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龙:《渴望》背后的感人故事
http://www.cflac.org.cn    2009-09-28    作者:隋晓琳    来源:中国文联网

    在郑晓龙的记忆中,80年代初,国内拍电视剧的人的社会地位不高,也不怎么受人欢迎,那时候的文学作品、剧本都是先给电影,然后才会给电视。即便如此,27年前,郑晓龙还是一头扎进了西八里庄的几间平房开始了与电视剧的“难解情缘”。

    20世纪90年代初,“解放思想”是一个热门词汇,经历巨变的国人对丰富的精神生活极度渴望,作为我国第一部室内剧《渴望》便于此时应运而生。作为第一次以家庭为主要创作对象为老百姓拍的电视剧,《渴望》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该剧开创性地以写实的视角直面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特殊的、充满戏剧性变化的时期,讲述了几个年轻人复杂的爱情经历,揭示了人们对爱情、亲情、友情以及美好生活的渴望。一经播出,一时间形成了“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的景象。

    据郑晓龙回忆,《渴望》的故事原型其实是他和李晓明、王朔等5人在蓟门饭店侃出来的,剧本出来后,几个人还赶时髦地给自己署名为“策划”。正是这个《渴望》燃起了这些年轻人追逐理想的热情,然而当具体到拍摄上的时候,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缺钱。为了保证这部作品的质量,当时整个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停机一年什么也不拍,就为了攒钱搞摄影棚,为《渴望》积聚力量。一年后,终于盼来了《渴望》的实质性拍摄阶段。

    虽然《渴望》的拍摄地附近放眼望去一片硕果累累的桃林,很有些诗情画意,但剧组的主要活动场所却只是两个非常简陋的篮球馆,这里囊括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全部家当,《渴望》中绝大部分场景都是在这里拍摄完成的。棚为漏棚,上面搁着吸音的大包,因为是同期录音,每天早晨全体人员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齐心协力赶鸟。有时条件艰苦到服装人员会因为一条借来的裤子扎破了而心疼不已。更令人痛苦的是,《渴望》拍到一半时资金链又断掉了,实在没有办法了,导演郑晓龙就想到了电视剧相关音乐版权。为此他们宴请一位香港珠宝商商谈出售电视剧相关歌曲的版权,最终生意谈成,才得以顺利完成《渴望》的拍摄。郑晓龙说,虽然《渴望》的拍摄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剧组人员饱尝了很多的辛酸,但从《渴望》播出后得到广大观众认可与喜爱来看,这些坚持与付出都是值得的。

    围绕《渴望》的拍摄与播出,曾经生发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说在《渴望》播出期间,全国犯罪率一度出现下降趋势,为此公安部还专门举行了一次庆功会,把《渴望》剧组请去进行表彰;另据演员孙松(饰王沪生)说,有一次,他和母亲韩影(饰刘大妈)坐公共汽车时被观众认了出来,有个乘客拿出一本新挂历,扯成小条分给乘客,让两人签名。司机和售票员说:“我们准备把刘大妈和王沪生送回家去,你们愿意下车的就在这儿下,不愿意的,我们先拐一下弯把他们送回家,再往前走。”所有乘客一致同意,最后大公共汽车竟开到胡同去了,场面很是感人。

    然而,这样一部影响力巨大的电视剧却是个赔本买卖。“当时拍电视剧就是白拍,也没有赚钱的概念。《渴望》50集花了一百多万元,平均制作成本相当少,赚的钱更少,一共卖了50多万元,连本儿都没回来。”说这话时,郑晓龙多少显得有点“哀怨”。但无论如何《渴望》播出后所取得的成功着实让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同仁们倍受鼓舞。

    今年,堪称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的里程碑的《渴望》被评选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影视经典,这也许正是由于该剧将人生的、人性的一切有机地融入到社会大时代的背景中,感情真切、台词生活化,加上演员的出色表演,具有极高的社会审美价值,也向中国观众第一次展示了“真实”的力量。也许正是由于它这种简单和质朴的情节,以及有着同样抱着简单而质朴心态的观众们,才形成了一个非常完美与和谐的“渴望”现象。

(编辑:李钊)

图片报道
《建国大业》创中国电影拷贝发行数量之最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彩排
产业(行业)系统职工登上戏曲舞台“向祖国汇报”
看中国电视艺术60年:从《渴望》到《解放》
电影《天安门》全国上映
大型说唱剧《解放》在京上演
中国电影:色彩斑斓一甲子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电影系列活动启动
首都各界“爱国歌曲大家唱”大型演唱会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著名艺术家演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