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美术期刊:在开放中传播艺术的力量
http://www.cflac.org.cn    2008-12-05   作者:云菲   来源:中国文联网

30年美术刊物的成长与发展,记录了广阔的艺术现象与思潮,也唤起诸多文化发展的鲜活记忆

    作为信息传播、理论争鸣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各类美术期刊有力地引导和见证了中国美术事业深刻的观念变革,并在其迅速发展历程中担当了推动力量。30年间,中国波澜壮阔的美术现象和艺术思潮,与形形色色的美术期刊的参与密不可分。于是,在回顾梳理改革开放30年中国美术发展脉络之际,众多美术期刊的成长经历也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因为,从这众多美术刊物面貌与内容的变化切入,可以窥见中国美术30年来所走过的路,可以唤起那些生动、翔实的历史文本背后所承载的很多鲜活记忆。

    迎来开放的传播

    1976年,中断10年的《美术》杂志再度复刊,推出系列文章讨论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艺术风格与形式美、抽象美等话题,开始为新时期美术的复苏进行思想上的清理与理论上的重建。1978年,同样得以复刊的《美术研究》也发表了许多具有学术价值和探索精神的文章,从而带动了一大批美术评论家、美术批评家的快速成长。30年来,在思想交锋的时代节点上,美术期刊一次次利用传播的力量,对美术本体的自身规律进行着重新审视和反思,为美术界创作观念的真正解放和新时期美术的认知与探讨不断汇集争论的浪花,使其走出了较为单一的美学界域,呈现出百家争鸣、多元共存的局面。

    1979年,反映世界各艺术流派思潮与探索的《世界美术》创刊,创刊号上发表的《西方现代美术流派的简介》一文引发了极大反响,随后,克里姆特、席勒、米罗、波洛克、巴尔蒂斯、弗洛伊德等国外艺术家相继进入中国美术家们的视线,对当时的中国画坛产生了借鉴意义。而在改革开放初期创刊的《新美术》、《美术译丛》、《版画世界》等杂志,也在系统地翻译和介绍西方艺术史的重要学术成果、引进西方艺术大师的经典理论著作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30年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美术期刊一次次由外到内的信息传播,为中国美术界打开了另一扇窗,拓展了中国美术人的视野,带来了新的艺术气息,开辟出一条理论争鸣和思想碰撞的新渠道。

    应该说改革开放后,人们迎来了一个充满理想、激情和责任感的时代,思想认识的开放性,让人们从狭隘的政治理念中解脱出来,而这些都可以体现在一本本美术期刊上。美术评论家夏硕琦回忆说,透过当年《美术》杂志刊登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受到的赞扬与质问可以看到,从心有余悸到思想解放实际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充满了反复的、充满了观念搏斗的很生动的过程。《世界美术》杂志执行编辑鹿镭感慨道,记得上世纪80年代,“崇洋媚外”一词使用频率很高,而现在我们用“接轨”这个词,通过两个词语可以看出,中国对待西方艺术态度上的变化,而《世界美术》在这其中无疑起到了桥梁作用。“每一本杂志都制造了一个艺术生态的圈子,每多出一本杂志就会多制造出一个艺术圈。”中山大学传播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冯原说,相比封闭时代来说,开放的传播使我们的艺术生态更为丰富。

    活跃与挑战相伴

    历年的美术期刊实际上承载着一部活生生的中国美术变革史。在30年中国艺术发展进程中,美术期刊在汇集学术研究成果、展示创作实践、传播知识信息、透视国内外美术、全方位探索艺术发展规律、体现各自领域的前沿发展态势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应地,30年的艺术繁荣也令美术期刊异常活跃,种类、数量骤增,有人统计在200种左右,甚至更多。谈及当前中国美术期刊的整体构成,《美术学报》执行主编谭天将其归结为五大板块:一是协会刊物和机关刊物,如中国美协的《美术》、湖北美协的《美术思潮》、中国油画学会的《中国油画》、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的《中国版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的《雕塑》等,以主流艺术思想为指导;二是出版社刊物,如江苏美术出版社的《画刊》,湖南美术出版社的《画家》、《当代艺术》、《艺术市场》,上海书画出版社的《朵云》,岭南美术出版社的《画廊》,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荣宝斋》等,注重文化经营者追寻的美术热点;三是研究院所刊物和美术馆刊物,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美术观察》、中国美术馆的《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的《美术馆》等,以学术研究为主;四是大学刊物,如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研究》、《世界美术》,中国美术学院的《新美术》、《美术译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装饰》,以及二十几家各大美院和综合大学的美术学报,是中国美术期刊的重要力量,组织了许多学术活动;五是社会刊物,如各画廊、拍卖机构等出版的美术期刊,以及批评家年会的《批评家》、《美术焦点》、《世界艺术》等,办刊思想较为活跃,能及时反映当下艺术动态。

