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传播奥运理念:体育精神与造型艺术相互支撑
http://www.cflac.org.cn   2008-08-07    作者:邹文 张雪    来源:中国文联网

    奥林匹克的精神实质在于人类总有实现自我潜能的愿望,有着不可抗拒的对于自我发展和自我挑战的渴望,这是人类创造的动力和归宿。这种内心的渴望,以“更快、更高、更强”为目标拼搏进取,将奥林匹克精神与雕塑这一闪耀着运动灵光和生命光彩的凝固音乐、这一令人陶醉的造型艺术紧紧联系在一起。飞逝的时光,将过去和未来相对接,奥林匹克盛会是由青春、美丽和力量三者所结合而成的;同时,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理想色彩与时代发展也熔铸在现代都市的建筑和景观雕塑之中,形成了体育精神与造型艺术的相互理解与支撑。

    奥运雕塑为传播奥运理念、传扬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展现各地风貌、树立各国形象,作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人类文化是通过不同载体得以反映、体现、留存、传输和创造的,有形或无形、宏观或微观、抽象或具象,载体不同但只要具备一点文化功用,就具有反映、体现、留存、传输甚至创造文化的价值。现代文化的积极功能,正在于充分发挥不同文化载体的效能,让其文化意义高扬至顶点。在许许多多文化种类或艺术样式中,在历届奥运会中,雕塑具有特殊的文化载体优势,又鉴于奥林匹克精神和理念集中代表着人类现代文明的主流价值体系,利用雕塑来服务奥林匹克成为历届奥运会的一项文化选择。

    北京奥运:雕塑促进人文进步与奥运理念的参悟

    2003年,北京市政府课题“2008奥运景观雕塑规划论证”结题。基于一年多对北京市景观雕塑的调查及城八区3000多位居民的征询统计,中国美协雕塑艺术委员会萌生了利用雕塑的优势参加人文奥运建设的最初策划思路——举行“2008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国际巡展”。2004年秋,北京奥组委、中国美协、北京怡苑文化促进会、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在国际奥委会教育与奥林匹克文化促进委员会主席何振梁先生的亲促下,达成合作意向,正式立项“2008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及国际巡展”。自此,活动经过筹备动员、征集发布、应征评选、展品制作、国内巡展、出境巡展、汇报总结等过程,已成为百年奥运史上的一段佳话。

    2006年6月至2007年7月整一年的时间内,以3套展品分多条展线的巡展,已在20多个中外城市进行,总行程超过4万公里,赢得现场观众近千万人(次),媒体观众数亿人(次)。资料显示,此项大型展览堪称百年奥运史上原作展品最多、展场面积最大、跨区范围最广、现场观众最多、展期达两年之久的文化主题展,在宣传奥林匹克及中国形象方面,呈现了盛大的展况,取得了明显的展效。因此,雕塑艺术更可能在奥运遗产建设方面体现突出的优越性。纵观百年奥运史与百年奥运雕塑发展历程,对力量美的弘扬、对纪念性的表现、对公共文化性的体现等诸多特性,使雕塑艺术与奥运精神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奥运的历史发展,也总有包含了如下特点的奥运雕塑一路相伴:

    雕塑艺术重视表现人的健美、力量及精神世界的昂扬、崇高、阳光,偏重选取体育题材,与奥运有着久远的联系。这种几乎天然的文化关联赋予雕塑与生俱来的奥运元素和资质。雕塑若选题奥运,自然易取得奥运的直观联想,表现某一竞技项目、代表某种奥运信息,可直观地象征奥运的理念和精神。

    雕塑长于纪念性表现。人类历史上常以雕塑为至高无上的“光荣花”颁发给伟人、功臣、英雄。崇高感是雕塑的品质,故雕塑较之建筑更能注入精神与文化含量。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想要刻下印痕、留下遗产,最佳的载体莫过于动态而抽象的雕塑。奥运自身,更是需要借助雕塑而使景观物化。

    雕塑具有公共文化特征,利于全天候户外展陈,也易于亲近观众。借公共场所的雕塑展宣传奥运,可拉近广大民众与奥运精神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吸引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各种身份的群众对奥运的关注。在繁华街头开展的奥运雕塑宣传,不仅自身具有当代艺术的行为属性,也可以直接切入都市时尚;借助流动人口强化传播,效果亦十分明显。

    按国际惯例,雕塑在著作权人认同的前提下复制8件(也有承认11至15件者),均为原作。故米开朗基罗、罗丹、亨利·摩尔等大师作品常以多件原作身份出现在不同国家。这一绝无仅有的造型门类优势,使雕塑巡展在确保原作珍稀价值的同时,获得大面积、大规模用于展览的可操作功能。在经济成本方面,已金属化的雕塑展品,虽然不便移动、储藏,但却既坚固又便于修理、复原,可一劳永逸地实现为成本节约的文化工具,较之摄影、图书、影视成品展出,雕塑展是原作现场展出,更珍贵;较之现场歌舞、器乐、杂技表演,雕塑展无需大批人员出行,更经济、更便捷,运行成本低,利于长期规模化举办。

    雕塑展品的衍生结果前景可观。雕塑最终的成果可象征奥运精神的全国共享;雕塑作品放大可实现为奥运标记的景观雕塑,微缩可量产成为奥运纪念品、政府礼品或旅游纪念品,它们将永久地传播奥运文化。

