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长征故事搬进茶馆的人——访作家黄先荣
http://www.cflac.org.cn   2006-09-18  作者:孟祥宁 彭宽 郑义基 向正军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希望把长征讲成吸引现代人的故事,用口头文化讲述这段红色历史,对长征文化进行一种大众性、普及性的传播。”我们在采访作家黄先荣的时候,他如此向我们表述他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他从事这项工作已经有3年时间了,每年出一本书,搞许多讲座,走访许多人,咨询许多专家,忙得不亦乐乎。现在,他可以把红军的长征故事从纪念馆搬到茶馆里去讲,而且讲得有声有色,让大家听得有滋有味。这让我们觉得非常新鲜。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找到这位作家,一起聊起了他忙活的这件事。

    从旅游讲解中发现“问题”

    黄先荣是怎样开始做这件事的,还要从他1996年做遵义市的旅游局局长说起。说实话,现在我们看不出他曾经做过行政官员,言谈风度翩翩,举止儒雅有礼,倒是很有点文化学者的味道。他说,遵义是一个红色城市,红色旅游近年来很火,在旅游局工作以后,他经常陪客人游览革命遗址,参观红色景点,时间长了,他发现了一个问题:讲解员的讲解,往往和客人的需要不尽吻合。很多游客觉得讲解比较枯燥,而这些游客提出的许多“超出讲解范围”的问题,讲解员又常常回答不了。于是他就开始下功夫研究这个问题,很快他就发现,现代游客的来源是多元的,他们的文化构成也是多元的,他们需要的,不再是那种“课本”上的东西,而是一种具有美感的、需要有文化包装的、富有现代感的“口头文化”的“历史”。但很多解说员的解说,则完全是根据历史材料,照本宣科,在形式上比较刻板,仅听这些游客大多得不到满足。

    黄先荣还发现,时隔70年,人们对于长征这段红色历史希望了解的细节很多,在遵义游览时非常喜欢问这问那,例如他们会问李德怎么到中央开始指挥红军的,他犯了那么大的错误,遵义会议后他怎么样了,等等。黄先荣说,本地的解说员的解说知识一般只来自于固定的教科书内容,非常有限,很多人只对自己负责讲解的这一小块内容熟悉,比如遵义会议,他就只了解遵义会议这段内容,遵义会议之前、之后,就不太清楚,人物的经历、故事,也不太清楚,大多都是一笔带过,所以很多游客的问题就回答不了。

    因此,作为旅游局局长的黄先荣,10年前就动起了脑筋,他想从旅游文化的角度上想些办法,讲传奇,讲故事,不仅全面学习长征的历史,而且研究怎样把学到的东西变成一种大众文化,更容易、更清晰地传达给游客。

    让长征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由于旅游局的工作繁忙,黄先荣直到从一线岗位上退下来,才有时间去动手做这事,把他当初的想法付诸实施。

    把原来的教科书式的内容活化,变成一种适合口头表达的、具有民间风味的文化,其实包含着很大的工作量。黄先荣把长征看成是中国的一座“精神高峰”,一项“文化遗产”,他决定要下大功夫把这个“活化”的文章做好。

    黄先荣说,他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在别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他的笔来进行“文化包装”。“包装”的技巧里面,有一种办法是“提炼”。比如土城战斗,黄先荣研究了历史记录,换了这么一个讲述法:“三任国家主席,五任国防部长,七大元帅,三百将军,在一个两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这个仗。”这么一讲,这个战斗立刻对现代游客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因为这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黄先荣颇为得意地说,这么一讲,人们就有兴趣了呀,实际上平平常常的一个景点,“文化包装”进去以后,吸引力立即就提上去了。黄先荣说,我希望的讲述方法,是把一些历史的元素放进去,把一些历史的结论放进去,但不是枯燥地只讲这些元素,只讲这些结论,要通过传神的语言表达,潜移默化地让听众自己从故事中体会出来。

