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人召开座谈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http://www.cflac.org.cn    2008-12-11   作者:   来源:中国文联网

    11月25日下午,由上影集团、市影协主办的“共话改革之路 同绘发展前景——上海电影人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座谈会”在上海文艺活动中心隆重举行。上海市文联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迟志刚,上影集团党委书记、总裁任仲伦,市文联副主席、市影协主席张建亚,上影集团党委副书记郭大康,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等近200位上海老、中、青三代电影人出席。会上共有11位电影人作为导演、编剧、技术、院线、影院、教育、理论、民营公司等方面代表作主题发言,大家充分肯定了三十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电影所取得的成就,畅谈了心中的体会。

    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和思维。于本正导演在发言中说:我们是改革的经历者,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三十年来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苦恼,但是回过头想一想,这三十年来我们的变化是巨大的。我曾拍过一部电影叫《走出地平线》,是以反映小岗生产队作为基础的。我觉得中国农民是中国的脊梁,他们用生命作代价走出了极其伟大的一步,这个给我极大的震撼。认识到中国的改革不是靠哪个人说的,而是靠生活的实践来推动的,它解放了我们的思想和思维,推动我们创作出更多贴近时代和生活的电影。

    改革开放带来了电影创作的最佳时期。周克勤导演说:文革结束以后,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是改革开放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丢掉了精神枷锁,丢掉了阻碍创作的条条框框。电影创作思路大大活跃,创作气氛异常高涨,人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人人都有使不完的劲,投入到影片的创作中去。1979年我们美影厂完成了第一部宽银幕的动画长卷《哪吒闹海》以后,连续多年,连连出好片。这些片子题材新,风格新,纷纷在国内外获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美影厂影片创作的成绩,我们会十分怀念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这么好的创作氛围,真切地希望一直保留下去,甚至更好。

    电影要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说起八十年代农村三部曲,赵焕章导演显得格外兴奋。他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祖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电影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电影工作者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抚慰下,从精神境界到业务素质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当时拍农村题材片,一是领导非常重视,二是有生活的基础。《咱们的牛百岁》《喜盈门》是农民作者,《咱们的退伍兵》则是文学界和电影界的老前辈马烽和孙谦同志,他们一生都没有脱离过乡村生活,有固定的生活点。《咱们的退伍兵》中的主人翁退伍兵方二虎放弃了哥哥给他安排的开卡车跑运输个人发家致富的路,而去带领穷乡亲们干起了炼焦厂,走共同致富的路。这是广大农民梦寐以求的事,所以人们喜欢这部影片。当前,农村又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好形势,农民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新人新事层出不穷。希望领导一如既往地支持农村题材电影。也希望年轻的同行们多到广阔的田野上走走,创作出一些农民兄弟喜闻乐见的好电影来!

    科技拓展了电影创作空间。录音师朱觉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变了电影人的理念,改变着电影的制作方式,也改变着电影的放映方式。人们开始体验到科技带来的视听冲击,带来更好的娱乐环境,电影行业开始复苏。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上影建立了模拟A型立体声制作系统。此后又建立了模拟SR型立体声并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部分帐译制片《亡命天涯》的制作。一九九八年,上影建立了数字多声道立体声制作系统,第一部采用DTS数字声技术录制的美术片《宝莲灯》成功地在全国各地放映。与此同时,非线性编辑、三维动画、视觉特效、数字中间片技术都开始用于电影制作过程中,大大拓展了电影创作人员的创作空间。最近几年数字电影技术飞速发展,采用数字摄影机拍摄的影片也愈来愈多。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科学技术为电影的腾飞插上了坚实的翅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已经在电影人心中生根。改革开放必须坚定不移,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不懈,这是电影发展的唯一道路。

    30年发展最突出的是电影市场的发展。上海联和院线总经理徐小平说:1979年,是电影发行的黄金年。那一年中国的电影观众达到了293亿人次,创下了空前的记录。在1980年到1992年当中,电影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改革。由于这一轮的改革,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进行的改良,没有达到真正的开放搞活。1992年底,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广电部发文,根据著作权法,将国产影片由中影公司统购统销改为自主发行,从那时起,电影人开始有了激烈的市场竞争意识。1995年市场复苏,上海东方公司旗下的12家影院的票房都翻了一番。但由于市场经济的严酷,计划经济的顽固,还有诸多矛盾的交织,导致在1998年和1999年,电影市场进入低谷。入世以后,中国电影业开始酝酿市场化的重大举措,2002年院线制的改革正式出台,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区域性的垄断,减少了发行层次,提高了各方建设电影院的积极性。回顾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历程,我们要珍惜大好局面。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我们目前的银幕数是远远不够的。比如,美国2.7亿人口有4万块银幕,平均8700人就有一块银幕。而我国13亿人口,只有4000块银幕,平均32万人才拥有一块银幕。随着中国经济的高度发展,这种需求会越来越明显。上影作为国有大型电影企业,应该是中国电影产业的主力军。要大踏步地向前发展,必须调整思路,灵活机制,跟上电影大繁荣大发展的步伐。