    欧洲:雕塑经典再现奥运发祥地荣光

    雅典——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在古奥运赛场周围有几千尊雕塑伫立,卫城雕塑群和建筑遗迹簇拥着雅典,成为历史赐予雅典的奥运视觉资源。为进一步开发并利用这些资源服务奥运主题,希腊政府在2004年奥运会开幕前夕斥资4.6亿欧元用于“美化与整治”雅典,包括绿化、景观规划、古迹修葺等。众多雅典雕塑,在这一时刻加强了雅典奥运会的视觉表达,展现了雕塑对奥运理念最本真的诠释;而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独具创意的人体活雕塑表演,更是雕塑符号最令人振奋的转换和运用。

    长久以来,巴黎一直是欧洲的艺术之都,在历史上曾举办过两届奥运会。这里既有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巴黎圣母院等名胜,也有遍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雕塑。巴黎的雕塑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位居世界前列,图伊勒里公园的马约尔系列作品、德方斯贸易中心的《金拇指》等都是传世名作。

    第十七届奥运会举办地意大利首都罗马是一个对传统建筑保护得很好、个性形象鲜明的城市,雕塑的覆盖率亦属世界之先。这里不仅有著名的图拉真纪念柱、尼禄像、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像,成片的广场、喷泉景观雕塑,新建的国家雕塑公园,《母狼哺乳》更是举世闻名的雕塑地标。墨索里尼统治时期,罗马掀起一股体育热,出现了大批体育雕塑,奥运会主会场也建立了70多尊奥运雕塑。罗马奥运会以“古罗马再现奥运荣光”被世人称道,这其中雕塑功不可没。

    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在获得1992年奥运会举办权后,市政府以奥运理念为指导进行了大规模城市环境改造及建设。在景观规划方面,他们充分整合利用历史上积累下来的公共艺术资源,积极进行古文物修复,并补充了一些具有现代感的雕塑及公共景观,历史传统与现代精神因此能够在这座老城中交相辉映。

    美洲:时尚文化的雕塑化注解

    第十九届墨西哥奥运会举办地墨西哥城是一座历史悠久、形象鲜明的城市,墨西哥雕塑也是阿兹特克文化的一种当代衍生。玛雅艺术最辉煌的代表种类是雕塑,因此墨西哥城处处得见雕塑的光辉。

    加拿大于1976年举行了奥运会,举办地蒙特利尔有着北美“艺术之都”的美誉,美洲文明和欧洲文明交汇在这座城市之中。漫步蒙特利尔市的街头,精美的艺术作品俯拾皆是,在这方面最突出的当数雕塑,其创作风格异彩纷呈,城市形象与雕塑相得益彰、景观特征鲜明,也成为其成功申办奥运的一个重要砝码。

    1996年,奥运会又一次在美国举办。第二十六届亚特兰大奥运会虽然在赛会组织方面饱受指责,但不可否认的是市政府为筹备奥运会所做的城市建设非常成功:亚特兰大市筹备奥运会所进行的城市建设十分倾力于文化艺术,景观雕塑在其中占了很大比重,这对亚特兰大国际形象的树立功不可没,成为美国这一流行时尚快餐文化国度的优雅注解。

    亚洲:奥运雕塑公园成为文化遗产

    1964年,东京举办了第十八届奥运会。日本城市公共艺术相当发达,水平也较高,尤以1969年正式开放的“富士箱根雕刻之森”户外美术馆为最。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奥运会帮助日本成为人类现当代雕塑的一大集藏地,对其国际文化形象大有助益,也是奥运会一大遗产。奥运会结束后,国际的关注使日本成为亚洲理想的文化旅游国度之一。

    首尔(汉城)是亚洲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的又一个城市,也是少有的专为奥运会兴建雕塑公园的城市。奥运雕塑公园是汉城奥运会的一个直接产物,它构成了奥运会的又一文化遗产。雕塑公园的正中屹立着具有韩国建筑特色的“世界和平之门”,象征这次奥运会的主题。公园中包括法国著名雕塑家谢查尔的《大拇指》、阿尔及利亚雕塑大师阿马拉·穆罕德的《对话》,还有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著名艺术家的作品。

    澳洲:雕塑营造城市细节

    第十六届墨尔本夏季奥运会的视觉形象主要体现了澳洲土著文化,坐落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其一个个性鲜明的城市均成为宣传的优势。墨尔本至今保留的大量世界著名雕塑已成为当代雕塑的范例,如滨海地区便集中了《登陆墨尔本》等艺术史上案例级的现代雕塑。

    第二十七届悉尼奥运会是迄今人类奥运史上最成功的一届奥运会,其成功之处无不与公共雕塑有关。澳洲虽然历史不长,但在悉尼城市的街道、广场、庄园里存留的众多雕塑基本上保持着欧洲古典主义的风格样式,昭示着自身与欧陆一脉相承的文化血缘。此外,悉尼同样也有极富现代感的景观雕塑,通用的雕塑语言与主题,凸现着广阔的文化包容力和国际化特征。奥运会期间,雕塑成功地营造了悉尼的城市细节,使悉尼在游人印象中更为丰富、具体而生动;而奥运会谢幕后存留下的公共雕塑,已成为悉尼的奥运文化遗产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