    黄先荣做这个工作,实际上比上班忙得多。为了丰富自己的素材,寻找更大的创作空间,他要去实地考察,长征经过遵义的渡口、名山、乡镇,他都去过,有时候一个地方要去几次。他喜欢和当地的老百姓交流,他说,很多老百姓的先辈看到过打仗的实际情形,代代口口相传地讲下来,是很生动、很具有震撼力的,战争的惨烈、红军的英勇,有很多平时在课本上读不到的东西,更细致,更有民间传奇的风味。其中还有很多和正史记载不同的细节,可以参考,在一些不涉及原则问题的地方,可以找到发挥空间,把故事讲得更吸引人,再把历史的结局、原因的分析、规律的分析适当地加入,用老百姓的语言,来丰富自己的语言。他说,钻进去了,可以探究出无穷的乐趣。

    于传播有益 对历史无损

    黄先荣一直比较挂心的问题是,用口头文化讲述红色历史,会不会在一些细节上和党史、教科书上的内容对不上号。因此,他处处请教党史专家,阅读党史材料。当面交流不方便的,他就写信,或者研读别人的著作。他写出东西,也尽量送给专家们看,请他们指出错误。他涉猎范围很广,不仅找研究党史的专家,还找从事长征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找写长征题材影视剧本的编剧,找老红军战士,和他们交流、聊天,无话不谈。

    这些工作,对黄先荣学习历史知识有巨大的帮助。他说,他从这些研究学习中,可以把握历史的基本脉络,历史事实、历史结论,他决不进行变动。他喜欢寻找那些历史上一笔带过、研究不深,而民间保留着很多传说的材料,也喜欢寻找一些现代史学上还没有定论的内容,本着“于传播有利,对历史无损”的原则,进行自己的发挥和开掘。但他的态度始终是谨慎的,每提出一个新的讲述方式,都会仔细考虑、斟酌,有时候一个字就研究很长时间,查很多词典。他说,每次琢磨一个“旅游文化亮点”,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幸好,黄先荣从小生长在赤水河边,学习、工作都在这里,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很深,也曾在遵义文联工作了5年,有较深的文化功底。这对他从事这项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做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有一件事情给他印象很深。有一次他应邀为一批导游上课,讲解遵义会议,他不用讲稿,绘声绘色地一口气讲了三个小时,“评书式”的讲解方式赢得全场的掌声,许多导游表示愿意听,这让他坚定了信心。他说:“专家是深入,我是浅出,我把深入的研究成果普及化,这就是我想做的事情。”

    让黄先荣得意的是,他现在已经把长征故事从纪念馆搬进了茶馆。几个人、十几个人、几十个人的场合,他都讲,最多的时候,茶馆里可以聚集一百多人,有些外地来的团队观光客,听说过他,也请他去讲,到现在大概讲了60多场,颇受欢迎。两年前,一次在一个茶座里,两位很有名望的党史专家和他坐在一起,大家本来请专家们先讲,但两位专家却把他推了上去,他也就大着胆子讲了,没想到讲完后,还得到了专家和听众的肯定,说他是“普及版的长征文化”。每次说起这个事,黄先荣就感到信心更足。

    长征精神的现代解说

    在进行这项工作的过程中,黄先荣发现了无尽的乐趣,并且在乐趣中受益匪浅。

    他说,面对现实问题,在长征历史中找答案,总能给他始料不及的巨大满足,也是他最大的乐趣。比如现在的腐败问题,在长征中就不存在;比如共产党能不能领导中国搞现代化建设,有没有这个能力,就可以通过长征去寻求一个印证。他在长征的历史中去发现党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发现共和国领袖的胸怀和远见,发现红军队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他认为今天中国人继承了这个长征精神,中国就一定行。“我想寻找的,是长征精神的现代解说。”黄先荣这样告诉我们。他联系现实,寻找答案,很多疑惑的问题,都可以在长征的历史中找到答案。

    不久前,黄先荣创作的有关长征文化的书,被贵州省旅游局作为推广红色旅游文化的宣传品,带到北京进行推展。现在,黄先荣希望把自己的这种讲述方式,更多地推广到解说员和导游中去。他认为,现在的革命历史纪念馆、红色革命遗址的功能有所转变,陈列与展示的功能当然不变,但另一个职能,作为红色旅游景点的职能已经凸显出来,每年有大批的游人来参观,所以解说的语言、接待的方式,都应该根据新时代游客的需求适当发生变化。贵州省旅游局每年进行导游培训,都邀请黄先荣去讲课,通过不断和解说员、导游、游客的交流,黄先荣自己也慢慢积累了很多讲解方面的经验。他把多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致力于对长征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