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伦:文艺家更需忧患意识
http://www.cflac.org.cn    2006-11-10    作者:魏明伦  来源:中国文联网
 

    我曾参加过三次全国文代会,分别是1988年的第五次,1996年的第六次和2001年的第七次,应当说这三次会议正是在我国经济发展与文艺发展的不同时期,却都是关键时刻。

    我最怀念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文艺氛围,文艺勃兴,全民关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艺术门类都得到了全面恢复和提升。那时是“文艺的春天”,到了第五次文代会的时候,各个艺术门类都已有大量“里程碑”式的作品涌现,所以全国文代会的分量也相当重,与会的代表们非常重视,通常都会带着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甚至激烈讨论,而且可以看得出那时大家对社会、对历史、对文化都是勤于思考的,可以说是真正的“理论滋养灵感”的时代,而且非常的纯粹,我认为是真正难得的“读书时代”。到了90年代初及中期,市场经济大潮风起云涌,文人下海的状况也普遍起来,商业化也愈发明显,这一点也在文艺界中有所显现。2001年是进入新世纪后的关键一年,实际上已进入了高科技时代、网络时代,这与整个世界的大潮流是一致的,“高科技、低人文”,“高经济、低道德”的消极现象也时有发生,娱乐和商业对于文艺的冲击应当说是显而易见的。

    我很关注现在的年轻人们都在关注什么,因为检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就是要看年轻一代在想什么做什么。我真实的感觉是现在的文艺已逐渐以娱乐为主导,商业性愈发凸显,文学艺术的社会价值以及它自身应具有的忧患意识在降低,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作为文代会的代表以及参加过四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委员,对文艺的现状较为忧虑,我认为文艺家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应有敬畏之心的,对整个文艺的状况更需肩负忧患意识。

    从我自身来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戏剧的现在和未来,我对社会的思考都融入了我的戏剧中,但在网络时代,戏剧的社会影响力可能还不如我写的一篇文章。我本行搞戏,写杂文只是副产品。写戏栽花,给我带来许多利益;写杂文摘刺,给我惹过不少麻烦。切身感受,甘苦自知。杂文随笔集《巴山鬼话》一版再版,并不滞销,这是否说明杂文虽无盛大的赛场,却有不小的市场。不久前得知,我以前的川剧剧本《变脸》中“水上漂收留狗娃”的章节已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收录,近6000字的原文几乎是全文收录,这是我的戏剧剧本第一次入选中学教材。川剧剧本入选中学课文,对川剧的发展是一件喜事,应该作为振兴川剧的一个坐标。(本网记者张悦根据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