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文联:以文艺助推改革发源地全面发展
http://www.cflac.org.cn    2008-12-18   作者:   来源:中国文联网

    滁州是一个风景如画、历史悠久的城市,唐代诗人韦应物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滁州西涧》,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醉翁亭记》使滁州、琅琊山和醉翁亭名传古今。上个世纪70年代末,滁州市凤阳县的“大包干”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在即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为了了解滁州市文艺界的工作成绩,我们采访了滁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杨成志。

    记者:滁州市文联举办了哪些活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杨成志:我们与市委宣传部、滁州日报社共同举办了“弘扬农业‘大包干’精神摄影书画展览”,通过摄影作品全面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滁州市经济社会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书画作品展现了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讴歌了改革开放。另外,还与市委宣传部、滁州日报社共同举办“新跨越·新滁州”征文比赛,以此更好地总结、宣传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这些活动去年就已经开始策划了,可以说是宣传文化系统里面最早的。另外,市文联还承办了“金色的田野——安徽省农民画画农民作品展”等大型活动,对于扩大文联的影响起到了很大作用。

    记者:从1984年成立至今,滁州市文联工作得到了哪些发展?

    杨成志:改革开放以后,滁州市文联发展较好,现在有作协、剧协等9个协会和天长市、全椒县等6个县级文联。经过文联人不懈的努力,文联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社会上也逐渐认识到了文艺的价值,愿意成为文联的合作伙伴,每年大概要举办一二十项活动。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举办了一系列惠民文化活动,特别是举办青少年器乐大赛、歌手大赛、书画大赛等青少年文艺活动,培育了良好的文化生态。为了服务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办杂志、出书画集、开座谈会、建滁州文艺网等多种方式,搭建了文艺创作平台。特别是经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了滁州市文学艺术奖,对文艺工作者而言,这既是经济支持,也是政治肯定,更是极大的尊重,调动了他们的创作积极性。

    记者:对文联工作有什么感受?

    杨成志:文联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拿出成绩来,整合文化资源,促进文化繁荣。我觉得应该做到“五抓”和“五出”:抓管理,抓创作,抓活动,抓队伍,抓服务;出作品,出人才,出影响,出效益,出凝聚力。

    记者:滁州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如何结合这种地方特色开展工作?

    杨成志:滁州不光有滁州西涧、醉翁亭、吴敬梓、“大包干”,还有极为丰厚的民间文化资源,包括10多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多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滁州市文联组织了“滁州画家画滁州”文艺活动,并出版了《滁州风情》画集,既展示了滁州绘画的艺术水平,也艺术地宣传了滁州。作为朱元璋故里的一种说唱艺术,凤阳花鼓从明代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对音乐、曲艺影响很大,2007年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年和去年连续举办了两届凤阳花鼓文化艺术节,凤阳县政府很重视,滁州市文联也很支持他们的工作。凤画是凤阳独有的一种民间艺术,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蛇头,龟背,九尾十八翅,鹰嘴,鸡爪,如意冠”的特定程式,《滁州风情》里面就有不少凤阳凤画作品。滁州市文联在整合文化资源、打造城市名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者:近年来,滁州市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哪些发展?

    杨成志:改革开放30年来,民间文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的凤阳花鼓是要饭的时候唱的,现在不一样了,在打鼓、歌唱的同时加入了舞蹈的元素,歌词也更加贴近时代,旋律也更加欢快。在吴文军的凤画作品里,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大包干”等当代题材也巧妙地得到艺术的表现。近年来,老艺人的技艺得到了整理、保护和宣传,吴文军被安徽省文联评为工艺美术大师,提高了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地位和影响,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年轻人投身这个事业。就凤画来说,目前大概有50多人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艺人光靠卖画即可维持生活。不过,凤画市场还有待进一步的扩展,有了市场,才有民间艺术真正的发展。我们2003年成立了民协,文联和民协大有可为。

 

(编辑 浩瀚)

历史回顾 更多>>
  中国京剧形成迄今,集中继承了中国戏曲悠久的历史传统,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30年来,京剧的发展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而京剧人的改革创新一刻也没有停步,京剧的传承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