看上二三十个频道的节目,但有悖于现行有关法规,给文化安全也带来一定隐患。

    农村文化这块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牛鬼蛇神”必然会去占领。农民除了看看电视之外,有的平时打麻将、来扑克、赌博,有的到教堂、教会点去礼拜祷告,有的逢年过节搞个封建迷信活动取取乐,凡此种种屡见不鲜。

    如今,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也正在改变。因此,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尽快让农民摆脱“文化贫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农民要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更需要近期的、眼前的和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硬投入、硬建设,真正得到文化的实惠。

    

 

(编辑 浩瀚)

|两会图片|
冯远宋雨桂交流
濮存昕盛小云研读材料
吴祖强发言
申万胜发言
韩美林陈祖芬研读材料
马小平代表修改议案
吕继宏代表畅谈环境保护问题
陶思炎代表正在修改议案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