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评论员文章:永远的长征精神
http://www.cflac.org.cn   2006-09-15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历史的脚步渐行渐远,但是当年红军艰苦卓绝的足迹却永远是中华民族精神史中最闪光的记忆。为了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深入挖掘长征伟大历史背后的人文资源和精神财富,在文艺界继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4月8日,本报“重走长征路”的第一站在四川启动,在北京的“重走长征路·我与长征”系列采访也同时开始。

    本报将推出“重走长征路·我与长征”、“重走长征路·我写长征”、“重走长征路·我演长征”等专题、专版、专刊,这也是本报继“重走延安路”、“重走抗战路”之后推出的又一重大系列选题。我们将深入四川,感受飞夺泸定的惨烈、翻越夹金雪山的凶险;我们将奔赴江西,让思想的火炬点亮我们的心灯;我们将赶往贵州,在遵义这座光荣的古城,重温长征征程中生死攸关的峰回路转;我们还将前往陕西等地,去探究长征这人类历史上气吞山河的壮举,去读懂中华民族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去体味身担民族危亡、志在舍身报国的长征精神。

    在采访中,我们看到了长征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就是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不畏强敌,敢于牺牲的精神,就是团结奋斗、顾全大局与人民生死相依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我们更需要弘扬这种精神,这也是实践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行动。

    在采访中,我们看到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伴随着红军一路过关夺隘,一路浴血奋战的文艺工作者的身影,他们把红军英雄的理想、信念、刚勇、激情都融会在歌谣、标语、漫画、快板、舞蹈、诗词、小戏等文艺形式里。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红军队伍里始终活跃着一支文艺轻骑兵。他们在与敌人对垒时,高喊口号,瓦解敌方军心;他们在乡村小镇,贴标语、演小戏,发动穷苦百姓参加红军;他们在行进的路上搭起鼓动棚,说着快板,鼓励战友;他们在露营时围着篝火,对着满天星斗,唱起歌谣,驱走冬夜的寒冷……战争中的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提倡打花鼓、演剧、游戏、出壁报等类活动”,“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想起红军,让我们想起当年的“工农剧社”、《红星报》,也让我们想起当年的红军文艺战士:廖承志、陆定一、黄镇、李伯昭、彭加信、钱壮飞……这些长征中的文艺英雄,战斗中是战斗员,战斗间隙时是宣传员、护理员、演员,多少人在与强敌殊死搏斗中壮烈牺牲,多少人在艰难的跋涉中献出年轻的生命,正如鲁迅说的那样“要牢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纪录”。

    在采访中,我们看到红军英雄那种“万水千山只等闲”气势磅礴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哪怕绝壁无路走,何惧雄关真如铁。艰苦的长征中文化艺术工作始终是行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长征史中的重要内容。我们的党始终强调,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长征的文化艺术工作是在艰苦战争中形成,与军事斗争、人民群众、奋斗主旨相连相系,有着鲜明而浓烈的时代性、人民性。应当说长征中的红军是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这支军队的精神生活有着崭新的内容和形式,而身在其中的文艺工作者是长征精神的载体,也是长征精神的宣传者、传承人。当时是兵演兵、兵写兵、兵画兵,我们可以用美国人斯诺在《西行漫记》中的评价“他们的设备这么简陋,可是却能满足真正社会的需要。他们的道具和服装都很少,但就是能够用这种原始的材料演出逼真的戏剧……”“他们无疑是世界上报酬最可怜的演员,然而我们没有见过比他们更愉快的演员了。”

    在采访中,我们又一次想起毛泽东同志的名言:“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70年后,长征仍有着不可泯灭的深远意义。长征是一面胜利的旗帜,长征是一座永恒的丰碑,长征是一簇不灭的火炬,让我们永远铭记伟大的长征精神。