    电影要吸收优秀传统,创新思路、关心民众、反映社会重大问题。编剧贺子壮在发言中说:改革开放30年,正好是我从青年到壮年经历的这段时间。80年代还在读书的时候,上影厂优秀导演拍出来的《天云山传奇》《城南旧事》,对我当时的学业、对我对电影的认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我是在吸收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下,走进了这个行业。90年代下半期到世纪之交这段时间,上海拍出了《紧急迫降》《生死抉择》这样在全国有影响的电影。我感到上海的电影要走创新思路,关心民众、反映社会重大问题,这样才能取得大的成就。

    真情的体现和商业化的发展是中国电影30年所跨越的高度。上海华宇电影公司总经理孙航宇说:前者的高峰体现是刚刚去世的一代电影大师谢晋,他用《芙蓉镇》,《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等多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彰显出对生命的珍视,崇尚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人类基本的价值观,奏响改革开放在电影领域的最强音。而从电影是商品这个口号的提出,到电影发行体制改革,再到电影领域的民营企业从制片起步,逐步走向发行、院线、影院等环节,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可以看到,今天中国电影产业化程度虽还不算很高,产值也不是很大,但和30年前相比依然可以用天翻地覆、日新月异来形容。我30年电影工作经历不仅涉及多个领域而且沾上了国有、股份制、合资、民营不同体制,公司越呆越小,道路却越走越宽,这一切都拜中国改革开放所赐!做电影,上海有很强大坚实的基础,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有全国最大的文化市场,有完整的产业链和成熟规范的操作体系。希望上海的政府给电影行业,特别是民营影视企业更多的关心和扶持,能否设立电影专项基金把它从文化基金中单剥出来,从影视人才的引进方面也制定一些激励措施,让我们共同为中国民族电影的更加繁荣,为上海电影行业的进一步振兴而努力!

    搞好影视教育,为电影的振兴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执行院长金冠军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电影教育经历了文革以后的恢复期、影视专业教育的普及发展期和影视课程教育的兴盛期三个阶段。现在全国影视艺术类院系已经从1978年前后的"两院两所"发展到现在的351所院校。影视教育从80年代的"精英教育"发展为与"普及教育"并存的多元教育发展模式。上海的影视教育也发展到目前的8所高校12个学院的教育格局,为电影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并指出,要注重解决目前影视教育存在主要问题,一是如何在加强理论人才培养的同时,更好的为上海培养影视创作人才;二是我们的师资队伍如何进一步来为上海培养创作人才这样一种目标而服务;三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培养影视创作人才,就是“讲中学”还是“做中学”的问题。

    上海影城见证了改革开放在电影领域结出的丰硕成果。上海影城总经理助理易磊回顾了把上海影城做成中国电影放映行业著名品牌的发展历程,指出:十七年来上海影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第一年的50万元公映票房,到如今的5300万元票房;由第一年的近百万元年营收,到如今的一个亿的营收;由第一年的一家影城到如今的三家连锁影院;由第一年的近2000个座位,到如今的近4000个座位。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上海电影事业的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不断发展的轨迹和历程,上海影城也印证了这一丰硕的成果。

    继承上海电影的传统,凸现上海电影的亮点。《新闻晚报》文化新闻部副主任杨展业认为,市民生活是上海电影最擅长的传统题材之一。市民电影世是上海电影许多年来最大的亮点之一。从解放前的《十字街头》到《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到解放后的《女理发师》《今天我休息》《舞台姐妹》等等,都是市民生活的反映。市民电影共同的特点是在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的大背景下,非常敏锐、非常细腻地刻画上海这座大都市里普通市民的命运和情感,故事生动,人物饱满,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因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市民电影在上海的形成,反映了上海老一辈的电影人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中间,与人民大众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

    电影创作要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变迁。青年导演梁山说:回顾改革开放30周年。我就想到一句谚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因为黄河常常改道,这个村子现在在河东,三十年以后到河西去了。我们搞电影的就要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变迁。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有时并不是成正比的。经济最发展的时候,文化不一定发达。文化最发达常常是痛定思痛时,像二战、文革后。因为那个时候人能够更深刻地思考。全球性经济危机,对电影创作也许是个机会,因为大家都需要靠电影的温暖火光来温暖自己。

    秦怡在听完主题发言后忍不住回忆起30年前自己拍戏的生活。她说:在座的无论是年纪大的还是年纪小的,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推动电影事业的发展,才能迎来更美好的30年。

    在座谈会上,迟志刚、张建亚、任仲伦等领导也分别作了讲话。迟志刚在讲话中与在座的各位艺术家朋友诚恳谈心,从共同认知、艺术家情感、艺术家理念、艺术家信仰四个方面,激励电影人不断开拓创新,拍出更多更好的电影,再创上海电影的辉煌。张建亚在讲话中向全体为繁荣发展上海电影作出贡献的电影人致谢,致敬!他说,电影要发展、要繁荣的责任需要落实到在座的每一位电影人身上,尤其是中青年电影人,我们要与时俱进,寻求更大的发展。任仲伦在讲话中说:上海几代电影前辈用作品创造和奠定了辉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后辈电影人是巨大的压力,也是动力,要向他们学习、致敬!当前国有企业遇到种种困难,唯有改革才有出路,改革是机遇也是挑战。回顾为了前进,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追寻老一辈艺术家所取得的成就,赢回属于我们的辉煌。

    (责任编辑 金沙)

历史回顾 更多>>
  中国京剧形成迄今,集中继承了中国戏曲悠久的历史传统,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30年来,京剧的发展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而京剧人的改革创新一刻也没有停步,京剧的传承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