    然而,急速行进中不免会出现新问题与新倾向。就如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美协理事程大利所说,表面的繁荣不一定能够产生历史淘选出来的高度。

    首要的便是商业与学术的冲突愈加显现。一方面,艺术市场的火爆催生了很多美术刊物,艺闻热点、名家介绍、市场测评……各类杂志、报刊层出不穷,媒体越来越多,但寄托着文化人理想的刊物却有淡出人们视线的趋向。“当前美术界在严肃地思考学术问题、文化问题等方面较为欠缺,有分量的文章很匮乏,有的刊物只关注当前热点,虽然很有锋芒,但这也使得刊物逃脱不了炒作的嫌疑,其学术含量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如此表示。另一方面,资本力量对今天的艺术传媒起到的重要作用不可回避,学术精神在金钱意识的冲击下难免“缩水、打折”。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鲁虹说,在一定程度上,尤其2004年以后,市场标准有时取代了学术标准,迎合这种需求应运而生的某些美术媒体滥用学术权力、窃取话语权,甚至充斥“语言暴力”的污染,缺乏媒体应有的时代责任感和对待艺术的客观性,而急功近利的商业行为造成的良莠不分的短视效应,以及对隐性广告的模糊处理、职称稿件的宽松尺度,都导致学术水准明显下降,学术批评相对缺位,影响到了美术期刊的学术氛围。

    传统美术期刊面临的危机还来自电子媒介的巨大冲击,网络报道的迅捷往往使美术刊物中的内容成为缺少活力的“旧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顾丞峰说,这种时代挑战令美术期刊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挤压,也为美术期刊从业者的努力方向带来了困惑。

    展望新时代的新机遇

    专家们认为,30年来美术期刊的确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传播力量,但当下所呈现的大众和分众的关系、媒体的自律和信息的过滤、主流媒体对于当代艺术形态的缺位等问题,其实揭示出中国艺术生态和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转型期。《美术研究》执行主编殷双喜说,改革开放并没有结束,未来还会继续开放,每个媒体,包括新兴媒体和网络媒体,都面临新的选择和应对。冯原说,在开放的情境下,传播形态更加广,分工链条更加长,会演化出更加多样的传播方式,但最根本的是如何使美术期刊真正具有传播的力量,如果失去这一点的话,所有东西可能都会荡然无存。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置身于市场大潮之中,发行量和经济效益成为了衡量刊物的主要准则,陷入学术第一还是经济效益第一的两难境地中,要如何实现突破与协调?这时,定位与导向问题就成为每一本美术期刊需要深思的。“首先要把严肃的学术机构与以盈利为目的的媒体分开来,营造一种严肃的学风,特别是要建立一种学术批评的氛围,这当然要靠所有的媒体一起来做。”湖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邹建平认为,传媒的职能和权利,即它对专业学术的认可权、对行业质量的承担权、对学术推广和读者引导的责任和职守,因此追求品牌魅力和学术影响力的深度与厚度、关注艺术的本质,是应该“永不放弃”的。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皮道坚说,我们要珍惜这个多元时代,珍惜多元环境下允许的多元取向,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回过头去看一看走过的路,一些精神和理想在今天是不能被丢弃的。

    在新的历史机遇下,美术期刊也应有新的使命。程大利认为,各类人群对于刊物的关注点是不同的,美术家往往希望自己的作品在发行量大的刊物上发表,借助媒体的力量被更多的人看到,而理论家往往注重深度意识、艺术色彩等更为专业的内容,一般读者则希望了解美术界的发展状态、美术史以及美术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可读性的信息,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策划。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新美术》杂志主编曹意强介绍说,明年改版的《新美术》仍然坚持开放的学术心态,并计划推出英文版,把中国美术史研究推向世界,为世界艺术史吹进一丝新的生命空气,希望美术刊物的学术水平能够对得住今天从改革开放当中所得益的一切成果。

(编辑:李钊)

历史回顾 更多>>
  中国京剧形成迄今,集中继承了中国戏曲悠久的历史传统,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30年来,京剧的发展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而京剧人的改革创新一刻也没有停步,京剧的传承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