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汝忠:见证红军长征第一村
http://www.cflac.org.cn   2006-09-15  作者:余宁 邱振刚 黄河清 张冬青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松毛岭,一座漫山遍野覆盖着茂密松树林的大山,它横亘在闽西重镇长汀、宁化通向当年苏区的必经之路上。70多年前,这里是保卫中央苏区的东大门。这里山势起伏连绵,仅有两条崎岖狭窄的山路通向山外,地势极为险要。1934年9月,红军长征前的最后一场战斗——松毛岭战斗就在这里打响。于是,松毛岭脚下的中复村,就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万里长征第一村。村里的观寿公祠,是红军松毛岭阻击战的指挥部,也是红九军团长征出发时告别群众的地方。在观寿公祠旁一座在当地再普通不过的民居里,我们见到了当年亲历了这场战斗的钟汝忠老人。

    老人已经94岁高龄,但回忆起70多年前的往事,记忆仍是那样清晰。老人告诉记者,中复村本来叫做中屋村,解放后,为了表示这里本来就是革命老区,现在又回到了人民手里,就改名叫中复村。他17岁参加了村里的少先队,负责站岗、放哨、查路条,每天都在盼望着能够早些穿上红军战士的军装。1934年8月底,长征前夕,为了保卫中央苏区,掩护红军主力安全转移,红一军团、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在松毛岭上挖战壕、建工事,准备在这里打一场阻击战。9月9日,红一军团调往别的战场,从这里撤离,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面对敌人,打响了一场异常激烈的阻击战。回忆起大半个世纪前的战斗情景,老人仍历历在目。他说,9月24日上午,松毛岭战役打响了。首先,10多架战机和看不见在哪里的大炮轮番向红军阵地轰炸。红军阵地上碗口粗的松树被拦腰炸断,地上的松针、茅草燃起熊熊大火。紧接着,国民党的三个师分头向松毛岭发起全面进攻。红军装备差、弹药缺,只能等敌人冲近阵地时,用手榴弹、轻武器,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山头上杀声震天,山下的整个中屋村也忙碌了起来。全村青壮年几乎全都参加了战斗,男的抬担架、送饭,女的洗衣、做饭、护理伤员。中屋村的少先队都组织起来抬伤员,送水。老人当初就是为阵地上送水的少先队员,眼看着一个个战士在自己面前倒下,他只恨自己年纪小不能端起枪来打敌人。战斗打到了29日,国民党军队又出动大批飞机轮番轰炸,敌人在炮火掩护下,一批又一批向红军阵地冲锋。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终因敌强我弱,弹尽援绝,红军被迫撤离阵地,松毛岭全线失守。

    1934年9月30日上午,松毛岭上硝烟还没有散去,岭下的中屋村里,红九军团召开长征出发前的告别群众大会。老人告诉我们,他当时正躺在一间堆满茅草的屋里养病,后来他听乡亲们说,那个时候,红九军团参谋长郭天民和中屋村区苏维埃主席蔡信书站在观寿公祠堂门前,周围站满了乡亲和红军指战员。蔡信书含着泪说:“我们是为苏维埃而战,松毛岭不会倒,松树倒了,明年春天还会长。”郭天民用坚定而洪亮的声音说:“父老乡亲们,我们离开松毛岭,去执行新的任务,我们走后,大家要做好坚壁清野,不留一粒米给敌人,红军会打回来的!”下午,红九军团离开中屋村向西进发。乡亲们把鸡蛋、米饭、红薯塞给红军,许多群众流着眼泪说:“你们要多打胜仗,我们等着你们回来。”红军当场发给中屋村赤卫模范连、少先队枪和子弹,他们全部加入红九军团,从此离开家园,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当时,全村赤卫模范连、少先队200多人参加了长征,其中就包括钟汝忠老人的叔叔和弟弟。由于正在发高烧,他没能参加长征。

    70多年来,老人见证了中复村这块长征起点之一的土地上发生的变化。过去,由于松毛岭的阻隔,只能通过那两条崎岖山路才能到达山外,后来修了319国道,翻越松毛岭从解放前的一整天变成了几个小时。上世纪90年代,政府在松毛岭下凿通了1000多米长的隧道,穿越松毛岭只需要10多分钟了。如今,铁路和高速公路也在附近通过,昔日的天险真正变成了通途大道。中复村如今还掀起红色旅游热,观寿公祠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当地正在积极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久前,在当年乡苏维埃政府旧址,还发现了一组珍贵的抗日宣传画,当年的红二十四师师部、红军战地医院、红军招兵站、红军风雨桥,也正在有计划地发掘整理。老人说,他亲眼看到,在这个长征开始的地方,人们生活得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