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30年成就展•文化下乡激活乡下文化
http://www.cflac.org.cn    2008-10-21   作者:杨东方 资涵 喻向阳   来源:红网

    湖南望城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省会近郊县。这里是英雄雷锋的故乡,先烈郭亮的故里,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曾在这里留下了千年古迹“洗笔泉”,大诗人杜甫曾驻足留下千古名诗《望石渚》,这里有千年古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铜官窑古遗址,有“小汉口”、“小香港”之称的靖港古镇,有“陶都”之称的铜官古镇。

    近日,记者从望城县文体局了解到,近年来,望城克服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农村文化产品匮乏、文化服务供应不足,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等诸多问题,充分调动沉睡乡野的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彰显地域特色的文化途径,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用“文化下乡”激活“乡下文化”

    如何改变当前农民“白天看牛群、夜里看星星”的文化荒漠困顿局面,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望城在其它县级剧团纷纷退出“江湖”,失去阵地的情况下,独树一帜,盘活资源,全力扶持原县花鼓戏剧团,为剧团添制60多万元的设备、配备一台价值30余万元的大型流动演出车,并将剧团改组成雷锋艺术团。实行“一团两制,全团围绕舞台转”、“台上、台下团长都要唱主角”的改革模式,主动融入市场,不等不靠,不望不要,走出一条自我发展的新路,针对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贫乏,群众迫切需要精神文化生活的实际情况,采取把舞台搭到老百姓的家门口的方式,以其轻便、快捷、精干、诚信的工作方式赢得了广大农民朋友的衷心拥护。    

    实现“送文化”到“种文化”

    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仅有“送文化”是远远不够,还必须播种文化,实现由“送”到“种”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群众文化永不枯竭。

    为此,望城从农村文化内部入手,通过挖掘优秀文化资源,激发农村文化的自身活力,发挥内因作用,激活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源性动力,使广大农民群众由农村文化建设的旁观者和被动接收者,变成农村文化建设的最强有力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从而实现公办文化与民办文化的有机结合,实现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

    望城县文体局有关领导如此介绍经验:

    一是鼓励个体农户自办文化。几年来,先后培养了藏书3万册的应农图书馆,扶持了70多岁的老人胡应农办起湖南第一家村级万册图书馆,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视察后赞不绝口;扶持了五代剪纸世家秦石蛟建起全国第一个剪纸博物馆,馆藏剪纸珍品15000件,日本友人叹为观止;扶持了一个放下锄头,又握狼毫的农民书画家尚国平在自家农舍接待外国元首……初步估计,全县企业家投资文化建设的资金就达400多万元。    

    实现“办文化”到“管文化”转变

    漠视农民自办文化的潜能和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文化建设在农村就会飘游无根,但完全变成农民自发行为,也难免不使党和政府的主流文化宣传与农村现存的文化体系出现尴尬状态。为此,望城县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保持政府的基本投入和正确引导,文化部门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灵魂和骨干,农村文化建设把重点放在了基层的乡、镇、村这个层面上。

    近三年来,县乡财政共投入了近200万元资金,分三批建设好了全县19个乡镇的宣传文化法制站。同时巧用外力,适当给予扶助性的以奖代补形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倡导农民自办文化。通过县乡村三级投入,分三批建好全县村级文化室;扶植剪纸、陶艺、根雕、木刻、皮影、民间收藏等十大民营文化博物馆;健全了文化网络,极力推动一乡一站(宣传文化法制站)、一村一室(文化室)、一组(村民组)一户(特色文化户)、万人一干(一万人一名定编的文化专干)、千人一员(每一千人一名社会文化指导员);引导民间文艺团体的健康发展,倡导农民自办龙舟赛、西瓜节、柑桔节、灯会等群众参与性较强极具地域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望城通过理念上、机制上、方式上开展的一系列的创新,从农民的需要出发,从本地文化基础和条件出发,将政府的力量作用于农民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从而形成一种上下互动、内外相生的双向模式,全县农村文化活动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活动,真正使农村文化建设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回顾 更多>>
  中国美术跟随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走过了30年不平凡的道路。从上世纪“文革”梦中惊醒的美术界,一直走在当代艺术拨乱反正的前列,大胆突破艺术禁区,在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上摸索回归正确道路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